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文科无用论」的人:不是蠢,而是坏


如今,网上有一些奇怪的声音,借着诗词大会的节目,

在散布「诗词强国」的讽刺言论,对人文社科进行高级黑。

有人穿上「工业决定论」的衣服贬低人文社科,有人穿着「信息技术决定论」的衣服贬低传统工业和基础科学,有人穿着「文化决定论」的衣服盲目排外。

这三种人,其实同属一个大类,甚至本身就是同一批人,反复横跳,简直是高级反串黑之碟中之谍,真相扑朔迷离。事情已经不对劲了。

鼓吹「文科无用论」的人:不是蠢,而是坏

「文科无用论」兴盛于咱们集中精力搞工业化的时代,其存在的土壤,是那个时代的人对工业效率和经济增速的极度渴求。

信息技术革命之后,以IT为代表的理工科,成为改变社会生活方式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是社会的发展也从集中于工业建设,转为多种产业协同发展。工业技术依然重要,但也不再是原先的那一批工业了。

那么如今都2020年了,是谁还在鼓吹「文科无用论」呢?


01—以史为鉴:强者各方面都很强

中国古代历经了很长时间的文人治国。直到鸦片战争,西方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之后,我们发现文人的那一套在技术实力的碾压面前,根本不能构成有力的抵抗。

西方的崛起,的确不是依靠「诗词强国」——他们有坚船利炮,轰击沿海城市;商品输出,用便宜高产的机器制品,冲击本土手工业市场……

鼓吹「文科无用论」的人:不是蠢,而是坏

的确,技术和资本是崛起的硬实力。但是,他们为什么具备了更强的技术和资本实力?


1.1

首先,每一次强势的崛起,都不是纯技术问题。有时候,技术条件并不完全满足,需要有一些「理由」来推动人们冒险。

15~16世纪开始了欧洲人的航海大发现,当时欧洲的航海技术比中国先进吗?并没有~经济体量比中国大吗?也不是~

鼓吹「文科无用论」的人:不是蠢,而是坏

以当时的航海技术,驶向大西洋好比「坠入世界尽头的深渊」。技术层面上,风险高到了危及生命的程度,无论收益多大都是不划算的买卖。

但是他们有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扩张诉求,共同驱动这群人驶向大海,一边冒险,一边推进理论研究和航海技术改进。欧洲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两百年后又催生了新的技术革命。


1.2

其次,技术投入应用,需要融入社会生活的想象力最能使用技术崛起的人,并不一定是当初技术最强的人。

瓦特不是18世纪技术最纯熟的「锅炉工人」,美国也不是19世纪电气革命的「策源地」。电气革命的起源地是欧洲。

技术处于后发位置的美国,相对欧洲落后很多。但是,铁路、电话、电灯,都是在美国兴盛的。得益于商业环境和金融政策,

美国吃下了电气革命中最大的一块蛋糕

鼓吹「文科无用论」的人:不是蠢,而是坏

1.3

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并没有汇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反而主要是根植于那个时代精英追求独立和自由的思想底色。

20世纪,好莱坞能卖出各种电影赚钱,也能树立文化标杆。电影工业体系对好莱坞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同时还有深谙传播学、政治学、人类学的智囊团们,有最强大的传媒帝国在引导舆论。

为什么美国的传播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都发展得不错?因为这些人文社科提供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政治特点和人们的文化性格,以便为技术和资本打开不同国家的市场

鼓吹「文科无用论」的人:不是蠢,而是坏

如果说技术和资本优势是硬实力,那么地缘、人文、政治等方面环境的优势就是软实力。

软实力解决为什么要做的问题,硬实力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人文社科的东西和科学技术的东西,不是非此即彼,二者可以结合在一起,互为驱动,这才是历史给我们的经验。



有人说,文科是感性的,理科是理性的。其实不然,文科和理科都是理性的,不然也不能称其为“科学”。

文科、理科是我们中学的叫法。大学之后应该是叫人文社科,语言文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哲学、逻辑学等等,都包括在其中。

文科,是给人提供价值理性的东西,即给你的行动赋予正当的理由,而不管结果是否达成;而理科,像工具理性的东西,给你一套高效达成目的的工具,而不管人的精神情感。

鼓吹「文科无用论」的人:不是蠢,而是坏

「文科无用论」,直接来源是人文社科学科建设缺陷的既定现实,而根源是对效率的极端追求。

首先,在重视效率的机制下,人文学科的建设上,往往也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不管是评定学生成绩,还是求取学位,都有一道明确的「分数线」,最后学出来「难有所用」

然后,人文社科不仅很难有量化的评判标准,它对经济增长也难以产生直观量化的贡献,所以那么多人去学文科,看起来是浪费资源和时机。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太多人去学文科了,而是人文学科建设在战略上懒惰,却在战术上用人海战术,这样是弥补不过来的。


过分倾斜于工具理性,会把我们积累的价值理性消耗殆尽。仅有工具理性而没有价值理性,就好比粉丝们知道如何快速组织起来为爱豆扭转舆论,却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正当、会不会伤害爱豆或别人。

鼓吹「文科无用论」的人:不是蠢,而是坏

网络暴力

说到纯工具理性,可以看看英国,最初有「60%人口感染免疫」的理论,工具理性上这的确是对付疫病的办法,但生命不是可以牺牲的数字,情感也不是可以计量工具。

这次疫情,医疗技术和经济水平都远超中国的欧美,至今都身陷泥淖,而我们却能这么快就控制疫情。在价值理性的判断之下,我们做出了这样的价值判断——让全国经济停摆,人命比经济增速重要。


03—工具理性反噬基础科学

有不少理工科的朋友对人文社科也感兴趣,其中不乏著文论断都甚精通的。我们可以文理兼修,也可以只精通一样,但不会低看另一方

实际情况是,工具理性更进一步走向极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网上有人鼓吹的不仅仅是文科「无用」了,而是很多理工科也都开始「无用」了。

学材料化学的,学生物的,学理论物理的,有没有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

这个专业不好就业吧?这个技术能不能马上投入实用?为什么周期那么久?能提升什么行业的产值啊?这专业要去美国学?怎么在国内就不能深造吗?

鼓吹「文科无用论」的人:不是蠢,而是坏

他们和之前鼓吹「文科无用论」者,很可能是一批人。

以前穿着「工业决定论」的衣服贬低人文社科,后来穿着「信息技术决定论」的衣服贬低基础科学,今天甚至还穿着「文化决定论」的衣服盲目排外达成「文化自黑」的目的,唯恐天下不乱。这样的人,不是蠢,而是坏。


结果,不仅是文科式微文化难强,很多基础理论科学也被冷落,本就不够完善的学科建设被社会舆论挤压得更加难成体系。

如此发展下去,极度工具理性会压缩价值理性,并最终会反噬和瓦解工具理性自身的基础。


04—尾声

以史为鉴,仅靠军事征服者难免二世而亡,仅靠文人治国者难免丢掉半壁江山,仅靠膨胀的购买力难免遭遇经济泡沫,仅靠重工业和军备竞赛难免分崩离析……

文理之争本不应存在,二者本不应偏废。也只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合谋,才能让社会生态持续向好。


不管是基于内卷化的技术危机,

还是其他不可预测的外来危机,

如果末日灾难来临,

而人文精神却还未强大,

你有没有勇气面对必败之局,冒险搏一把?

我还能不能坚持站在人类的立场这边?


人文社科和基础科学的人可能被称为「理想主义者」,

何其讽刺,这个词成了贬义词。

只希望有更多理想主义者存在,

守护最初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在未来的道路上亮起孤单的明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