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與藝術——一位“宅家廚神”的感悟

美食與藝術——一位“宅家廚神”的感悟

雖說“君子遠皰廚”,在我心裡,始終是將美食與藝術劃等號的。

許多人會對廚房的油煙與腥羶側目,並習慣於用“廚子”這一略帶戲謔的口吻去稱呼一位烹調師。但其實食物烹飪與其他藝術創作在要素構成上毫無二致,一位有靈魂的廚師堪稱一位集視、嗅、味三覺為一體的藝術工作者。

烹飪與其他藝術只是在原材料與服務對象上各有側重----音樂,滿足的是人們對聽覺的享受,“受納”的器官是耳朵,使用的材料是管板弓弦;美術,滿足的是人們對視覺的享受,“受納”的器官是眼睛,材料是畫筆和顏料;而美食,則滿足的是人們對味覺的享受,“受納”的器官以鼻舌為主,材料是食材與器皿。

"視聽盛宴”這個詞的創造實在是很得三者之髓。如論美食與書畫、音樂藝術在功用上的差異,大概就相當於房地產中“剛需房”和“改善房”之間的關係了,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有道是“不想當詩人的畫家不是好廚子”,從古至今,我國就有那麼一眾讓人耳熟能詳的文人雅士、藝術大家能夠“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相對於曠達豪放的一干詞作,蘇軾“創作”的東坡肉才是真正名符其實的膾炙“人口”;讓四川總督丁寶楨被大家“口口”相傳的,您認為是他創設的山東機器製造局,還是宮保雞丁呢?清代素有北紀(紀曉嵐)南袁之稱的一代雅士袁枚,集40年實踐而成的《隨園食單》,影響力不亞於他的詩詞文集;張大千曾語重心長的對弟子說:“一個人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又哪裡能學好藝術呢?”所以他自認為“以藝事而論,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

美食與藝術——一位“宅家廚神”的感悟

其實張大千對弟子說的那句話並不難理解,無論我們進行藝術創作還是調製美食,歸根結底都離不開一顆嚮往美好、勇於探索、敏銳沉靜的心。

嚮往美好、勇於探索使我們立足生活而追慕理想,敏銳沉靜使我們有了鋪陳筆墨、捭闔音符、調合百味的靈性。

所以這終究屬於心靈的工作,並賦予了作品靈魂。對受眾而言,領納、欣賞、感受這作品的,同樣是心靈,眼耳鼻舌只是輔助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家與觀者本質上是心靈的互動,是美感在心與心之間的傳遞與流動。

在《富春山居圖》面前,我們會感覺一股悠遠、曠達、洗練與氣度在內心流淌,透過勾勒與皴染,我們感受到的是那位閱盡人世、抱拙歸真的老者道法自然的心跡。而透過另一幅西洋名畫《向日葵》,我們的內心感受到的又是什麼呢?在此我不想多說。

曾遇到過一位賣茶的老闆,常到山區茶農家裡收茶,日子久了,他得出了一個經驗:先看人後看茶,進到茶農的家裡,如果庭院居室整潔利落,這家茶的品質一般錯不了;反之,直接走人也不會後悔。顯然,這位茶老闆已經找到了不同事物間內在相通的規律。

美食與藝術——一位“宅家廚神”的感悟

疫情肆虐期間,多少惶恐的心靈因為美食而得到慰籍;多少奔波在外的妻子因為美食而回歸傳統;多少平淡的家庭因為美食而憑添了歡聲笑語。甚至就連失敗的操作也成了網絡上的別樣“風景”,令人會心莞爾。況且又有多少餐館因為人們對美食的追求而得以生存延續,網上的“美食播客”也讓很多普通人嚐到了被人關注的滋味……我本人也由家裡原來的“傳菜員”漸升為“行政總廚”,集採購、安排、烹製於一身,蒸饅頭、擀麵條、包餃子、涼拌熱炒信手拈來。

說到美食播客,有一個現象讓我如鯁在喉,在一些播客的視頻中,美食的烹飪過程一帶而過,重點在吃,滿耳的咯吱、哧溜、呼嚕的咀嚼、吞嚥聲……美食的藝術層面漸次讓位於生理需求層面。這屬於“還原”還是“退化”呢?我還沒整明白。

美食與藝術——一位“宅家廚神”的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