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中的“刘郎”指的是谁?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他已经南归将近十年,但却一直被闲置,如今又任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中的“刘郎”指的是谁?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望远所见之景。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写浩浩荡荡的江水,写得气势浩大。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写山。远山层层叠叠,如美人头上的发簪。江山虽美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至于为什么而发愁发恨,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作者的生平,我们可以意会到,是因为他怀有济世之策而不得任用;宋统治者不思进取,中原收复无日。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中的“刘郎”指的是谁?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句句含情,状羁旅愁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几句回到人物主体,直抒胸臆。词人描写了一系列的动作,运密于疏,将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读者读之,能不感受到词人那思潮澎湃的心情。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中的“刘郎”指的是谁?

下片言志抒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几句运用了几个典故,词人说他不愿效仿张翰退隐,也不愿学许汜求田问舍,而是想如刘备一般时时思虑国家,收复中原旧疆。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中的“刘郎”指的是谁?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几句感叹流年似水,光阴虚度。树尚且生长的那样高大,人就更不用说了,已经老了。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想到此伤心处,词人不禁潸然泪下。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读之让人唏嘘不已。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词中的“刘郎”指的是谁?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