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伪勤奋say no!

“你学的很认真也很努力,但是为什么成绩上不去呢?”

对伪勤奋say no!

高中时期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熬夜刷题又疯狂补课……这样的勤奋和努力充实了高中的光辉岁月,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父母。但是,有时命运还是喜欢造化弄人,并非所有人的结果都可以配合自己的付出。

对伪勤奋say no!

虽然有人会说:“不要老看结果,其实过程也重要。”是的,但是在这个注意力有限的世界里,拿出成绩、拿出作品、拿出业绩更为可观和现实。就像观众们更乐意看你台上一分钟表演,而往往忽视台下十年功的付出。

这绝不是要打击努力的人,更不是鼓励大家去急功近利。我只是想说,努力是要以目标为导向,目标实现、取得成果或价值,努力才不会白白浪费。如果努力只流于形式化的表面,那就是一种【伪勤奋】了。

勤奋无需“看得见”

【伪勤奋】的代表应该是「马克党」了,什么东西都是先mark再说,mark过等于看过,而收藏夹除了精致的分类,如果没有必要的反思和复习,那笔记本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用处。

对伪勤奋say no!

麻麻的黑字、红勾勾的标记、一摞摞的笔记本……似乎那都是“学霸”的标配。如果你写得多,标注的充分,那就说明你学的认真,成绩优异?

不然。

因为笔记永远是存储知识的临时站点,知识的最终存储位置是一个叫做“脑子”的记忆站点;笔记的实物记录确实重要,但隐形的内化与思考更为重要。

“勤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给自己看的。真正的勤奋是自然而来的心声,脚踏实地的践行,而不是浅层忙碌下掩盖着的深层懒惰:

​相对于思考、内化知识,上课狂记笔记、下课狂刷题更容易操作;相对于练好每一个健身动作,拍张照片发朋友圈收获更多赞更加简单;相对于高效率地安排工作,爆肝熬夜加班求同情更容易感动自己......

因此,想要走出【伪勤奋】的怪圈,我觉得我们需要敢于突破那些形式化的惯例,真正实际的找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然后查漏补缺,最后狠狠地用心消化掉。

对伪勤奋say no!

不是拼死拼活才叫努力

前一段时间,互联网企业996工作制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 。关于如何看待工作与休息、奋斗拼搏与加班文化、员工权利与企业治理等矛盾,成了舆论聚焦的热点话题。

对伪勤奋say no!

不论其背后是资本逐利还是其他商业逻辑,员工超时、过劳加班实有不妥,且有些企业把“长时间、不停歇的工作模式”贴上标签,将“996”工作制与“拼搏”“奋斗”等美好代名词关联在一起,也是对真正努力奋斗的误读。

“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苦干是奋斗,巧干也是奋斗;延长工时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因此,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而应该正视他们的真实诉求。”——人民日报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

工作学习都是如此,我们不提倡过劳过累的完成某项任务,一味拼死拼活的奋战也只会消磨精力和身体,没有高效率可言。因此,休息与工作要良好协调,张弛有度;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才是万事行动的刚硬之需。

学习也要用以致学

真勤奋的人实现了知识输出,而「伪勤奋」的人只在意输入,而不在意输出。

我们经常会说「学以致用」,这是一种增强知识储备和能力提升的学习,可往往缺乏及时的效果反馈,很多人都无法真正执行。「学以致用」更加适合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气质养成。

而一般的常规性学习我们可以采用「用以致学」。因为要用到,所以立刻就去学,这是一种“以终为始”的理念。「用以致学」是一种激发学习目的、引导有效结果的一种指导方法,更加符合人们在解决问题时的本能反应,更容易执行。

在弗雷德蒙德·马利克的《管理成就生活》书里,提到了「用以致学」是欧美企业领导力倡导的高维心智管理学,明确了这种基于工作和任务的学习方式,并提出了“行动学习”和“实践与反思”等具体的学习方法都应基于「用以致学」原则。

这种方法下引导的学习行为能够及时地给自己积极的反馈,也因为「用」这个行为更容易消化知识、内化知识。

尾声

记得电影里《无问西东》曾说过:“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恼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对伪勤奋say no!

勤奋也是如此,它是发自心底的真实,而不是表面化的包装。对【伪勤奋】say no,是要我们踏踏实实跟随自己的脚步,而不是亦步亦趋的随波逐流 。

参考文献:

1.《整天忙却没有效果?教你几招告别伪勤奋》古豆豆

2.人民日报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