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一调三防”推进春耕春播生产

(河南经济报记者 谷太磊 通讯员 惠永华)今年以来,济源坚持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手抓”“两不误”,多措并举,抢抓时令,全面推进春耕春播生产。截止目前,济源33.5万亩麦田追肥达8.8万亩,化学除草16万亩,浇水6.1万余亩,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调运储备充足。据调查,麦田一、二类苗面积87.8%,较返青期增加5.9%,较去年同期增加4.7%;三类苗12.2%,较返青期减少4.1%,较去年同期减少4.7%,小麦整体生产形势向好,丰收骨架已形成。具体做法是“一调三防”:

“一调”即调结构

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紧抓春季调茬的重要时段,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平原以粮食功能区为重点,稳定粮食面积,提单产,保总产,重点抓好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促进粮食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山陵区重点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今年,济源春播作物播种面积预计10.53万亩,与去年持平。其中,春玉米面积减少,蔬菜制种及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面积增加,烟叶、棉花、春花生、杂粮等面积较去年基本持平。目前,春耕生产正在有序进行,蔬菜瓜类种植1.3万余亩,蔬菜制种、中药材等完成播种4.3万亩,春玉米、棉花种植即将开始,已完成蔬菜制种面积3.5万亩,落实高山蔬菜面积2万亩,烟叶育苗已于3月下旬结束,落实烟叶面积在0.8万亩左右,预计5月上旬移栽。

“三防”即防病虫、防晚冻害、防干热风

1.防病虫方面,一是田间调查。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对春季农作物开展田间调查,查苗情、查墒情、查看病虫草害,针对存在问题,先后制定了《2020年小麦春季管理意见》、《2020年小麦中后期管理的通知》,印发了“设施蔬菜管理技术要点”、“蔬菜制种移栽应注意事项”等技术宣传资料,指导广大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开展田间管理,落实各项关键技术措施。二是综合防治。印发《2020年济源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控预案》,成立小麦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积极开展防控工作,发放《植保信息》2期,印发技术指导文件2个,张贴挂图300张,指导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农药经营人员3000人次。积极争取省农业生产救灾资金10万余元,用于购买氰烯菌酯、己唑醇等防控物资,同时指导各农药经销商、专业合作社积极储备各类农药药械,已储备各种杀虫剂杀菌剂36吨、药械3000台。目前病虫害发生面积61.9万亩次,防治面积42万亩次,主要为麦蚜、麦蜘蛛、白粉病、纹枯病、麦叶峰等。三是技术指导。组织不同专业的农业技术专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手段,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培训、指导、答疑、咨询等,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必要的现场指导,帮助农民解决春耕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累计开展网上技术服务、电话咨询等200余次,现场指导30余次,服务指导大户260余户,技术管理措施网络微信等方式传递到大户基本达到了全覆盖。涌现出了济源绿茵公司“分片包干”的技术指导模式:由于济源是国家首批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国家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国家“菜篮子”安全和种业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基地保障,为此,济源农业农村局和绿茵公司主动出击,抓住移栽定值的黄金期,济源农业农村局分别制定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做好蔬菜制种生产资料保障实施方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加强蔬菜制种田间技术工作方案》,为蔬菜制种产业发放了“特别绿色通行证”,组织绿茵公司24名专业技术人员吃住在基地,分包邵原、王屋、下冶等镇的104个村,分片包干,分区域建立蔬菜制种技术服务群,技术人员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与制种农户随时保持联系,检查田间生产管理情况。同时,在每个基地聘请1名本地种植能手,辅助生产督导落实。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开花前期技术指导1200余次,线上技术服务6000余人次,大白菜即将进入菜花期,橄榄处于抽苔,萝卜开始抽苔,2.67万亩种子基地生产秩序规范,为全年丰产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2.防晚冻害:为减轻各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农村及相关部门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警,及早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和应急预案。对于2.14-16日的大风强降温天气和3.26-3.30日的寒潮天气以明电和小红头形式进行了预警和技术措施指导,灾害天气发生后,农业农村局与气象局进行了联合下乡查看,从目前调研情况看,这两次天气未对小麦生长造成明显影响。

3.防干热风:重点关注干热风天气高发的5月份,加强监测预警,指导农民采取提前浇水和“一喷三防”等措施,防范小麦提前停止灌浆,降低粒重,影响产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