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與天命:古代皇帝真的相信天災與個人統治有關嗎?

​最近讀清代學者趙翼的《廿二史札記》,發現一段有趣的記載,就是漢代的皇帝特別重視日食。

比如,漢文帝有一份詔書是這樣寫的:“人主不德,則天示之災。今日食適見於天,災孰大焉。”漢宣帝也說過:“皇天見異,以戒朕躬。”到了光武帝時期,他曾下詔曰:“吾德薄致災,謫見日月,戰慄恐懼,夫何言哉!”漢明帝也說過:“朕以無德,下貽人怨,上動三光,日食之變,其災尤大····”

以上四位皇帝皆為明君,卻對日食如此恐懼。當然,你也可以認為,他們這麼說不過是做個姿態,讓天下人領教一下自己的謙虛罷了。其實在漢代,一看見天有異象就擔驚受怕的皇帝還真不少,明君如此,昏君更是如此。漢哀帝,漢成帝,漢和帝,都下過類似的詔書,尤其像日食這種事,最容易觸動統治者敏感的神經。

權力與天命:古代皇帝真的相信天災與個人統治有關嗎?

1/4 皇權與天命

放在今天,把日食等自然現象解釋為上天對人的警告,顯然是荒唐的想法。但很多人仍舊不以為然,那畢竟是古代嘛,科學技術又不發達,有一點迷信也很正常。

但如果你這樣想,未免低估了古人的智力。孔子就說過:“子不語怪力亂神”。漢代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把儒學奉為圭臬。但是早期的儒家,是不屑於把人世禍福和自然現象聯繫在一起的。無論是孔子、孟子還是荀子的思想,都沒有類似的說法。可為何到了漢朝,人們反而熱衷起這個來了呢?這就得提到另一位思想家:鄒衍。

權力與天命:古代皇帝真的相信天災與個人統治有關嗎?

鄒衍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他是生活在戰國晚期的人物。如今,我們只能在司馬遷的《史記》裡讀到他的思想了。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鄒衍應該是一位科學家,他的興趣很廣泛、天文、地理、生物,當然還有歷史,有點像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不過,和所有古代的思想家一樣,由於缺乏必要的數學工具與實驗方法,鄒衍的學說只是經驗概括與想象的產物,沒有任何科學價值。

權力與天命:古代皇帝真的相信天災與個人統治有關嗎?

另外,鄒衍的思想還有個特點,就是他相信,宇宙萬物所有現象,無論是天上發生的,還是人間遇到的,都可用某個終極的道理去解釋。就此而言,鄒衍倒是有幾分西方哲學家的特質。

鄒衍試圖恢復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並將其融入到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中。古人相信有天帝存在,鄒衍則把天帝分為五種,分別為青帝、黃帝、赤帝、白帝和黑帝,他們代表不同的季節與地理方位。讀過《史記》的朋友都知道,劉邦在芒碭山逃亡期間,遇見了一條大白蛇,藉著酒勁,劉邦直接將白蛇砍成兩截。後來人們路過白蛇被斬的地方時,遇見一位哭泣的老太太,她說自己是白帝的妻子,白帝被赤帝給殺死了。

權力與天命:古代皇帝真的相信天災與個人統治有關嗎?

劉邦影視形象

這段故事當然是漢朝人杜撰的,其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彰顯漢高祖受命於天,是天帝的化身。而背後的思想根源,可能就是鄒衍。漢高祖之後,中國的所有真命天子在登基前,都會得到上天類似的“照顧”。

鄒衍試圖把宗教、科學、歷史、人文等知識,一同打包放進他的神學理論,後來陰陽五行學說,就是通過鄒衍進一步發展起來的。

鄒衍的學說在漢代非常流行,這要得益於另一個大人物:董仲舒。

2/4 經過神學包裝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是儒家的信徒,但他在改造儒家思想時,卻借鑑了鄒衍的理論。你可能聽說過“天人合一”這種說法,很多人把它當做儒家或道家的思想,其實,“天人合一”真正的源頭在鄒衍。在儒家那裡,道德是人世間的產物,沒有那麼多形而上的色彩。但董仲舒為了給儒家思想提供更“堅實”的哲學基礎,便私自引入了“天”這個概念。

權力與天命:古代皇帝真的相信天災與個人統治有關嗎?

董仲舒畫像

不過請注意,董仲舒的“天”,與道家的“道”並非同一個概念。你可以把“道”理解為宇宙與人世的規律。但董仲舒的“天”卻帶有人格色彩,確切地講,“天”就是神,可主宰萬物,也會通過天災或“祥瑞”對人間百態作出暗示。但董仲舒畢竟是儒家學者,他不能堂而皇之的談論神,所以,他把“天”與自然規律糅合在一起,只不過這些自然規律的背後,是“天”的意志。

為了進一步掩飾其理論的宗教色彩,董仲舒又抬出了聖人和禮法,希望用聖人崇拜取代對天帝的崇拜。另外,董仲舒還把《春秋》奉為漢朝的法律基礎,進一步淡化鄒衍對自己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對漢朝影響甚廣的“讖緯之學”應運而生。

權力與天命:古代皇帝真的相信天災與個人統治有關嗎?

