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给我们的“极限生存启示”

华为给我们的“极限生存启示”

导读:最大的风险,就是认为风险永远都不会到来。


华为给我们的“极限生存启示”

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一个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时代之中。

大国之间的博弈、国家内部的调控、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金融市场的神鬼莫测,都让我们深感自身的渺小,无法掌握主动权,只能随着媒体的舆论导向“飘摇”。

在“和平年代”,很多利益方之间都相安无事,大家埋头各忙各的,没时间争吵。

但是一旦起了冲突,之前没有显现出来的风险和危机,就慢慢浮上水面

我一直都觉得,“风险意识”是这个时代特别难得的一种意识。

经济形势大好的时候,大部分企业和个人都可以顺势而为,乘风起航,猪也能飞到天上去。

但是真正考验一家企业长期生存能力的,却不是能在短期把业务规模扩大多少多少倍,或者能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让投资者来投很多很多钱。

而是能够在一个顺风顺水的环境中,仍旧保持着清醒的“风险意识”,为未来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做好准备。

很明显,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尽情享受了“时代红利”给我们带来的喜悦,却没有真正地“居安思危”。

所以,我们现在才会感到如此不安。

华为海思在中美贸易战中的“一夜转正”,应该是最近几个月为数不多的令人感到还算有些欣慰的新闻了。

很多年前,在一个“云淡风轻的季节”,华为的管理层意识到一个看上去不太可能发生、但是潜在影响却非常巨大的风险——中美未来在科技领域的激烈冲突将使华为无法获得美国的芯片供应。

华为将这个风险定义为一个“极限生存假设”,因为这个风险一旦爆发,将有可能直接威胁到华为未来的生存。

于是,为了应对这个极端情形,华为开始了长达若干年、投入巨大资金和研发力量的“备胎公司打造”。


华为给我们的“极限生存启示”

海思总裁致员工的一封信(节选)


当然,我们在为华为大声称赞的同时,其实也无需过分惊讶于“为什么华为可以洞察先机”。

毕竟华为是一家成熟的大型跨国企业,在公司的日常运营中,一定有一套非常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这套风险管理系统当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指导公司的管理层如何识别那些“可能危乎公司生死存亡”的风险,同时动用各种可能的工具,来将这个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低至公司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华为在多年前开始耗费大量资源潜心研发国产芯片,其实就是管理企业风险的一种做法。

企业风险管理给华为带来的价值,也在华为海思“备胎转正”的那一刻得到了极致体现。


华为给我们的“极限生存启示”

华为官网上关于公司风险管理的相关介绍


不过,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非常重视、愿意积极主动去做企业的风险管理。

毕竟风险的发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很多人宁可抱有一点侥幸心理,也不愿意去正视自己面对的风险

同时,管理风险还会消耗公司的成本,限制公司的“激进”发展,甚至有可能让公司错失一些机遇,成为一些专注短期利益企业管理者眼中的“枷锁”。

这其实与很多人不愿意花钱买保险、懒得去管理自己的风险是一样的道理。

但是,从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风险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因为一家公司经营的时间跨度越长,规模越大,遭遇风险的可能性就越高,所面临的风险点也越多。

想要长久经营一家企业的管理者,肯定不希望自己做企业是在“赌博”。

如果没做好风险管理,就算是华为这样的成熟企业,都有可能挺不过贸易战这场“寒冬”……


华为给我们的“极限生存启示”


那么,从华为这件事情上面,我们又能学到一些什么呢?

虽然华为作为一家巨无霸级别的跨国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对危乎公司生死存亡的风险进行管理,可是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难道就不需要对自己家庭和事业的风险进行管理了吗?

当然需要。

而且我认为,对于个人而言,对家庭和事业的风险管理,甚至更为重要。

毕竟家人才是陪伴我们走过完整一生的人,事业则是我们养活家人的主要依靠。

大多数朋友都希望自己可以安然度过一生,在年轻时上进努力,在中年时积攒财富,在老年时尽享天伦之乐。

不过,这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建立在我们一生都没有遭遇“致命危机”的基础之上。

我曾经很多次地做过自己的“极限生存假设”,有关于如何保障家庭的风险,有关于如何保证自己事业的延续性。

所以我很早之前就给自己买了很高保额的定期寿险,如今写文章也是小心翼翼,不再那么“耿直”,尽量避免和某些利益集体起冲突……

有时候,我甚至在想,整个保险中介行业,是不是也要有一些可行的“备胎措施”。

比如说,互联网对保险销售的冲击,在最近这一年已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百万医疗几乎已经全部“沦陷”,小额重疾险其实也已经在“沦陷边缘”。

退回几年以前,互联网保险刚刚兴起的时候,很多行业内人士曾信心满满地说“互联网无法干掉保险中介”,但是到了今年,好像很多保险中介已经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有些吃不消了。

当保险产品的差异化逐渐消失、成为标准化产品的时候,如果大多数保险中介还是没有找到自己无法被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替代的优势,那么等待着大家的,可能也会是一轮“寒冬”。

当然,除了互联网的冲击外,可能影响保险中介生存的风险还有很多,稍微举几个例子:

  • 假如中美贸易战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进一步流出,国家开始对外汇进行更加严格的管制,香港有内地背景的保险中介该如何生存?
  • 香港保监局今年下半年将正式接手保险经纪公司的规管,如果非持牌中介无法继续给经纪公司转介客户,监管政策更加严格,香港的经纪公司该如何生存?
  • 如果贸易战长期持续,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人民消费水平降低、投资被套,根本拿不出钱来买保险,全国绝大多数的保险中介人又该如何生存?


很多朋友可能会说:“中国经济怎么可能那么差,没必要杞人忧天!”

“大湾区正在紧锣密鼓地规划,香港保险业怎么可能进一步收缩?”

我当然也和大家一样,希望贸易战的影响越小越好,起码可以平稳地再多赚几年钱。

但既然我们是在做风险管理,在制订“极限生存假设”,我们就不能抱有任何的侥幸心理,每一个决策都要假设“最坏的事情一定会发生”。

这就是华为给我们的“极限生存启示”。

很多时候,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乐观地认为风险永远都不会到来。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企业的破产倒闭与家庭的一蹶不振,都是因为在安逸的时光里没有为风险的到来做足准备。

华为的未雨绸缪与深谋远虑,则是用正面例子给我们上的生动一课。

无论如何,在危机还没发生的时候焦虑,总要好过危机已经到来时候才焦虑。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已经是我们在危机到来之前能做的最好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