仨姑娘的援鄂抗疫實錄

仨姑娘的援鄂抗疫實錄

殘冬已去,春意日濃。從每日一睜眼面對飛速增長的感染數字,到“全國數十個省份患者清零”、“全國各地0新增病例”……3月31日,隨著北京市援鄂醫療隊凱旋抵京,這場歷時兩個多月的艱難抗疫之戰也漸漸步入了尾聲。

然而,疫情期間,有很多醫生,逆身而行,挺身而出,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感動。我們記住了每一雙明亮如星的眼睛,每一張傷痕累累的臉孔。其中,我們有幸採訪到了同是出生在北京市平谷區的三位姑娘:秦美伶、韓婷婷、李想,讓我們一起翻開她們的“援鄂日記”,再一次感同身受她們在武漢奮戰的70多天,2000多個日夜的感人時刻。

01 秦美伶:微博日誌上的抗疫自語

“突然理解報名支援是需要多大的勇氣,雖然只是隨時準備,不一定會去。我糾結了一個小時,南丁格爾的誓言都已經快忘記了。但是,國難當頭,只想努力一下,儘自己的努力。家人幾乎沒人支持我,只有媽媽說,你要進步。我年輕,身體健康,沒有任何基礎病,做好防護,應該沒問題。我在急診搶救室工作,各項操作,搶救藥物,搶救儀器,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我擁有比普通病房護士更多的搶救經驗,可以做到臨危不亂。我見過中毒、艾滋病、呼吸衰竭等各種複雜的疾病。我會插管配合,會使用呼吸機,除顫儀等。我想,如果需要我,我應該會做得很好,我希望,我是一個有用的人。”

以上是平谷區大興莊鎮大興莊村的秦美伶報名馳援武漢的第二天,在微博上更新的狀態。

仨姑娘的援鄂抗疫实录

2月7日,秦美伶隨隊出發,微博上那條“別怕,我們來了”拉開了她馳援武漢的序幕。

@秦美伶:別怕,我們來了。

@秦美伶:今天的隔離服讓我心率嗨到了118次/分,無力的憋氣,一度的瀕死感讓我理解到了病人的難過。

@秦美伶:我們在武漢,可在北京的夥伴同樣不輕鬆……急診搶救室的病人那麼重,每個白班抽走了一名護士,還有偶爾的加班,我都能想象到他們的艱辛。親愛的夥伴,我們是武漢的戰士,你們是我們的盔甲!

仨姑娘的援鄂抗疫实录

@秦美伶:33床的爺爺,從特級護理到一級護理,從呼吸機不能耐受到如今可以順暢鼻導管吸氧……可是並沒有見到他笑過一次,一次都沒有!爺爺與家人失聯了,記不住家人的手機號,只記得座機號,可是座機始終沒人接聽。總是在夜裡看到他偷偷抹眼淚。終於我們聯繫上了爺爺的老伴,爺爺聽到這個消息,又哭了,這是喜悅吧?以前爺爺總說不餓,不想吃飯,昨天中午吃了整整一份飯……幸好,我出生在中國,會有千千萬萬人來幫你。這,可真好!

筆者翻看著秦美伶的一篇篇微博日誌,雖從未謀面,但卻能真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勇敢、美麗、有擔當又善良的姑娘。

“我們給武漢這座城市,帶來的是更多病人的痊癒,生的希望。祈盼人人都好,家家都在。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相信很快武漢就會迎來春暖花開。”秦美伶說。(記者劉楊洋)

02 韓婷婷:患者的一段“家書”,讓她潸然淚下

出生在平谷區劉家店鎮孔城峪村的韓婷婷,是一位有著近12年醫齡的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護士,臨床工作經驗豐富。作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她於2月7日早上啟程前往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馳援。

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作為護士,不僅承擔著醫護方面的工作,而且要做保潔、照料患者生活,甚至要做患者和家屬間的聯絡員。

仨姑娘的援鄂抗疫实录

2月14日,2病床一位40多歲的病患收到了妻子送來的情人節禮物。而後,他想請韓婷婷幫忙給妻子帶個話兒,讓她知道自己一切都好,不要擔心。可等韓婷婷跑出病區時,人已走遠。由於在隔離區,只能通過兩部公用手機“小紅”和“小黑”與外面聯繫,其中,“小紅”在病區裡,“小黑”在病區外。