所謂“讖緯之學”,簡單地講,就是把宇宙的變化,和統治者的言行結合在一起。皇帝做好事,上天就會獎賞。皇帝荒淫無道,上天就會懲罰。

比方說,假如某地發生了地震,皇帝就會下詔,承認自己做了對不起上天的事情。哪裡發洪水了,可能是老天警告皇帝臨幸後宮的次數太多,皇帝該收斂收斂了。當然,和這些天災相對應的,還有一些好兆頭。比如說,老百姓在河邊發現一隻麒麟,說明皇上治理的天下國泰民安。若國家繁榮昌盛,人們還能看見鳳凰從屋頂上飛過,大臣們一齊向皇上道賀。

這些說法當然是扯淡,但問題是,皇帝們難道真的相信嗎?

漢朝人並非一開始就相信這些胡說八道。文景二帝最早崇拜的是黃老之術,“讖緯之學”的興起,主要在漢武帝之後。

3/4 漢武帝不糊塗

漢武帝是個好大喜功的帝王,漢朝在他的統治下,中央集權得以加強。但他也聰明地看到,依靠武力所取得的統治,畢竟是不穩定的,秦朝就栽在這個上頭。要獲得天下人的認同,皇帝就必須有更高級的玩法,他得和知識分子結盟,藉助他們的智力資源,為自身的合法性提供學術上的包裝。

權力與天命:古代皇帝真的相信天災與個人統治有關嗎?

而董仲舒的理論正符合他的胃口,如果自己的統治符合上天的意志,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更何況,董仲舒的思想不是簡單的迷信,它的背後是古老的儒家傳統。而董仲舒身為一代名儒,則代表了龐大的知識分子集團。有他們的支持,漢武帝當然無法拒絕。

漢武帝一代雄主,也是個實用主義者。從各個方面來看,他不是個熱衷迷信的皇帝。儘管其晚年也曾希望長生不老,還鬧出了“巫蠱之禍”這樣重大的宮廷內亂,可到頭來,漢武帝終究不相信那些歪門邪道。

權力與天命:古代皇帝真的相信天災與個人統治有關嗎?

那為何漢武帝會大力推崇董仲舒的思想呢?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理論經過了精緻的學術包裝,比起方士和巫師粗鄙的迷信思想要高明百倍。而更重要的是,董仲舒的學說符合其統治需要。所以,漢武帝只是把他的思想當做工具,加以利用罷了。

然而,雖然董仲舒在當時的學術界很有影響力,但他在政治上卻不太得志,董仲舒的官一直做得不大,這並非漢武帝昏庸不會用人,而恰恰證明了漢武帝的明智。

因為漢武帝很清楚,董仲舒的理論對鞏固皇權固然很誘人,但這是一把雙刃劍。尤其是他思想中的那些迷信成分,比如把災異和皇帝的功德聯繫在一起,其實是非常危險的,搞不好,它可能會威脅到皇權自身。

權力與天命:古代皇帝真的相信天災與個人統治有關嗎?

原因很簡單,如果你把所有自然現象都解釋為對皇帝的暗示,皇帝英明神武的時候,固然什麼事情都對自己有利。但如果換成平庸之君呢?野心家是否會用同樣的手法,讓上天來替自己“背書”,證明皇帝不配坐在這個位子上。

這就是董仲舒不被重用的根本原因,漢武帝不希望他的學說影響到政治,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比似是而非的理論更可怕,更能蠱惑人心。既然皇帝能利用它,別人也能利用它。越是宏大高深的思想,其解釋空間就越大。

4/4 玩火者必自焚

遺憾的是,漢武帝死後,他的繼任者不再擁有他的雄才大略。到了西漢晚期,外戚當政,皇權被削弱。而此時恰恰是讖緯之學最氾濫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迷信思想在宮中盛行,用神意來解釋經典文獻,成了儒生們的看家本領。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橫空出世。王莽篡位之前,特別喜歡搞一些迷信活動,今天出個讖緯,明天弄個符命,把自己變得神神叨叨。然而,王莽篡漢與其說是王莽個人的野心作祟,更像是士大夫的集體合謀。他們和王莽共同完成了這場表演,將西漢王朝推向深淵。

權力與天命:古代皇帝真的相信天災與個人統治有關嗎?

到了東漢時期,讖緯之學非但沒有隨著王莽的覆滅而消失,反而得到了加強。光武帝時期,讖緯之學獲得了官方的正式認可,被知識分子奉為顯學。

然而,東漢王朝終究沒能擺脫覆亡的命運。畢竟,當權力被神意綁架的時候,人人都能標榜自己代表上天的意志。東漢末年的分崩離析,就是個明證。讖緯之學,也隨著天下大亂而衰落。它最初不過是權力的包裝,最終卻完成了對權力的反噬。

讖緯之學的興衰,體現出皇權所面臨的一個悖論:獨裁統治往往需要抽象的事物來粉飾。然而,將權力建立在虛無縹緲的基礎上,最終只能是玩火自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