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才20萬人,明朝有一億多人,為什麼不拼死抵抗?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先是李自成佔領北京建立大順朝,隨後又有清朝打敗李自成入主中原。清朝對漢人實際上並不好,雖然順治和康熙皇帝很大程度上對老百姓進行安撫,與民休息,但清朝統治者對漢人始終持不信任態度。防漢如防賊,怕漢人造反,實行高壓政策。剃髮易服、漢臣不得為王、滿漢不通婚、漢臣地位低於滿臣等等,無不說明對漢人的不信任。漢人也在很大程度上看不起滿人,特別是金錢鼠辮,奇醜無比。

清軍入關才20萬人,明朝有一億多人,為什麼不拼死抵抗?

滿清入關才20多萬滿人,而明末中國有上億人口,面對相差如此大的人口數量,為什麼漢人不奮起抗擊,而是乖乖的當清朝的老百姓呢?

首先,我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明末精銳部隊非死既降

崇禎年間,明軍即要鎮壓各路農民起義,又要在東北抗擊以努爾哈赤為主的後金部隊。明朝軍隊兩線作戰,導致部隊力量逐漸被拖垮,再加上戰事的不利和國庫空虛軍餉難發,明軍節節敗退。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的主力部隊基本陣亡。

清軍入關才20萬人,明朝有一億多人,為什麼不拼死抵抗?

就拿松錦大戰來說,明軍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只剩下吳三桂的三萬殘兵退守寧遠,其餘明朝勢力都在南邊。最氣人的是吳三桂又投降清朝,導致中原一帶失去抗清的主要力量。

清軍入關才20萬人,明朝有一億多人,為什麼不拼死抵抗?

二、南明只顧內鬥,置亡國於不顧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而亡,並不代表明朝徹底滅亡。明朝的文武大臣以及皇親宗室紛紛逃往南方,並且在南京迅速建立了南明政權。明朝在早期制定了兩京制度,北京為首都,南京為陪都。首都淪陷,沉睡了兩百多年的陪都迅速啟動,福王朱由崧監國,後即皇帝位,改元弘光,史稱弘光政權。南明處江南富庶之地,經濟實力雄厚,有財政收入作為政權運作的保障,又擁兵百萬,有錢有兵,坐擁半壁江山繼續抵抗清兵。

清軍入關才20萬人,明朝有一億多人,為什麼不拼死抵抗?

令人無語的是這個擁兵百萬的南明政權只維持了一年時間就迅速垮臺,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南明建立以後,並沒有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也沒有放下個人恩怨把槍口一致對外,而是忙著內鬥。閹黨和東林黨人士為了權利爭鬥不息,導致左良玉、高傑、劉澤清、黃得功等武將擁兵自重、飛揚跋扈,內鬥不止。由於武將們不受控制,公然違抗朝廷命令,直接導致朝廷對地方控制能力減弱,清軍趁機南下,南明軍隊一擊即潰,紛紛投降清朝,弘光皇帝被清軍俘虜,南明政權滅亡。

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任何不團結的團隊都是一盤散沙,面對外來勢力都會顯得不堪一擊。歷史無數次教訓不可謂不深刻。中國王朝歷代崩盤無不是先由內訌引起,而後外敵趁虛而入導致最終滅亡。

清軍入關才20萬人,明朝有一億多人,為什麼不拼死抵抗?

三、天災人禍,百姓對明朝已不抱任何希望

天下興百姓苦;天下亡百姓苦。明朝末年政治僵滯,黨爭不斷,貪官汙吏只顧收刮民脂民膏。再加上連年旱災、蝗災不斷,又遇小冰河期,老百姓顆粒無收。又面臨橫徵暴斂和各種苛捐雜稅,老百姓身在水深火熱之中,對明朝已經徹底失去信心。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更希望有一個新的政權代替舊政權讓生活重新回到軌道上來。對於戰亂中的老百姓來說,誰當政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讓老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所以當時的老百姓對清朝還是報以希望的。老百姓的要求並不高,只是清朝統治者太過於守舊不作為。

清軍入關才20萬人,明朝有一億多人,為什麼不拼死抵抗?

四:最後一批敢於抗爭的漢人死於剃髮易服

為了鞏固統治,為了壓垮漢族的民族精神和減少漢族的民族情感,強迫漢人接受滿清統治,清朝入關後就迫不及待的實行了剃髮易服,導致原本歸順的南方漢人重新奮起抵抗。抵抗導致清軍瘋狂鎮壓,這一鎮壓持續了37年,常熟城就有五千多人被殺。在福山塘,整個鄉的人被清軍屠殺。清軍又製造了嘉定三屠,三萬多人被殘忍殺害。屠殺過程充斥著血腥和殘暴,將近一千萬人間接或直接死於剃髮易服,漢族當時最後的骨氣被殺殆盡,剩下的只能服服帖帖了。

清軍入關才20萬人,明朝有一億多人,為什麼不拼死抵抗?

五、民族意識並未覺醒

民族意識不強的古人並不排斥外來民族統治,民族意識真正覺醒是在民國時期。民族意識的覺醒意味著國人的徹底覺醒,民族和國家認同感空前。意味著民族大團結,由一盤散沙迅速凝結成一塊堅不可摧的磐石,同時也意味著愚民時代的徹底結束。任何外來勢力想憑藉武力就想輕易征服一個民族的時代將一去不返。日本當年也想像清朝一樣用武力征服中國,可惜日本沒有趕上末班車,當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民族意識已經喚醒每一箇中國人,抗日呼聲空前,致使團結一致,放下政治恩怨槍口一致對外。

清軍入關才20萬人,明朝有一億多人,為什麼不拼死抵抗?

基於這五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那麼多漢人不去抵抗極少數的滿人統治了。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

清軍入關才20萬人,明朝有一億多人,為什麼不拼死抵抗?

到了清末,漢人們普遍認為辮子是漢族祖宗留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