等韓婷婷回到病房,向患者說明情況時,他失望地說:“因為疫情,我孩子在方艙醫院治療。妻子是居家隔離狀態,前陣子剛過隔離期。我們一家人已經很久沒見了,真希望能快點讓她知道我很好,不要太擔心。”聽到這,韓婷婷說:“我給您錄個視頻,告訴我您妻子的聯繫方式,我把視頻發給她。”說著,韓婷婷給他錄下了一段特別的“家書”,下班後,她立即加了患者妻子的微信,發給了她。

仨姑娘的援鄂抗疫实录

在韓婷婷向記者講述這段故事時,她一度哽咽:“那時剛到武漢,因疫情的緣故,一切都死氣沉沉的,大家心裡很壓抑。這位患者和他妻子的這種守望,讓我心情一下變得明朗。後來經過9天的治療,他痊癒出院了,更讓我堅定了戰勝這場疫情的信心。”(記者康健)

03 李想:65天戰“疫”日記還原難忘瞬間

3 月31 日,北京市援鄂醫療隊凱旋,機場以民航界最高禮遇“過水門”,為他們“接風洗塵”。醫護人員代表、隊員家屬代表、機場工作人員代表在停機坪迎接,高舉著寫滿溫暖話語的手板歡迎英雄們回家……回想著當時的情景,來自平谷區南獨樂河鎮甘營村的姑娘李想激動不已。“我們出發前,很多武漢市民前來熱情送別,大家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在武漢的65 天,我和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待到疫情結束,一定要再回去看看。”

仨姑娘的援鄂抗疫实录
仨姑娘的援鄂抗疫实录

從平谷馳援千里之外武漢,李想在工作之餘,通過日記記下了抗“疫”一線的日日夜夜。

“2 月7 日,我們收到一位患者的感謝信。因沒有紙張,患者將自己的藥盒拆開,在其背面寫下了對北京醫療隊隊員的感謝。”

仨姑娘的援鄂抗疫实录

“3 月6 日,援鄂第40 天。在病房中見到了從監護室回來的重症患者,他依舊記得我們。在給逐漸康復的患者複查血時,患者沒說‘你輕點’,而是一直囑咐我武漢的櫻花開了,一定要去看看;換點滴的過程中,護目鏡上都是汗,患者說:‘你們辛苦了!’40 天,見證患者逐漸康復,值了!”

李想回憶,有一位重症患者血氧飽和度較低,他不愛說話,也不配合治療。李想反覆對他解釋佩戴吸氧面罩的重要性,並試圖詢問他拒絕配合治療的原因,但患者始終保持沉默。李想找來武漢當地的護士,試圖與患者拉近距離,猛然間發現患者將大小便解在了床上。來不及考慮其他,李想與護士一同為患者更換了乾淨的衣褲、被褥,並幫他將身體擦拭乾淨。在整個過程中,患者仍一句話未說,但配合地戴上了面罩。

在北京醫務人員的有力援助下,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新病區疫情趨勢明顯好轉。有的患者感覺病情好轉想提前回家,要求被拒絕後情緒有些激動。“疫情期間,醫護人員與患者的關係除了醫患關係,更是戰友關係,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大家要勁兒往一處使才行。”李想告訴他,“我們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來到武漢,不就是幫助大家早日出院嗎?我們也希望能儘快回家,但是必須要戰勝疫情,這樣我們所有人才能都回家……”

“愛與希望,比病毒傳播得更快。相信舉全國之力,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我們一定能夠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李想的日記中這樣寫道。(記者冉金潔)

仨姑娘的援鄂抗疫实录

後記

“如果再選擇一次,還會請戰去武漢嗎?”“當然會!”三個平谷姑娘不約而同地說。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或自豪,或溫暖,或風光榮耀,或終生難忘。過去的兩個多月,對於她們來說,絕對是終生難忘。好在,最艱難的時光已經過去,好消息不斷傳來。4月8日凌晨武漢解封、援鄂醫療隊陸續返鄉。

昔日往矣,雨雪紛飛;今日來兮,楊柳依依。白衣天使們,歡迎你們回家!你們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這段歲月中,熠熠生光。

仨姑娘的援鄂抗疫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