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生橋:“誰不說俺家鄉好”!——讀《壯美昭陵》

“誰不說俺家鄉好”!

——讀《壯美昭陵》

南生橋

南生橋:“誰不說俺家鄉好”!——讀《壯美昭陵》


九嵕山雖然不如秦嶺蒼莽雄渾,但深蘊其中的人文瑰寶卻比後者毫不遜色。泔河、涇河雖不如黃河、長江奔騰澎湃,但浸潤其中的鄉關情懷卻比後者濃郁溫馨。

“天狼星雖然比太陽更大更亮, 但給地球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卻是太陽。”家鄉,就是給予人們光明和溫暖的太陽。趙曉萍女士的《壯美昭陵》是唱給家鄉太陽的讚美詩,奏給家鄉太陽的小夜曲。她,猶如輕拂面頰的縷縷和風,溫潤手足的汩汩清泉。


南生橋:“誰不說俺家鄉好”!——讀《壯美昭陵》


《壯美昭陵》共包含四部分。第一部分,《壯美昭陵》。重在介紹昭陵周圍的名勝古蹟,領略人文之勝,讚頌山川之美;第二部分,《鄉音鄉情》。重在描述當地風物和世事人情,反芻昔日窮苦,抒發濃郁鄉情;第三部分,《鄉村旅遊》。重在介紹新開發的旅遊資源;第四部分,《涇河風光》。重在講述涇河峽谷的舊跡新事。下面著重看看第二、三部分。

第二部分的風物人事或為他地亦有,如《槐花飄香》《麥客》《拾地軟》《杏兒黃,粽子香》。或為禮泉獨具,如《禮泉烙面》《絨線花樹下的石匠》《昭陵御石榴》。而能引起廣泛共鳴和沉思的是在特定歷史時期“走紅”,卻隨著時過境遷而成為歷史陳跡的滄桑事物。《大鐵鍋,苞谷糝飄香》是講上世紀70年代(實際發端於60年代)中學生在校的早飯——苞谷糝。過來人都知道,在那時農村人的主要“食材”(用此詞不免有些惶愧)是玉米即苞谷,苞谷的“深加工”(同樣惶愧)有兩種方式,一是磨面,二是拉糝子。玉米麵做饃之外,主食幾乎只能打攪團;糝子則只是熬成粥。但作者筆下的苞谷糝卻與平常各家吃的不同。因為苞谷糝子是從不同家裡帶來的,顏色粗細各異,經過楊師傅一個早晨的熬製,味道香極了,比得上今日餐桌上一碗紅燒肉。寒冬臘月的早晨,不用再啃冰冷的乾糧,一碗暖暖的苞谷糝子就是母校對孩子們最好的關愛。來自不同家裡的糝子“顏色粗細各異”,成了“百衲”飯,然而農家孩子卻覺得它“味道香極了,比得上今日餐桌上一碗紅燒肉”。我常說我的幾個孩子是吃玉米和紅薯長大的。直到80年代才知道玉米和紅薯還是太空食品,宇航員的食物就是用它們深加工(這次不惶愧)而成的,這時又為當初的食材(也不惶愧)而慶幸。

南生橋:“誰不說俺家鄉好”!——讀《壯美昭陵》


歷史可真會開玩笑。“啊,啊……”一身黑粗布衣,手執彎鐮刀,滿臉皺紋的啞巴怒目圓睜,從苜蓿地西邊朝我們幾個手提籃子的孩子追來。“啞巴來了!啞巴來了!快跑……”提起半籃苜蓿,五六個小崽子丟盔棄甲,從地東頭一溜煙逃回村子……

這是《苜蓿情》的開頭一段。與玉米“不離不棄”的另一種食材是苜蓿。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苜蓿,這種漢代張騫從西域引進的原本用作飼草的植物,在那個時期不知救活了多少人命!過來人誰沒有偷苜蓿菜的經歷?它雖為飼草,卻營養豐富,完全可以頂糧。應當是1960年吧,《陝西農民報》上有一篇武笠青寫的《苜蓿》,專門介紹苜蓿的營養價值。可惜現在它不像玉米糝那樣隨處可見,儼然成了珍惜資源,難覓其蹤。


