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更新”下的舊房改造設計

深圳,一座年輕的城市,創造了快速城市化的奇蹟。經過幾十年年的特區建設,土地成為稀缺資源,城市面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土地供應日趨緊張的矛盾。原有用地功能和建設環境不符合城市發展要求,城市面臨實體空間功能性及結構性調整日益增加的壓力。

一、 深圳“城市更新”發展背景

2004年10月,深圳市拉開舊改序幕。2005年—2009年期間全市共提出全面改造計劃200項,設計改造用地規模19平方公里。2009年廣東省吹來“三舊”改造試點東風,深圳市創新性提出“城市更新”這一概念,開始全面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經過這幾年的探索創新,城市更新“深圳模式”已作為改革成果被總結認可,併為國家規劃、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提供了鮮活的經驗。截止2016年底全市已經累計列入城市更新計劃項目551項(用地面積4505公頃),已實施項目154項(用地面積約1180公頃),位居全省前列。

深圳“城市更新”下的舊房改造設計

二、 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及特點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對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區域進行拆遷、改造、投資和建設,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換功能性衰敗的空間,使之重新發展和繁榮。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可分為綜合整治、功能改變及拆除重建。

綜合整治:指在不改變建築主體結構和使用功能,改善消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沿街立面、環境整治和對建築主體進行節能改造升級等內容。

功能改變:指在保留原建築主體結構,改變部分或者全部建築物使用功能,維持原土地使用權的權利主體和使用期限。

拆除重建:該方式需要嚴格按照城市更新單元規劃、城市更新年度計劃的規定實施。

三、 案例分析

城市更新是一種將城市中已經不適應現代化城市社會生活的地區作必要的、有計劃的改建活動,目的是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改善人居環境、推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本文根據城市更新的主體不同,著重選取了三個案例來進行分析解讀。

1. 以城中村棚戶改造為主體

80年代初的改革開放觸發了深圳經濟特區與本土村落的二元發展軌跡,村落很快被現代城市包圍,形成 “城中村”。城中村為低收入人群和創業者提供了較低的城市門檻,為深圳城市化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中的安全衛生和社會問題,也成為難以根治的詬病。過去10年間,城中村改造意味著大規模的拆遷,徹底推倒重建,成為千城一面的高級商住綜合體。深圳城中村由80年代初的300多個,迅速消減到如今的200多個,正在逐步走向消失。

由於深圳日益攀升的房價和生活成本導致了大量產業人才的流失,人才保障性住房計劃因應而生,但受土地資源以及舊區拆改難度的限制,城市中心區難以在短時間內為外來人口提供足夠的廉價保障性住房。

深圳福田水圍檸盟人才公寓:作為首個利用城中村“握手樓”改造為人才保障房社區的試點,位於深圳中心區的水圍村,規劃面積約8000平方米,共35棟統建農民樓,其中的29棟改造為504間人才公寓。改造設計保持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建築結構及城中村特色的空間尺度;並通過提升消防、市政配套設施及電梯,成為符合現代標準的宜居空間,將504間公寓裡的900名青年緊緊聯繫在一起,創建成一個特殊的社區。

項目原35棟樓為村委股份公司統一規劃,宅基地基本一致,樓宇間巷道寬2.5至4米,因而被喻為“握手樓”。樓宇的1至2層為商業、3層以上為住宅。改造通過重新組織傳統商業街巷與公寓流線,通過等級劃分,將巷道分為商業街和小橫巷,並將所有住戶入口歸納為9個庭院,形成商業及住戶流線互不干擾的格局。

改造設計方案在握手樓之間巷道里,架設了7座電梯和鋼結構連廊,每座電梯首層均設有電梯院子,成為公寓入口,因此社區並沒有一個主入口,也不是封閉的社區,而是一個開放的社區,與村裡的商街、古井遺蹟、市集脈脈相連。

原握手樓雖建築樣貌類似,但卻是由不同業主建設,因此每棟樓、甚至每層的戶型都不同,於是通過改造設計簡化及調整,竟形成多達 18種不同戶型,面積由15-55平米不等,分為多種風格和佈局,切合不同住戶需求。

城中村,承載著時代的集體記憶。通過改造設計,保留其城市的肌理、文脈和集體記憶,為老村注入新的生命力、新的價值。

2. 以城市化歷史遺留違法建築為主體

YOU+國際青年社區:項目位於深圳龍崗區元徵科技園,周圍是以華為廠區為龍頭的科技企業聚集區,同時,也是城中村聚集的地方。社區主體建築是這個爛尾的工業園區中有一幢宿舍樓,經過多年的閒置,現已破敗不堪。

