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對我們自身有巨大的影響,它是如何運作的?


習慣對我們自身有巨大的影響,它是如何運作的?

新京報曾經對首富王健林做過一次採訪,發現他有著一套嚴格遵守的生活習慣:早晨7點30到辦公室,晚上8、9點下班回家,每天工作、開會、洽談,週而復始。

出身軍人的王健林一直保持著在部隊養成的習慣,嚴格自律,幾十年如一日。記者問他是否會對這種單調重複的生活感到厭煩,他表示不僅不會厭煩,還會堅持。因為,正是這種習慣成就了他,給了他不斷向前的動力。

同王健林一樣,很多名人都會保持一個固定的習慣:俄國作家契訶夫會隨身帶一個本子,記錄聽到、看到的事,作為自己創作的素材;國畫大師齊白石堅持每日作畫,除身體不適外,從不間斷,正是這種雷打不動的習慣造就了他爐火純青的畫藝。

所以很多名人的成功並不僅僅是因為天賦過人,更因為他們能把一個看起來並不起眼的小習慣堅守幾十年而不變,這才是他們的偉大之處。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是每天反覆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習慣對我們自身有巨大的影響,它是如何運作的?

你想和這些名人一樣通過習慣的力量改變自己嗎?你想知道如何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嗎?讓我們一起閱讀這本《習慣的力量》。本書自2012年在美國出版以來就風靡全球,作者查爾斯•都希格是《紐約時報》的商業調查記者,撰寫過一系列極具影響力的報道,並榮獲了2013年的美國普利策新聞獎。他在這本書中,從科學的角度綜合闡述了習慣的形成、培養和改變方法,能夠幫你找到自己的習慣模式,並利用習慣去掌控未來,改變生活。今天我們首先探討的話題是:習慣是如何運作的。

先回想一下,你早上起來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是洗漱、看郵件,還是先吃早餐?你是洗臉前刷牙,還是洗臉後刷牙?到公司後,你是先看郵件,還是先和同事聊天,又或者先寫日計劃?

我們每天做出大部分選擇,看似都是精心考慮的決策結果。其實不然,這些選擇都是習慣的結果。你吃飯點的菜、鍛鍊的頻率、日常工作安排等等,都受到習慣的影響。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1892年曾這樣寫道:“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確的形態,但其實都是由各種各樣的習慣構成的。

2006年,杜克大學發佈的研究報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由決定促成的,而是出於習慣。可以說,習慣對你的健康、工作效率、經濟保障甚至幸福都有巨大的影響。

那麼,習慣到底是什麼?

習慣就是在某一刻,我們刻意或深思後做出的選擇,會在我們停止有關思考後依然持續,而且以後每天都在做的行為。

比如,有時我們會有意識地決定應該吃多少、什麼時候去鍛鍊,然後就不會再進行選擇,但這些行為會自然而然地持續。這是人類神經系統作用的自然結果。只要我們弄清楚習慣背後的原理,通過集中改變一個習慣,就能夠重新構建我們的行為模式,從而改變生活中的其他習慣。


習慣對我們自身有巨大的影響,它是如何運作的?

那麼習慣到底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先從一個案例說起。

七十多歲的尤金•保利,因為患病毒性腦炎,被病毒入侵的大腦受到了災難性的傷害,通過大量抗病毒藥物的治療,尤金雖然昏迷了十天,甚至瀕臨死亡,但病毒終於消失了。

尤金的身體雖然逐漸恢復了,但過去三十年間的記憶卻消失了,而且他無法回憶起最近的事,即使剛剛發生不久。可以說,尤金的大腦在時間上被凍結了,比如三十年前還未普及的筆記本電腦,尤金每次看到都會感覺很新奇。

尤金剛出院的時候,醫生們都在擔憂,因為他的情況意味著他的生活根本無法正常,甚至走出家門之後,他回過頭就會忘記自己住在哪。

可是,現實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研究記憶神經解剖學的科學家拉里•斯奎爾發現,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尤金即使說不出廚房的位置,卻可以進去翻出堅果罐子;即使無法指出臥室在哪,卻也能自己爬上床睡覺;即使不知道自己家在哪,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對斯奎爾來說,尤金顯然在吸收新信息,並且在逐步形成習慣。但是,尤金的大腦中,代表管理人類認知活動的部分已經被病毒摧毀,尤金無法記住東西。那麼,這些新信息會儲存在尤金大腦的什麼地方呢?

