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臺灣,這些人,那些事兒

很久之前就想寫一寫臺灣了。

說臺灣,這些人,那些事兒

臺灣,這個在祖國大陸對岸的特殊地區,一直是我內心想要了解和觸摸的地方。她於我而言就像余光中先生詩裡的那句:躲不掉的是鄉愁,我在這頭,而你在那頭。

說臺灣,這些人,那些事兒

前幾年在某個視頻網站偶然看到臺灣作家吳念真的一段採訪,那時他的《這些人,那些事》這本是剛出版,記得他在採訪中說感謝讀者給他的書做反饋,因為他覺得讀者自己生命裡面的某些東西,跟他去接觸去反饋會產生共鳴;經歷過什麼樣的人生,到老了的時候,怎樣看待這幾十年的歲月,這些都是記憶,把這些記憶寫成文字和讀者交流,這是一種靈魂與靈魂的碰撞,讓他心動。“你遇到了誰?什麼階段碰到了什麼事兒?那種感覺,回憶起來是非常好的”。這位作家多年前出過一個電視節目名字叫《臺灣念真情》,後來我在網上搜了幾期,看了下,是關於臺灣當地的一些人事物的發掘和記錄,蠻不錯的。在採訪最後,他說:我認為人生苦短,什麼事情都應該試一試,不然,人生太無趣了,而且我認為很多事情都是意外的,不要去設定什麼,只管走下去,這都是你的人生軌跡。

說臺灣,這些人,那些事兒

他的這段採訪給我很大感觸,因為在去臺灣之前,學生時代看了那麼多臺灣電視劇,可以說對臺灣有自己淺層次的瞭解,例如地標性建築 臺式普通話特殊的語音語調,還有一些生活文化,習俗等等,但這些僅限於在電視劇裡,並沒有真正觸摸到。2015年6月份,終於有機會踏上這片嚮往已久的土地。11天的環島旅,讓我真真切切感知到這片熱土上人民的點點滴滴。

猶記得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日月潭,電視上播奏的那首阿里山的姑娘,老師教我們唱的那首外婆的澎湖灣,地理課本上中國的雨極“火燒寮”,還有幾乎每部電視劇都出現的著名地標。當我一一觸摸到這些夢裡出現過的種種時,內心的感受實在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站在101大樓的底部,和家人拍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後來被我裝上相框打印出來放在房間的書櫃頂部,一抬頭就能掃視到;在相片背面,寫下了這麼一段話:11天的旅行,這些人那些事兒,記憶永存,時光不滅。的確如此,這十幾天的環島旅行裡,所遇見的人事物,每一件都讓我難以忘懷。讓我難忘的不在於它的景點,也不在於它的風土而在於臺灣的人情味。忘不了苗栗酒店的夜晚和導遊羅叔徹夜長談兩小時,腳丫泡在魚池裡,我們聊天地,聊人生;忘不了花蓮那家牛肉麵店裡的打工老爺爺,他們都是國民黨的退伍老兵;也忘不了臺北市安放鄧麗君墓的公園。這一切的一切,都烙印在心上。從臺灣回來後,寫了1萬多字遊記。如果還能找到,我一定會把它整合成一篇文章,推送給各位。

讀研之後,從沒想到會在研二結束的那個夏天,結交一幫從臺灣來到北京遊學的學弟學妹。都是來自臺灣十幾所大學的本科生,由我們幾個學校志願者帶隊,除去上課時間,需要帶領他們去到北京各大景點去了解遊玩,可以說是他們在大陸這十幾天的導遊。十幾天的相處,我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回憶。離開那天上大巴前,一位學弟偷偷塞給我一封信,信裡他寫道:感謝我這十幾天對她他的照顧,感謝我帶他們各處遊玩,感謝與我這樣的相逢,希望我有空一定要去臺灣找他們玩。信讀到最後,淚不由自主落下,我也期待我們再次相逢。送他們到首都機場後,我在朋友圈裡發了一段送別文字,算是對他們的祝福,也期待我們各自安好,未來,不負相逢。這之後,可以說對臺灣又有了深一步的認識,也對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期待,我期待著能夠再次踏上這片讓我歡喜的土地,也期待兩岸關係能夠更加和諧,更加向好,我更期待有朝一日,臺灣能夠真正回到祖國大陸的懷抱中。

說臺灣,這些人,那些事兒

寫下這篇文字的同時,我想到前兩天得到一個好消息,那個給我一封信的學弟,他已經申請到了清華的研究生,明年夏天就要來這邊讀書,期待我們的重逢,感恩與你們的相逢。

這些人,那些事兒,未完。待續

說臺灣,這些人,那些事兒
說臺灣,這些人,那些事兒
說臺灣,這些人,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