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那麼你會——寡悔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

“多聞闕疑”,就是要先帶著耳朵去,多聽,有疑問的地方就先放一放。我們常說一個人身體力行,那叫直接經驗;而聽聽別人的經驗教訓,包括他經歷的坎坷,走過的彎路,那是間接經驗。你多聽點間接經驗,也有好處。 “慎言其餘”,就是自己覺得有把握的地方,說話時也要小心。“則寡尤”,就會少了很多怨尤。 “多見闕殆”,就是要多看,有疑問之處也先放一放。迷惑多是因為眼界不夠大,井底之蛙怎麼能知道什麼叫海闊天空呢? 你閱歷豐富了之後,做事仍然要謹慎。這種謹慎在《論語》中被概括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論語·泰伯》)。

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要像站在深淵旁邊一樣謹慎行事,要像走在薄冰上一樣小心翼翼。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麼做的好處就是“寡悔”,讓你自己少一點後悔。 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人一旦知道做錯的時候,一切皆成定局,無法挽回。一個人如果在說話裡面少了指責、抱怨,在行為中少了很多讓自己後悔的經歷,這個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

少指責,少抱怨,少後悔,就能成功。

這段話多實用!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那麼你會——寡悔

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壞脾氣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裡發脾氣,摔摔打打,特別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這孩子拉到了他家後院的籬笆旁邊,說:“兒子,你以後每跟家人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

過一段時間,你看看你發了多少脾氣,好不好?”這孩子想,那怕什麼?我就看看吧。後來,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釘子!他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他爸爸說:“你看你要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發一次脾氣,那你就可以把原來敲上的釘子拔下來一顆。”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那麼你會——寡悔

這個孩子一想,發一次脾氣就釘一顆釘子,一天不發脾氣才能拔一顆,多難啊!可是為了讓釘子減少,他也只能不斷地剋制自己。 一開始,男孩兒覺得真難啊,但是等到他把籬笆上所有的釘子都拔光的時候,他忽然發覺自己已經學會了剋制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說:“爸爸快去看看,籬笆上的釘子都拔光了,我現在不發脾氣了。” 爸爸跟孩子來到了籬笆旁邊,意味深長地說:“孩子你看,籬笆上的釘子都已經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遠留在了這裡。其實,你每向你的親人朋友發一次脾氣,就是往他們的心上打了一個洞。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啊。”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那麼你會——寡悔

本文分享自於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