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

在《精研学习网》首页输入关键词即可查看相关资料

先手机注册,再试用阅读,满意后再购买提供下载/免费阅读


本书是靳希斌《教育经济学》教材的学习辅导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该教材为主,并结合其他教育经济学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教材各章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的理解,对部分习题的答案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了适当延伸和说明。

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强化习题。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均以该教材为考研参考书),并补充部分典型习题。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热点进行分析。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1.1 复习笔记

一、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1.学科性质

总体而言,教育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体分析其学科的属性,国内学者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1)教育经济学属于经济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称之为部门经济学。

(2)教育经济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的一个新领域,是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

(3)教育经济学既不是部门经济学,也不是教育科学分支,它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4)教育经济学是多学科相交叉的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

综合上述观点,并从这门学科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来看,认为教育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比较合适也比较科学。

2.学科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以及教育领域内的经济现象和规律,并且要用数量的形式来表示的一门边缘学科。 

3.学科研究的任务与意义

(1)学科研究的任务

①研究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说明教育的经济意义。

②研究教育领域内基本经济规律所起的作用和所表现的特点。

③研究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相互关系。

④研究教育投资、教育成本、教育规模经济、教育经济效率和教育经济效益的原理、原则、计算模式和数量指标,以及具体计量模式和方法。说明它们各自的具体内容与发展规律。

⑤研究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2)学科研究的意义

①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对教育具有战略地位的认识,从而提高教育的经济功能与经济效益。

②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变革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使人们意识到教育具有生产性,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

③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资料。

④通过教育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促进教育科学数量化,防止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提高教育效率和经济效益。

⑤通过学科的学习与研究,为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提供依据。

二、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

1.学科概念体系

教育经济学所使用的高层次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1)经济

教育经济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经济概念,涉及三种解释: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的运动;二是指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相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三是把经济理解为节约。

(2)教育

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依据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系统地教育和训练,开发其体力和智力的活动。

(3)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又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本、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资源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和单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向教育领域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及其货币表现。

(4)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是指培养每名学生所支付的全部费用,即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期间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总和。

(5)教育经济效率

教育经济效率又称教育经济效力、教育机构内部效能、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效率等,是指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比。

(6)教育经济效益

教育经济效益也叫教育社会经济效益、教育社会经济价值、教育经济收益、教育经济收效等,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

除此之外,教育经济学中常用的概念包括:教育投入—教育产出、教育资本—教育收益、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等。

2.学科体系构成

关于教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看法。结合我国学者的看法,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以及该学科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二部分,教育经济学学科确立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从宏观层面阐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作用,论述教育对经济的依存性和教育对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

第四部分,教育经济学学科的具体概念、范畴、定律、原则、规律,以及计算模式和数据指标。

第五部分,人力资源配置与组合和劳动报酬问题。

第六部分,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规划的制定以及教育未来发展战略等问题。

3.学科研究方法与研究原则

(1)研究方法

教育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一般都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除此之外,教育经济学还运用了下列具体的研究方法:

①经济分析法,即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平衡分析和综合分析等。

②教育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的途径,描述、测量教育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

③经济计量法和教育统计法,简称数量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学科研究中得到了大量使用,它是使学科数量化的主要方法,其中包括有许多具体计算方法。

④比较研究法,包括水平比较、垂直比较、因素比较、标准化比较、平均值比较等。

⑤概算法,也称估算法或简化法。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在变动中去概算和估算,使其数量化。

(2)研究原则

①学科的思想性与学科的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③批判与吸收相结合的原则。

三、学科发展的历史

1.学科领域兴起与开拓

教育经济学在西方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后又有了新的发展。

(1)学科产生的理论根源

西方教育经济学是社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新的经济理论影响下的产物。其具体理论根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计量经济学的进步与发展,直接导致了西方教育经济学的诞生。

(2)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学科产生的影响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是以现代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为其社会条件的。


提供下载/免费阅读

http://zct.100xuexi.com/Ebook/15404.html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


找资料,上《精研学习网》http://zct.100xuexi.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