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70年前赵老爷子的剃刀拽着牛皮,磨得发光,小刷子醮着胰子刷头刷面,刀在脸上游走,迎着太阳,屋里有光纹。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50年前,赵师傅在国营理发店的小小一间堂子,为正襟危坐的“中山装客人”理发、修面、刮脸,“三件套”不快不慢,九分钟完工。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到了“孙辈”赵殿兵,开过百人排队做头发的最潮美发店;国内、国际美发大赛拿奖拿到手软;明星、领导找他做头发,要提前预约……比起爷爷与父亲,继承衣钵的赵殿兵显然光耀了门楣——最近,他被南京市美发美容协会推荐,申报“南京工匠”,身后是南京两万多名美发从业人者的激烈竞争。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南京工匠”赵殿兵

小时,赵殿兵喜欢在父亲工作的国营理发店玩。父亲穿西服、扎领带、外面套上白大褂,手动推子,手腕轻柔地旋转,一层层的碎发就这么突突突地飞到空气里。再用大刀修面,小刀刮脸,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恰如双龙出水,又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好似月夜偷桃。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父亲每一个动作,就像电影的蒙太奇镜头,一帧一帧地印在赵殿兵的脑海里。

1982年,16岁的赵殿兵可以“顶职”父亲,去国营理发店做“理发师”。彼时的子承父业,需在别处学徒练功。

南方的冬天格外清冷,赵殿兵清晨五点到店里,先“摇手腕”。

老一辈的“剃头功”讲究手腕发力,手臂不出力。肩膀、肘、手腕平行,站直空摇两手腕,一练至少40分钟起;然后拿起大剪子接着摇,八十年代的剪刀大而笨拙……两个小时的“晨功”在磨剃刀中结束。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白天一整天在店里,烧水、打扫卫生、给客人洗头。直到现在,他把双手随意摊开,就能自然形成一个标准的洗头动作,十个手指肚,恰巧对准头部十个穴位。无论怎样移动,都能顺应经络,摸准穴位。

早上5点出门,忙到夜里12点回家。回忆那个冬天,赵殿兵的脑海里只有星星和月亮,从没见过太阳。

那时学徒靠“偷”,师傅根本不会手把手教你。赵殿兵会粘着父亲各种问,盯着父亲的手出神,一步步分解,琢磨——那也是赵殿兵和父亲相处最亲密的时光。心底使足了劲,知道父亲一退休就没有靠山了,剪坏了也没人给自己收拾烂摊子。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一年的学徒期后,赵殿兵正式顶替父亲,小心翼翼地拿起剪刀。还不错,剃头、修面、刮脸“三件套”,九分钟完成,下一个。

有一次父亲的老主顾来刮脸,赵殿兵一紧张把人家脸刮破了。对方一把拿走了自己的剃刀。赵殿兵为此心惊胆战了好久,请母亲去老主顾家里取剃刀,对方笑笑,说,“你儿子不错!”

在国营店做了四五年,看着师傅们埋头干活,赵殿兵有点郁闷,给10个人剪发,剪完后发现怎么一屋子的板寸?烫发也全是一个模子,女士都一头小卷,除了脸不一样。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无意中听父亲说自己师兄弟的女儿专做女式发型,在上海美发比赛中拿了一等奖,赵殿兵执意离家,第一次出远门到上海,第一次看到长发大波浪,感觉被“电击了”!

逛新华书店,发现一本《张学明美发技艺》,看完再次被“电击”。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这个张学明在上海南京路经营一家美发店,明星都找他做头发。文化虽然不高,把所有心思都用来钻研美发,学摄影、学素描、还研究化学,烫发药水的成分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这可颠覆了赵殿兵的“职业三观”,原来,做头发并不局限于手的功夫,还关系各个领域!他立即报了个美术班,买各种美发书,没事就研究,翻着翻着,一天突然灵光乍现:为什么不按照脸型设计发型呢?

