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餅”效應:畫餅能否充飢?

畫餅充飢,是中國漢語中使用率較高的一個成語,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盧毓傳》,說的是:

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睿,渴望選拔賢能治理國家。當時他有個最親信的大臣,名叫盧毓,有一次曹睿想找一個適當的人當"中書郎",便請盧毓推薦,並且告訴他,千萬別推薦徒有虛名的人,"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

從曹睿的這句話,後來就引申出成語:"畫餅充飢",歷代多有著名文人引用這一典故,如蘇東坡的《二王書跋》:“畫地為餅未必似,要令痴兒出饞水”。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畫個餅來充飢飽腹,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或用來欺騙別人。

但在特定的環境下,“畫餅”似乎也有正面作用,可以成為一種效應,發揮出抵禦飢餓的能量。

“畫餅”效應:畫餅能否充飢?

"畫餅充飢"和另一句成語"望梅止渴",含義相近,更為奇巧的是,"望梅止渴"的典故,出自曹睿的爺爺曹操。

東漢末年,曹操帶兵去攻打張繡,一路行軍,辛苦不堪,時值盛夏,天熱地旱,兵士們一個個口渴難耐,且方圓數十里都如同沙漠,龜裂的土地一望無際,沒有水源。每走幾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士兵們漸漸支持不住了,一個個東倒西歪,看上去很難再走多遠了。

這時,困苦的環境再次激發出曹操的智慧,他果斷地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聲喊道:“前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結滿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走到那裡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戰士們聽了曹操的話,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樣,口裡頓時生出了不少津液,精神也振作起來,鼓足力氣加緊向前趕去,終於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望梅止渴”的成語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曹操利用人們對梅子酸味的條件反射,成功地激發出士兵們生命的潛能,克服了乾渴缺水的困難。

由此可見,人們在遇到逆境時,不要畏懼不前,應該時時用對成功的渴望,以足夠的精神力量,來激勵自己,戰勝困難,到達成功的彼岸。

“畫餅”效應:畫餅能否充飢?

李紅在英國著名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找到一份工作,年薪接近百萬。

他的同學吳龍國,回國到一箇中等城市創業,主要是辦一個為企業提供全面服務的網站,他邀請李紅加盟他的事業,遭李紅婉拒。

龍國先生窮追不捨,他說,人類很快要進入網絡時代,而互聯網行業,中國必將走到世界的前列,我的企業搭上了這趟順風車,五年內爭取在創業板上市。

龍國還不斷給她傳遞當地政府支持和企業快速發展、客戶盈門的信息。

後來,龍國直接飛到英國,當面給李紅開出條件:10%的股份,五年後公司上市後你就是億萬富翁,英國的這點年薪,算什麼?

這就是“畫餅”,龍國的“餅”畫得差不多的時候,李紅就動心了,回國加盟了龍國的團隊。

“畫餅”效應:畫餅能否充飢?

在特定的環境下,“畫餅”為何也能夠“充飢”,“望梅”也能“止渴”?

人們在看到“畫餅”,獲悉前方有“梅林”的消息後,心理通過積極的聯想與幻想,“信以為真”甚至不知覺地加以渲染、誇大,給生理以強大的刺激,煥發出生命的能量。

在這個地球上,因為現實生活還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畫餅”,有更多的人以此“充飢”。

以我個人的所見所聞,現在有不少的創業企業或小型企業,老闆們必須的功課是,給合作伙伴和下屬“畫餅”。

在人生的道路上,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即在自己的心裡為自己“畫餅”,特別在困難的時候,有時會望著一片“梅林”,跋涉過艱難困苦的歲月。

“畫餅”效應:畫餅能否充飢?

心理暗示,具有“自證預言”效應。就是如果特別關注某些事情,這種觀念、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行為,結果心中想的事情真的發生。

一切皆有可能,所以,不妨“畫餅”,不妨“望梅”。

作者,省作家協會會員,省文史館研究員,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詩文近千首(篇)。

文學之外,喜愛心理學、新媒體寫作,感謝您的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