南生橋:“誰不說俺家鄉好”!——讀《壯美昭陵》


第三部分是各個鎮、村的分鏡頭特寫。留下較深印象的有《臘月古鎮,與您相逢》《堡裡御棗園》《碾子溝》《古村往事》《槐木溝》等多篇。《莊河風雲》是一個村子的歷史掃描。從“風水寶地”到“平冢”,再到“毀山”“封山育林”,活脫脫一部農村歷史變遷的標本式圖卷。

讀《涼馬水庫》和《四支渠》,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1964年,也是這個朔風乍起、樹葉盡脫的初冬時分,我村一行十來個青年雞叫頭遍就起身,帶上乾糧,摸黑拉著架子車向著北方百里之外的“唐王陵背後”急急奔去——拉柿子。那時拉柿子只知道要去“梁馬、店頭”,卻不知道應是“涼馬、店頭”。到了以後,對平日難得享用的上佳果品柿子自然是先啖為快,大度的主人也不予計較。到返回時口裡唾出的、鼻子裡擤出的都帶上了柿子紅。

1970-1971年,我在寶雞峽水利工地(屬於98公里原邊渠道)的眉縣魏家堡一帶幹過兩年。由於這一段因緣,前幾年還去過設在咸陽聯盟三路的寶雞峽水利灌溉管理總局幾次,探問《寶雞峽志》的撰寫情況。由此可以想見讀到《四支渠》我會是一種什麼感受了。作者說的固然是“地方話”,但由於人類感情的共通,卻完全可以引起看似不相干的外地人的共鳴。“駿馬秋風塞北”和“杏花春雨江南”是我國南北方判然有別的兩種審美風格,《壯美昭陵》卻是這兩種風格具體而微的融合。她敘事時娓娓道來,滄桑如見。如:同事7旬的老父母就住在這裡。家無院牆,北望涇河,一間不大的土木屋供老人居住,兩孔舊窯洞,緊挨窯洞的是一間籬笆抹上黃泥巴的透風廚房,真乃山野民居。老人住所幹淨整潔,挨牆堆起20多袋麥子,一張大土炕,因煙燻而發黑的房樑上懸著一盞白熾燈。住在這黃土崖下,傾聽涇河水聲,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望斗轉星移,收田間糧果,也是一種人生。(《涇河支流——馬河》)

南生橋:“誰不說俺家鄉好”!——讀《壯美昭陵》


寫景處信筆點染,筆到情生。如:九月初,水柿悄然從碩大墨綠的葉子中鑽出來,探出紅黃調皮的笑臉,稀疏的柿子如燈籠紅亮瑩潤,稠密的柿子則像鈴鐺壓彎樹枝。樹上偶爾掉下一個發軟的水柿,眼亮的小孩會立刻跑去撿拾。去掉柿蒂,一口氣吸完軟綿甜膩的柿汁,然後再做下一個水柿掉下的美夢。(《金秋柿鄉》)

議論則要言不煩,聚焦點睛。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種一無所有。稼穡雖辛苦,刁民性蠻,可我覺得,幾十年前種瓜、吃瓜、偷瓜,更像和平年代一渠流淌的清泉,讓我時時感到清爽動聽。有瓜你就吃,有力你就播種。活著,其實就是耕耘並享受。(《炎炎夏日西瓜情》)


南生橋:“誰不說俺家鄉好”!——讀《壯美昭陵》


作者是“鄉黨”,盡數家鄉的幽美勝境。是導遊,介紹家鄉的山水人情。是作家,呈現給讀者文字大餐。要說不足,是涉及歷史的有些部分尚需深加工。另外,與文筆流暢相伴生的,是某些地方似應著力挖掘出更深的意蘊。

2019年11月12日


南生橋:“誰不說俺家鄉好”!——讀《壯美昭陵》


南生橋,1944年生,陝西興平人,咸陽師範學院原中文系副教授。著有《二十五史夢文化解讀》《雕蟲寫龍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