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有一套日本學者創作的中國通史讀物在中國翻譯出版,這套書叫《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2014年,廣師大出版社的總編輯劉瑞琳曾說:“今年我本人最滿意的項目當屬引進出版了日本講談社的《中國的歷史》。”

至今已是第5次印刷了。


它為什麼這麼火?

出版方——講壇社是日本的綜合性出版社,也是日本漫畫出版界三巨頭之一

10位作者均是日本學界具代表性的教授

它也是講談社一百週年的獻禮之作

日文版編寫了5年,中文版引進翻譯、編輯出版又花了5年

由10位國內學者作序推薦

專為大眾所寫,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


第1卷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 夏王朝

宮本一夫著(九州大學教授)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第2卷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 春秋戰國

平勢隆郎著(東京大學教授)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第3卷 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鶴間和幸著(學習院大學教授)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第4卷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 三國時代

金 文京著(京都大學教授)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第5卷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川本芳昭著(九州大學教授)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在日本,一直有學者為大眾寫通俗讀物的傳統。通俗讀物的對象,就是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因此,這套《中國的歷史》既專業嚴謹,又深入淺出

作為中國人,我們或多或少都瞭解一些中國歷史,這套書不一樣在哪?

用一位讀者的話來說:它既有趣不枯燥,又性感不是八卦,而且充滿了懷疑精神

比如:10位作者中,第一位是考古學家。在書中,他除了對中國考古學史有全景式的掃描外,又加入了他個人在中國參加田野調查的見聞和體會。作為中國通,還摻雜了許多對各地美食的評價,這大概在別的歷史書中很難見到。

又如:第四卷《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作者是集中、日、韓三國文化背景於一身的專家,他把三國時期真實的歷史與大家熟悉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作比較,通俗有趣;還將三國曆史放到整個東亞史中去解讀,讓人耳目一新。


第6卷 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氣賀澤保規著(明治大學教授)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第7卷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小島 毅著(東京大學教授)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第8卷 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 西夏 金 元

杉山正明著(京都大學教授)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第9卷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上田 信著(立教大學教授)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第10卷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 中華民國

菊池秀明著(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再如:第八卷《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作者沒有依照“唐—五代—兩宋—元”的歷史變遷主線來呈現公元10到14世紀的中國史;相反,積極和正面地加入了對夏、遼、金史的描繪,這種講解方式另闢蹊徑,為我們刻畫出很不一樣的中國歷史。

而且,

書中用了大量的圖片來輔助理解

隨手選幾張內頁: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講到彩陶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講到“玉的時代”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講到宋徽宗

這真是一套專業、前沿、有創見的中國通史。

讓我們看到了日本學者是如何跟普通讀者講述中國歷史的

特別要說明的是:

對於日本原書,中文版基本上沒有作刪改、增添,原則上,一切增刪均需原作者同意。原來的叢書還有一卷“當代中國卷”,中文版未收;一卷“中日關係史”,中文版未收。

可貴的是:

中文版以日本原書為模板,從版式、要素、編排上,都力求接近原版

所有地圖,幾乎全部依樣重做

無論黑白還是彩色插圖,都以日文版為線索,並有所更新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10位中國史學家力薦,《中國的歷史》這麼火?

為這套書作序推薦的中國學者分別是: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許宏

武漢大學教授 羅運環

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王子今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黎虎

北京大學教授 閻步克

清華大學教授 張國剛

北京大學教授 鄧小南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李伯重

每一位都是斷代史中的重量級人物,每一篇序言都是在通讀全書的譯稿後撰寫

許多中國學者在讀過之後紛紛表示:

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由於文化傳統和學術傳統不同,西洋人、東洋人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和興趣、重點也不同,所以,在許多方面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張國剛(清華大學教授)

由於教育和研究體制的差異,日本學者在“通識”上要優於中國學者,後者偏於專精而有條塊分割之嫌。

——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大眾史學在需要把歷史敘事還原到親歷者們的切身感知、還原到總體歷史圖景、還原到根本價值關懷方面,以及在它需要能反映前沿的已有研究成果方面,一點也不比對於更‘專業化’學術寫作的要求為低。

——姚大力(復旦大學教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真心希望國內的學者也願意為大眾寫一本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既有趣又靠譜的通史讀本,讓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真正走向大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