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这碗鸡汤,继续上路!


干了这碗鸡汤,继续上路!

不经意看到一句话:“你还年轻,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任何”这个修饰就让这句励志语显得有点玄了,姑且先不讨论其真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对人生、对未来多数抱有幻想,但总归是迷茫的,如同昔日讲述草根逆袭的畅销书名:《谁的青春不迷茫》。

翻看历史,似乎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雷同得乏味,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随时势变化的际遇中,感受相似的心境,什么90后、00后,哪个时代还能缺了这群人:这群阶段性秉持“我之前皆为保守、过时;我之后皆为浅薄、无知;只有我历经时代无敌”观念的年轻人。

40年前,《中国青年》刊登了一位叫做“潘晓”的年轻人寄来的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呵”作为语气词,颇具年代感。

小潘向编辑“吐槽”:“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到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

该文刊登后,读者来信碎纸般地砸来,杂志社、全社会都愣了:年轻人这么颓废,这么“丧”了?

看来,“丧”也不是当下年轻人的独有标签。

在解救青年的攸关之际,必有时代的人生导师从天而降。这位导师就是李燕杰教授。他的数次演讲,角度新颖、极富哲理、熨帖时代、极其应景。年轻人得到了心灵的陶冶与灵魂的升华,如痴如醉,奔走相告。

李教授亲手煲制的鸡汤,用料考究、味美营养,拳拳之心浓缩其中。解冻期青年们无不畅饮,直呼痛快,演讲集结成册后出版,书名为《塑造美的心灵》,这或许是国内首部带有“心灵鸡汤”性质的书籍。你可能没听过这本心灵圣经,但语出此书的那些句子多少还是听过的:

“真正的强者,并不是压倒一切艰难困苦的人,而是不向任何艰难困苦屈服的人。”


干了这碗鸡汤,继续上路!

“心灵鸡汤”系列

放眼世界,心灵鸡汤的鼻祖是一个叫做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的美国人,他收集了一百多个励志的“包治百病”的小故事,取名“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即“安抚心灵的鸡汤”。“心灵鸡汤”系列风靡全球,销量过亿,坎菲尔德的鸡汤系列在那个时候为什么颇有市场?

那时候的美国,冷战即将结束,产业转移尚未大规模进行,针对阶级、社会、理性等诸多层面的反思被普遍制度化,对个人的失败和不快乐归因偏向个人。我们学生时代凹作文用滥的素材,其实许多都是取自这个系列。

提到应试作文,不得不提《读者》。

人常说,兰州有三宝——黄河、《读者》、牛肉面。一本看似平淡无奇的杂志跃居一座西部省会城市的名片,其分量不容小觑,这还要感谢当年甘肃人民出版社那两位有远见的编辑。

谁的中学时代没买过几本《读者》,它可是和当年“感动中国”齐名的作文素材批发地,历届学生、老师、家长无不是它的忠实拥趸。

《读者文摘》是《读者》最早于1981年面世的名字,后来由于牵涉刊名侵权而易名为我们熟知的《读者》。

《读者》无疑是走大众路线的,通俗易懂又启迪心灵是它一贯的风格。见证了它的价格由3元涨到9元,自己也从考场押到了职场,学生妹熬成老阿姨。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这些原以为出自某名著的经典语录,其实都来自一个我不怎么熟悉的诗人——汪国真,据说90年代的“汪国真热”场面一度火爆。

在粉丝经济、畅销书作家尚未涌现的古早年代,一个中年人的诗可以成为青年学生争相抄送的互赠箴言、男女青年传送爱意的恋爱絮语,这在今天是想都不敢想之事。

即使汪诗被诸多学院派调侃为“鸡汤诗”,也不妨碍彼时年轻人从中感悟人生真谛和收获友情爱情。周国平这位“平民哲学家”,不是也被人诟病把鸡汤盛在哲学碗里,牵强附会,缺乏批判精神么?

投其所好、各取所需、不偏不倚,不也是中华生存智慧之中庸之道么?