通過實驗和大腦掃描,斯奎爾發現,那些信息都被儲存在尤金大腦骨中心一個高爾夫球大小的“組織塊”中,這是基底核,一個由細胞組成的橢圓形組織。它是回憶行為模式以及依此行動的核心,它甚至能夠在大腦其他部分沉睡或損傷時,儲存生物的習慣。

習慣對我們自身有巨大的影響,它是如何運作的?

大腦將一系列行為變成一種自動的慣常行為的過程,被稱為“組塊化”,也是習慣形成的基礎。我們每天的生活就靠這些行為組塊。比如剛學會開車時,總需要你全神貫注。然而等你熟悉了這一切,再開車幾乎不用想。

也就是說,這種慣常的活動以習慣的形式發生了。當你掏出車鑰匙時,我們的基底核就開始工作,找出和開車有關的習慣,然後開始作用,而大腦則可以去進行其他思考活動。

於是,科學家說,習慣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大腦一直在尋找可以省力的方式。如果讓大腦自由發揮,那大腦會讓幾乎所有的慣常行為變成習慣,因為習慣能讓大腦得到更多的休息。這種省力的本能是一大優勢。

保留腦力雖然能解放大腦,但也是件麻煩事。因為,如果人的大腦在錯誤的時候停工,我們可能會錯過重要的事情,比如無法躲過超速的汽車。所以,基底核發展出了一套聰明的系統。

這個系統是由三步組成的迴路,即習慣迴路。第一步是暗示,它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並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是慣常行為,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則是獎賞,這會讓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迴路,以備將來之用。

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組成的迴路不斷重複,就會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直到強烈的參與意識與慾望出現,最終,習慣誕生了。這個習慣迴路就會儲存在基底核中。隨著你的習慣增多,基底核中的習慣迴路也越來越多,從而節省腦力,進行其他工作。

可以說,如果沒有習慣迴路,人的大腦會被各類瑣事佔據。比如受傷或疾病而導致基底核受損的人,往往會變得思維麻痺,他們沒辦法忽視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細節。


習慣對我們自身有巨大的影響,它是如何運作的?

只要你的基底核完整無缺,習慣性的暗示就會不斷出現,行為也會在你不用思考的情況下發生。可以說,習慣就如我們的記憶或邏輯,是行為的基礎。我們也許不會記得習慣是如何形成的,但它一旦形成,就會影響我們的行為,甚至我們都意識不到。

習慣已被嵌入大腦結構中,從來不會消失,這對我們是莫大的優勢。但大腦依賴自動化的慣常行為也有風險。因為,大腦無法分辨好習慣和壞習慣,只要你有一個習慣,它就會一直蟄伏在大腦中,等待正確的暗示和獎賞的出現。這也是人們戒菸戒酒比較困難的根本原因。

不過,既然我們瞭解了習慣迴路的結構,只要我們將習慣分解,學會控制習慣迴路,我們就能夠調控它。因為,雖然習慣很強大,但它也很脆弱,這一點從尤金的案例中就足以能看出來。

尤金能夠找到家就是一種習慣,其中暗示的部分,就是街道的環境、固定的樹或垃圾箱等。但只要這些暗示稍有變化,比如垃圾箱變動了位置,暴風將街道吹的一片狼藉,尤金就會迷路,不論他當時離家有多近。

異常細微的變化都能夠終結習慣的行為模式,可見習慣有多麼脆弱。只要我們學會觀察,就可以通過調整習慣的各個部分,來重塑習慣或刻意地改變習慣。

今天我們大致瞭解了習慣,它的形成是我們有意識的選擇,但它的運作卻是我們無意識的重複行為。為了讓我們的大腦能夠省力,大腦基底核中儲存著我們所有的習慣迴路,這決定著我們日常的大部分行為。知道了習慣的運作模式,就為我們刻意改變習慣提供了理論基礎。不過,改變習慣是形成習慣之後的事,我們需要先弄清楚新習慣是如何產生的,這個話題我們明天再來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