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民族音乐之光|张天彤向世界展现中国少数民族濒危传统音乐

“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会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深的心灵慰藉。”见到张天彤时,她刚刚从新疆调研回京,她热情的告诉记者,“虽然我是汉族,但是我深深地爱上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音乐。”

传递民族音乐之光|张天彤向世界展现中国少数民族濒危传统音乐

她,个子不高,但干练的短发,

  高雅的气质,一对会说话的美丽眼睛,

  无不展现着一位民族音乐研究者

  独有的神秘韵味。

  作为一名女博士,她的“头衔”可不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文化与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兼科研联合党支部书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她对自己的角色定位非常清晰,她说:“民族音乐学者应当把保护、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作为一个信念,一种担当,要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到传统音乐保护、传承的实践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求得真知,积极推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既当好一个调查研究者、保护者,又要当好传统音乐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传递民族音乐之光|张天彤向世界展现中国少数民族濒危传统音乐

听她讲《原生民歌的传承与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

  《音乐论文写作》等课程,

  就像听一首从远古走来的优美古歌。

  近十五年来,她致力于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传统音乐的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出版专著《变迁与坚守—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承担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委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达斡尔族英雄史诗》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濒危传统音乐抢救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

  张天彤策划并主持《四方言区达斡尔族传统歌舞艺术展演暨达斡尔族传统歌舞艺术学术研讨会》《我自豪 我是达斡尔人——敖丽芳独唱音乐会》《苍茫谣——乌日娜独唱音乐会》等活动,应邀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韩国、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张天彤的主持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她的演讲充满激情,深入浅出。大量的当地实例和珍贵的一手研究材料令国内外专家学者纷纷点赞,她用脚丈量北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音乐,她用心讲述她最爱的民族音乐过去今天未来,把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

传递民族音乐之光|张天彤向世界展现中国少数民族濒危传统音乐

去年暑假,张天彤和学生们去新疆塔城达斡尔族方言区和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采集录制达斡尔族民间艺人唱奏,并将其整理收入《中国记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基础资源数据库》,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声音遗产永久性地保存在国家级声音档案里,引起了业界广泛好评。

  今年4月,她策划组织“来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记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展演”,在首都的专业院校舞台上,采用现场学术阐释和歌舞展演相结合的形式,将自己对北方三少民族和蒙古族传统音乐舞蹈的调查、研究与思考进行传播,并将这台演出带到国家大剧院,让更多的观众来了解北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嘎扎玲》、《心心相印的人》、《家乡的百灵》、《莫日根姐姐》、《逃婚》……当一首首精彩的作品,让首都观众沉浸在悠扬动听的民歌旋律中时,张天彤舒心地笑了。

  今年11月,她主持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民歌演唱会”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进行了首演。

  通过张天彤的介绍,大家了解到,“田野歌”这类民歌是目前在学术界公认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锡伯族传统民歌,多在节假日聚会时或田间劳动时男女即兴编词对唱。目前学者梳理出来的“田野歌”有不少于15种不同旋律的曲调。

  “汗都春”是东北的锡伯族西迁伊犁之后,融入本民族的传统民歌音调和语言发音特点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特征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又叫秧歌儿调。“它是一种既下得了田间地头,又上得了专业舞台的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

  她说:“北方少数民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他们承载着来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记忆,这些记忆也深深印刻在祖辈传承下来的音乐和舞蹈中,并日渐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