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讀

讀《漢魏六朝詩鑑賞之劉孝倬《詠素蝶詩》

《詠素蝶詩》是南朝梁文學家劉孝綽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首聯細緻地描寫了蝴蝶的輕盈動態,時而繞著草花飛,時而躲藏在草花叢中。頷聯寫蝴蝶在陽光照射下隨風翩翩起舞。頷聯寫出蝴蝶在花草樹木間出沒。最後寫出蝴蝶的期盼:希望這些提供蝴蝶棲息的花草樹木能夠永遠存在。這首詩通過對素蝶活動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悲觀、沉浮,最後兩句突出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依戀和嚮往。

詠素蝶1詩 劉孝悼

隨蜂繞綠蕙2,避雀隱青薇3。

映日4忽爭起,因風乍5共歸。

出沒6花中見7,參差8葉際9飛。

芳華10幸11勿謝12,嘉樹13欲相依14。[3]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素蝶:白蝴蝶。

2、蕙(huì):香草名。所指有二——一指薰草,俗稱佩蘭,古人佩之或作香焚以避疫。二指蕙蘭,葉似草而稍瘦長,暮春開花,一莖可發八九朵,氣遜於蘭,色也略淡。

3、青薇:指嫩青的細葉。

4、映日:日光映照。

5、乍:忽然。

6、出沒:出入。

7、見:同“現”。

8、參差:紛紜繁雜。

9、葉際:葉子中間。

10、芳華:香花,此處泛指百花。

11、幸:表示希望之辭。

12、謝:凋謝。

13、嘉樹:對樹的美稱。

14、依:依附、託身。

白話譯文

素蝶與群蜂共同盤旋在綠草中,又忽而被飛來的鳥雀驚散,躲避在青青的花葉之中。

群蝶一會兒在陽光下翩翩起舞,互相追逐,一會兒又與突然吹來的風共舞於花草之中。

素蝶時而出沒於百花之中,時而穿行於密葉之間。

百花千萬不要凋謝啊,這美好的樹木乃是欲相依起舞之處。

創作背景

劉孝綽雖在南朝文名頗盛,但因恃才傲物而為人們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於是,作者便寫了這首詩以表示自己遭受多次沉浮後依然對為官抱有追求和渴望。

作品鑑賞

這首詠蝶詩體物入微,描摹傳神,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詩的前六句,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素蝶的動人形象。你看,在那風光旖旎的大自然中,一群素蝶忽兒似與蜜蜂相依為伴在綠草叢上盤旋,忽兒為躲避鳥雀的追逐在微葉之下隱藏,忽兒順著和暢的春風飛向遠方,忽兒在錦簇的花團中若隱若現。這些詩句猶如電影中的鏡頭,伴隨著由綠蕙、青薇、陽光、春風、紅花、碧樹組成的背景的不斷轉換,展示出了素蝶輕盈飄然、千姿百態的身影。不僅如此,詩人在表現素蝶時,還融人了感情色彩,既寫它飛花舞葉的喜悅,也寫它映日順風的歡快,更寫它受鳥雀追逐的悲哀,從而賦予了素蝶栩栩如生的神情。這些傳神的描摹,固然得之於表現手法的精巧,但若詩人不作細緻的觀察,不作設身處境的體驗,恐怕不可能如此形神俱妙地將素蝶的風姿表現出來。

但如果僅止於此,那也不過是一幅蝴蝶寫生而已,然而詩人並沒有只停留在對素蝶作窮形盡相的描摹,,而是在動態描寫中進步一寫出了蝶蝴的“命運”。不要看它是一隻蝴蝶,它同樣有悲歡,有升沉,有追求。它要隨蜂避雀,要映日因風,有“爭起”的奮鬥,也有“共歸”的退隱,在花中葉際穿來飛去,歸宿到底何在呢。“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二句,進一層展示了它的情感,詩句以素蝶自訴的口吻訴說希望百花不要凋零。這一感情的表白,透露出了素蝶內心對未來的不安以及對生命的追求,全詩由此而更顯蘊藉深厚。同時,在這兩句中詩人假託蝴蝶的口吻,對蝴蝶的前途給出了答案:它所向往的是一株花繁葉茂、生機無限的“嘉樹”以求庇護依託。因此也可以懂得為什麼詩人鍾情於“素蝶”而不是“彩蝶”。顯然,“素蝶”是一種象徵。“素”既表示品格高潔,又暗示命運坎坷。它不能象彩蝶那樣風雲際會,洋洋得意,而必須尋求一個有力的保護者才有前途。劉孝綽的一生並不平坦。“前後五免”,多次遭受打擊。這首《詠素蝶詩》或許就是他的一種自我表白。

沈祥龍曾指出:“詠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斯寄託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聯繫詩人劉孝綽的生平,當可看出,此詩並非泛泛詠蝶之作,而寄寓了詩人的身世之感。據《南史·劉孝綽傳》記載,孝綽自小聰穎異常,頗得梁武帝蕭衍及昭明太子蕭統的推重。然其為人好仗氣負才,有不合意,便極言詆訾,由是與世乖仵,一生宦途屢起屢蹶,最後以“坐受人絹一束,為餉者所訟,左遷信威臨賀王長史,晚年忽忽不得志”。於此詩中,詩人一方面借潔白的蝴蝶以表示自己品質的高尚與純潔,一方面借蝶之口表示自己在遭受到多次沉浮之後,依然對仕宦的渴望與追求。然而詩人索物寄意,已將物象與意念融合為一體,故既得題中之精蘊,又有題外之遠致,讀者或作詠蝶欣賞,或作寄慨體味,均可感其妙,這正是一般詠物詩所難以企及的。

劉孝綽(481—539) 原名冉,小字阿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七歲能文,號稱“神童”。所作詩文,時人爭相傳誦,名盛一時。頗為昭明太子蕭統賞識,曾為《昭明太子集》作序。歷任著作佐郎、太子洗馬、上虞令、黃門侍郎等職,官至秘書監。今存詩六十多首,詞藻靡麗,內容貧乏。作品以《古意》及《昭明太子集序》較著名。明人輯有《劉秘書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