由於樓體一層至三層需作為商戶使用,設計時無法在底層空間為社區增加新的公共服務空間設施,但在原裙房屋頂樓體側面發現有兩個巨大的天台,於是改造利用現有的天台空間,設計成一個位於城市上空,能跑步,能看落日,能發呆的“天台之家”。

設計通過YOU+國際青年社區的入口之引,天台之環,空中跑道,以及多層次居住單元,整個居住社區像城市中的一出浸入式戲劇舞臺,生活的戲劇場景從街道延伸到了城市上空,和城市實現了共享的健康和共享的風景。

入口之引:由於深圳當地的氣候特色,原有的樓體裙房四周,就有著深遠的挑簷灰空間,而入口位置又位於樓體的後側。為了將人流導引到這裡,設計增加了比原有灰空間更深遠的懸掛式雨棚,這架空的10米長的巨大穿孔板,引導人們進入優家社區。

天台之環:設計將環形、十字作為社區共享聚合和YOU+品牌的代表。利用環形和十字組合起來的幾何圖案,在三層天台形成了一個功能多變的公區。十字空間由四個集裝箱組成,分別是,書吧,廚房,影院,餐廳的功能。通過和外部環形走道的鏈接,獲得了多種活動的組合模式,室內外的空間通過摺疊玻璃門鏈接在一起,社區青年可以在這裡看著夕陽,盡情享受城市的天空。

空中跑道:同時在天台天台南側為社區青年們設計了專門的健身區域。盒子的格局從十字型轉變為內部連通的之字型空間,集裝箱使用了類似的顏色和材質體系,外部的圍合也從北區的藝術之環變成了實用型的120米跑道線。跑道中間是交錯佈置的“健身盒子”,通過摺疊門的設計,可以完全敞開,和跑道空間進行聯通。

城市居住更新的策略是在現有環境中挖掘可以提升創造力的潛在積極空間。通過細緻的串聯和融合,形成豐富的城市綜合體,而不是一個孤獨的建築單體。

3. 以舊工業園區為主體

深圳雲裡智能園:園區位於深圳市12大重點區域之一,坂李創新產業大道的核心地帶,地處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街道坂雪崗大道與發達路的交匯處,距離地鐵環中線坂田站西北口僅200米,城市更新將其打造成以智能硬件與智能裝備的全生態產業鏈工業園區。基地緊鄰華為科技新城,周邊路網發達,直接連接坂雪崗大道、南坪快速、機荷高速等路網幹線,距離深圳北站僅5公里。便捷的交通出行圈,方便同城交流及國內外商務往來。

園區前身為深圳坂田物資工業園,曾是深圳工業園區發展的典型代表,佔地約75300平方米,包括1-8號共計8棟廠房、宿舍3棟,建築面積共86000平米。其中1-6號廠房是90年代初期典型的工業建築,過去極速擴張的工業模式導致建築內部空間單一、外立面單調。突出的核心筒雖將建築體量劃分,但視覺上立面元素並無明顯的指向性。在後續使用中,原有建築外立面逐漸充斥了空調室外機、電線等無序的搭建和臨時性構築物。由於疏於管理,內部也被租戶自行改造成五金加工、倉庫、小作坊等各種不同用途。

為了讓園區在未來城市發展中迸發新的活力,原工業廠房急需升級改造,但考慮到成本效益,地塊改造總體維持原有格局脈絡不變,對舊有建築進行功能置換,更新舊有建築外立面、室內空間以及外部景觀環境,全面提升其使用價值。

改造保持建築原有立面結構和基本元素,將原立面的凌亂線條,瑣碎斜線都統一為橫平豎直的大體塊劃分,形成新的界面。

為了增加建築的通透性,改造破除原有建築東西側封閉的山牆,在山牆及其轉角處運用倒角玻璃幕牆,通過玻璃盒子的形式,將城市景觀進入室內,同時在面向城市幹道一側有較好的城市界面。

雲裡智能園不僅從建築形式上有了很大提升,同時在產業功能上作為深圳市龍崗區產業升級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園區推出一站式雲服務體系,全方位解決企業所需。從眾創空間、智能硬件試產基地、供應鏈管理到研發孵化中心、加速器再到品牌發佈中心,通過全生態產業鏈的打造,全面加速創新型企業的產業孵化。

四、 結語

深圳總面積1997.47平方千米,常住1200萬人口,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經過十多年來的城市更新,不僅逐步消除了體制上的障礙,同時也盤活了存量土地,促進了產業升級改造和城市投資環境的改善。但如果撥開城市空間和產業發展的表面,其實更大的收穫在於過程中的社會沉澱,包括更精細化的城市運營和管理意識,更多對於城市更新和城市發展的社會共識,社會各個利益方都逐步適應了更加理性的社會參與方式,正是這些潛在的變化使深圳的城市更新並未止於空間,而具有了更多社會變革的深層意義。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