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兩江評:築好“夏糧”豐收基礎 確保人民“飯碗”安全

目前,正是春耕生產大忙季節,全國各地紮實推進春耕備耕和田間管理。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表明,今年夏糧豐收的基礎較好,當前,越冬小麥3.32億畝,苗情穩定,一二類苗居多。土壤墒情較好,作物生育進程明顯加快。在國際不少主要產糧國宣佈限制糧食出口,引發國際輿論對全球糧食供應鏈擔憂的當下,我國對夏糧豐收前景的良好預期無疑將為國民經濟打上一劑“強心針”。

“民以食為先”,對食物的需求屬於最基礎的生理需求,而糧食安全也是我們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冠肺炎疫情國外大爆發之際,國際市場糧食供應鏈受到極大影響,對國際糧食市場依存度較大的國家也將面領著巨大的考驗。在這個背景下,我國夏糧豐收的良好預期更加證明了“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個論斷的正確性、必要性。

復工復產,疫情之下春耕忙。疫情防控是一場全方位的戰鬥,不僅需要醫療衛生戰線的奮戰,也需要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配合,做到疫情與生產兩手抓,共同將疫情帶來的影響降到最低。早在2月份,當疫情防控形式逐漸轉好之際,受疫情影響較小的地區便逐步有序推進復工復產。不僅工業、企業逐步復工復產,在農業領域各地農戶、農業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積極推進春耕生產,爭取將受疫情耽擱的時間彌補回來。國家農業農村部,各地農業主管部門紛紛出臺春耕備耕支持政策,確保各地春耕備耕與田間管理工作順利完成,將夏糧豐收的基礎打好壓實。

藏糧於地,守住紅線不動搖。土地是糧食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耕地安全是糧食安全的前提和保障。近年來中國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建設用地面積不斷增長,但我國卻牢牢守住了18億畝耕地的這一紅線,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5.46億畝以上。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我國曆來就是農業大國,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穩住糧食生產面積,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比例,就是穩住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有利於踐行“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確保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也正是在充足的耕地面積基礎上,我國2019年的糧食產量達到13277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超過470公斤。

儲備充足,倉稟豐實保口糧。從秦朝的“櫟陽倉”到清代的“十三倉”,中國曆來就十分重視糧食的收集儲備,以備戰事或災事等不虞。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表明,近年來隨著我國糧食儲備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我國糧食儲備充足,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庫存處於歷史最高水平。按照我國的規定,各地糧食儲備都要保持“產區3個月,銷區6個月,產銷平衡區4個半月”的市場供應量水平。我們完全不必擔心國際糧食市場的波動會影響手中飯碗,因為我們的飯碗裡面裝的是我們中國自己的糧食,而我們的倉庫中也有充足的儲備,正如那句老話“倉中有糧心不慌”。

自2004年開始,我國的糧食產量連年豐收,已經實現“十六連豐”。儘管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國民經濟整體運行造成了不小的衝擊,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我們精準施策、上下一心,不管是農業領域還是其他方面一定可以克服困難、再創佳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