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皇帝如果看到西方的回忆录,一定会气得发抖,大开杀戒

明代中后期起,东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了解东方肯定会更多一点,毕竟人家是“主动出击”。

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马可·波罗所描述的神秘、富饶的国度,将所见所闻记载下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既可以给后来者积累宝贵的经验,又可以扬名立万,所付出的不过是一些笔墨而已,何乐而不为呢?

明清皇帝如果看到西方的回忆录,一定会气得发抖,大开杀戒

翻开这些回忆录,我们会发现洋人写起来真的是毫无顾忌。尤其是他们和官员往来的过程,一点也不避讳,直接就展示了出来。我想,如果明清的皇帝看到书中的内容,一定会气的发抖,然后和他们好好算账。

明朝官员

该省的军事首脑(总兵)也是他(海道副使)的朋友,罗明坚送给他一块表;这是一种用许多小金属齿轮成套安装的计时工具。——《利玛窦中国札记》


明清皇帝如果看到西方的回忆录,一定会气得发抖,大开杀戒

明朝传教士

明朝中后期一块钟表并不便宜,且稀少,只有澳门才有制作的工匠。此时葡萄牙人,包括他们所支持的传教士和商人,都特别注重和明朝官员打好关系。除了周到的礼节外,“礼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能够停留在澳门,仰赖于广州总兵;能够做生意,仰赖于海道副使;能够在内陆建立传教据点,靠的是和肇庆知府王泮良好的私人关系。最有意思的,还是他们给广东总督(书中没有明说,按时间来算,当时在任的应该是陈瑞)行贿的过程。

明清皇帝如果看到西方的回忆录,一定会气得发抖,大开杀戒

几个在澳门的葡萄牙商人凑了价值1000金币的的商品,去拜访广东总督。实话实说,价格上肯定是有水分的,因为其中混入了一些估价虚高的工艺品。当看到礼物时,总督的傲慢态度顿时消失了。但总不能大庭广众之下收下吧?

当然是义正言辞的表示了拒绝,并当面令人折价付钱。宴会后,正当葡萄牙人感慨该总督的正直时,总督的仆人追了上来,表示总督所支付的银子是用来购买另一份礼品,这一份要交给他本人

清朝官员

相比于明朝官员受贿的扭扭捏捏,又是礼物,又是折价购买,清朝官员要大方的多。只要看看中英贸易史,便知道其中的严重。

明清皇帝如果看到西方的回忆录,一定会气得发抖,大开杀戒

英国商船到广东,除了关税外,还要支付各种规礼(官员的额外征收)。英国人初来乍到之际,还没开张呢,当然不愿意掏这么一笔不明不白的银子。耗到最后,清方主动将数额从2000两变成了1500两,并明确表明其中有三百两是要给上官的。可以讲价,但不能不给,这是在广东的英国人总结了一百多年的经验。

和受贿比起来,清朝更严重的问题是欺上瞒下,内务府十两银子一个鸡蛋都不算什么。松筠敢当着马戛尔尼的面说:

去年山东河决,淹没居户无数。皇帝中年曾在该省打猎,深知该省情形,闻奏,立命拨发库银十万两赈济灾民。而户部先没去其两万两,以下每一转手则复去若干两,自两万、一万以至数千数百不等,层层干没之手续既过,最后实利及于灾民者不过两万而已。——《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明清皇帝如果看到西方的回忆录,一定会气得发抖,大开杀戒

马戛尔尼访华

和世泰谎报英国阿美士德使团同意对嘉庆行跪拜之礼,即将露馅之时,居然敢把使团拦在外面不让进来。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使团最后一次大规模访华就以北驱逐告终。

可能在面对外来的洋人时,明清的官员不担心他们会泄密,便不加掩饰了吧。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