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辽饷的真实内幕

明末三饷即辽饷,练饷与剿饷!顾名思义,辽饷是为了应对辽东危局,解决军饷问题而产生!剿饷是为镇压农民军筹措军费!练饷是为练兵筹措资金!都是明末朝廷财政困难军费开支太大的情况下而加派的!

刚开始是临时加派,伴随着后期财政困难加剧而变为常态化赋税!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最终激化社会矛盾

明末辽饷的真实内幕

那么具体的辽饷大概有多少呢?

辽饷最高的时候一年大概是650万两银子,折算到田亩中大概一亩地是一分二厘银子(0.012两),按明末的物价来算大概是三斤米的量!

万历四十六年:

亩加三厘五毫,天下之赋增二百万有奇。明年复加三厘五毫。明年以兵工二部请,复加二厘。通前后九厘,增赋五百二十万,遂为定额!

崇祯四年

乃于九厘之亩复征三厘,共增赋税六十五万四千有奇!

乍一看其实增税并不多,一亩地增加了三斤米的量,但是为何却成了百姓的负担呢?另有其他原因!

明末辽饷的真实内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地方官员永远不会100%去执行上边的政策,这就是问题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历代王朝末年,在财政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大量的土地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而这些有权有势的人不愿意缴纳赋税,那么怎么办呢?他们就把本应自己缴纳的赋税,巧立名目转嫁到农民身上!因此本该一亩地加派三斤米的政策,到了地方就变成了一亩地几十倍几百倍的征收!

明末辽饷的真实内幕
民田一亩值银七八两者,纳饷至十两!

假如政府的政策如常征收,其实一亩地多收三斤米,并不会对百姓造成非常严重的负担,恰恰是这种巧立名目,摧毁了帝国,无论是明末的阉党还是东林党,朝堂之后大放厥词,然而对于这种关系帝国命运现状却是闭口不谈

朝堂之上的争斗无非是利益的争斗,但是他们的利益却永远的一致,他们永远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这种缴税的问题他们能不知道?只是他们也不愿缴税罢了!

明末辽饷的真实内幕

明末的东林党号称正人君子,骂皇帝,骂政府,骂某个官员,这都是小事。谁敢出头说这个缴税的问题?那可是与整个官场为敌!

我们只能看到那些正义凛然的官员们反对加税,这种隔靴搔痒的做法只是为他们自己博取名声。加税问题大吗?一亩地三斤米确实不重。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转嫁税收的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个牵涉到了朝堂所有的官员,谁提谁是傻子!因此在一千谩骂声中,皇帝成了加税的刽子手,官员都是大义凛然的正义之士!

饷加而田日荒,征急而民日少!

还有

然顾瞻闾左,民穷财尽,今日百姓尚知讨贼,尚可催科,只恐百姓自己做贼,谁为我皇上催科者!
明末辽饷的真实内幕

官场腐败,税收无法解决,大量地主不交税,老百姓又没钱缴税,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明朝廷怎能不灭?文臣武将再厉害,皇帝再英明,没钱,什么事情都没办法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