鸡汤在与时俱进方面向来是当仁不让的行业标兵。伴随市场经济浪潮的洗礼,下海经商成了时髦议题,追求成功、做“人上人”成了商品时代人的终极目标,煲制鸡汤的手艺人也从作家诗人转型到成功学大佬甚至商贾名流。

《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给加西亚》、《富爸爸穷爸爸》……类似的心理自助与经济管理类书曾一度占据了半层书架,成为我儿时迷惑之一。

想到今天,微商朋友圈频出的金句总是喜欢署名某个行业大佬,至于他本人讲没讲过,无人查证,又有什么关系呢?

干了这碗鸡汤,继续上路!

2000年诞生的历史性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

教育终究是绕不过的一道坎,那些年,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有被《哈佛女孩刘亦婷》支配的深深恐惧,无数中国家长是其狂热信徒,企图按其模板打造新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一时间,《北大女孩xxx》、《清华男孩xxx》风靡图书市场。民营出版机构联袂素质教育成功典范的家长,在纸媒凋零前的最后一次狂欢中收割成筐韭菜,赚得盆满钵满。

当年的孩子们摸爬滚打地长大了,很遗憾,没能成为刘亦婷、张亦婷。吃饭,倒是还能吃饱。

住着背负房贷的“豪宅”还是租着什么青年公寓,“都市白领”们距离“成功”依旧遥远。不管是底层出身的奋斗咖,还是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抑或是上升受阻的社畜,依旧心事重重、焦虑满满,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是为什么呢?你心态不好,要调整啊年轻人,不要归因于外界如何如何,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坚信:“人”是可以通过观念与行动去突破、去改变“社会结构”的。

鸡汤类畅销书从来都是定位清晰、精准帮扶的,开篇提到的那本《谁的青春不迷茫》里面的这句话我见过不下几十次: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你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爱人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过什么样的人生。”

作者是谁不知道,故事真假不晓得,但是满满正能量的职场青年人设已深入人心,迷茫又孤独的年轻人得到了共情,纷纷为自己代言,满血复活,虽败犹荣。

据悉,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手机接触时长为每日100.14分钟。纸媒式微的年代,一本鸡汤类畅销书的码洋远抵不过一场卖货直播的打赏,于是,鸡汤也开始转战手机,不变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更有或磁性或娇嗲的主播为你诵读,这年头,谁还没关注几个情感鸡汤聚集地?

干了这碗鸡汤,继续上路!

想起这本书:《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是一位叫J.D.万斯的美国“80后”写的回忆录。他毕业自耶鲁大学法学院,跨越阶层,进入中产,实现所谓向上流动。然而,他身后停滞的那个“乡下人”家庭,深陷药物滥用、酗酒与贫穷的家人,继续往下撕扯着他,金钱与精神的枷锁一次又一次地令他陷入绝境。

“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成功或许只是意味着更重的责任、更大的期盼,依旧改变不了许多根深蒂固的结构和观念,甚至一个偶然事件会将其重新打回原形。而这复杂的心理与难言的压力,又是极其隐秘而羞于启齿的。

一个人如果早早知道自己穷其一生也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阶层,该如何坦然接受命运?相信宿命论还是跟环境分庭抗礼?是在“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日子里没心没肺地给自己鼓劲还是在稳定到可怕的常态里跟自己言和?

答案没人知道,别认真,也别多想,干了这碗鸡汤,继续上路,你会遇见不一样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悬置结构而只谈个人的鸡汤也有其存在合理性,毕竟不是谁都要去读笛卡尔、叔本华。

干了这碗鸡汤,继续上路!

真材实料的鸡汤

过去,真材实料的鸡汤,确实可以缓解焦虑,催人进取。如今的鸡汤,天花乱坠、千篇一律,鸡有没有不知道,却一股浓烈的香精味,油腻且煽情。喝多了,怕是倒了胃口,心灵得没得到滋养不好讲,脑子坏掉可是大事。

鸡汤,真鸡汤,偶尔喝喝还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