他立即素描设计了各种发型图纸后,开始实践。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赵殿兵早期脸型&发型手绘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苏北国营理发店,如此先锋的实践并不被允许。赵殿兵“停薪留职”出来,租了一间30多平米的门面,买来四把椅子,取名“新潮理发店”。装了水晶球吊顶,一进门感觉闪闪发光。

赵殿兵长得好看,细皮嫩肉,瘦削,像书生一样。话也不多,轻声细语地说话,客人有什么要求交代了,他就埋头摆弄,手指格外轻柔,看得人觉得像在弹钢琴。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他开始按每个人的脸型剪头发;给长发及腰的女孩做大波浪;为想拥有灵动短发的,先烫卷,再剪短碎发……镇上没有一个美发师这么干的!没多久,赵殿兵就小有名气,一传十十传百,姑娘们都慕名而来,看看到底自己能有多“新潮”。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尤其到了年底,“新潮理发店”里人满为患。客人一大早来看见一屋人,说先回家干活;下午干完活再进门,发现人更多了,还是老老实实排队吧!

世纪之交,“发型师”们蜂拥涌入一线城市。上海的徒弟打来电话:“师傅为啥还在老家做啊?您那么好的手艺能赚好多钱啊。”

跟赵殿兵学艺一年就去了上海,这位徒弟已经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

赵殿兵没多想!

老一辈讲话,赵殿兵太“磨”(四声),干嘛都精细,就像他的长相。直到学美容的妻子一次到南京进修美容,回去之后对他说,“南京发廊的发型师剪头发跟你不一样!”

赵殿兵这才关了店,到南京,先在江苏天鹰美发美容技术培训学校深造。

2000年左右,行业大洗牌,标榜、沙宣都进入中国美发市场,催生各种新式剪法,大众的美发需求也日益旺盛。赵殿兵再次有了“电击”的感觉,一头扎进去,研究沙宣发型的技术要点、托尼盖的修剪技术。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很快,他发现并不能单纯模仿这些舶来技术,因为亚洲人的发质条件和欧洲人的不一样。比如沙宣经典发型波波头,一味模仿,很容易做成“刘胡兰发型”。

怎么办?

赵殿兵尝试对发型长度和重量进行精准控制,长度精确到毫米,每减一毫米都要仔细考量。点、线、面、空间,依据头发生长的走向,确定好每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的结合点,先“大刀阔斧”地把大致发型结构、轮廓引出来,然后再次洗净,吹干后精雕细琢地做打薄修饰处理。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赵殿兵美发作品

“我觉得发型是有生命力的。就像盖房子和装修,框架有了之后,还要进行装修。一个好的发型,必须反复地雕琢,我多做一步,多用一点心,客人回家就会更好打理一些。”这种精细的美感最“搭”赵殿兵的性子。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一次晚会上,赵殿兵负责帮主持人杨澜做造型。杨澜的头发细软而且发量不多 ,所以一直保持短发。以往造型师都是简单给她用吹风机吹顺,但赵殿兵认为,杨澜的造型需要让人感觉头发多,而且有纹理感。因此他先用电棒卷将头发夹卷,然后再用吹风机吹梳整理纹理,最后喷上干胶定型。看到镜中的自己,杨澜非常满意。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满头是璇,自来卷……越是遇到难理的头型,我越是兴奋。每一种头型在我心中都是一个作品,精雕细琢,做出精品,这才能心安。”赵殿兵说。

进修结束,天鹰美发学校请求他留校任教。摆在赵殿兵面前两条路,一条是,自己开店,凭手艺自然不愁客人;另一条路:站上三尺讲台,培养美发师。

发型师只影响客人,不过瘾;做老师可以影响整个行业!赵殿兵这么一想,就开始了美发教育的生涯。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赵殿兵

在其他美发师做客人赚钱的时候,赵殿兵总结归纳技术,编教材,梳理自己的理论体系,修炼基本功和精准度,带学生参加比赛,做比赛的评判长,出考试题库,培养残疾人美发师,把学校变身国家残联基地……一晃,20年过去了,赵殿兵的称呼从“赵老师”变成“赵校长”。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每学期开学第一课,赵殿兵都会跟学生们聊聊自己爷爷、父亲辈“扬州三把刀”、“三件套九分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老故事,让他们对自己即将学习的手艺,形成一种新的敬畏!因为在赵殿兵看来,除了技术与艺术,美发师的匠人精神更关乎“心术”。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前不久,赵殿兵看有报道说北京有位,理发师80多岁了还在为老主顾理发——

徒弟在浦东买了好几套房,他还只愿做“剃头匠的老师”

“哪天我老得教不动书了,也会像他那样!我想要一辈子和头发打交道。”

于赵殿兵而言,美发手艺,已经融入血液,心生喜悦,不单停留在头发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