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亞伯拉罕•扎萊茲尼克

亞伯拉罕•扎萊茲尼克(Abraham Zaleznik,1924-2011)。美國領導學權威,曾為哈佛大學教授,精神分析學家。代表作有《權力和企業意識》和《學習領導》。他認為,領導者與管理者是不同種類的人,受不同的靈魂所驅使。領導者樂於冒險,考慮長遠,不喜歡規矩;他們可以在追隨者中激發起強烈的情感:愛與恨、欽佩與怨憤。管理者循規蹈矩;他們追求的是秩序、控制以及快速解決方案。扎萊茲尼克擔憂,太多的公司都更偏愛協作,扼殺了“推動領導力的進取精神和主動性”。

他認為,過度重視管理者是導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商業滑坡的主要原因,而且在戰略管理層面,領導力的缺乏對組織影響很大,甚至能使整個組織癱瘓。其有關領導者與管理者的區別的論斷,對於美國的商界精英可謂醍醐灌頂,領導力研究進而在美國受到各類組織領導者的重視。1977年,他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管理者與領導者的區別:二者有何不同?”一文,分別從以下五個維度出發闡述了領導者和管理者的區別。

1. 個人特徵

領導者和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現不同,領導者強調能量的瞬間爆發,用感性捕捉靈感,而管理者強調理性思維與控制思維,部位情緒所左右。領導者對組織進行思考時,會對各個方面提出許多不同的問題,而管理者則會在仔細分析問題後,找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領導者在工作中基本上都會保持非常積極的態度,來為組織的產品、服務或未來發展方向提出設想,而管理者則會保持一種相對冷漠的態度,被動地回應這些設想。

2. 對待目標的態度

領導者通常會雖社會環境大勢進行分析,尋求潛在的機會與回報,其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自身的慾望,而非實際的需要。管理者相反,其目標一定是源自於實際需要,非個人的慾望,在對待員工方面,具有人格魅力的領導者常常運用自身擁有的非凡魅力來激勵下屬,鼓勵其創新。管理者則會從晉升、薪酬等具體方面著手,來保證下屬的工作效率和創新多數領導者不拘小節,工作環境混亂,喜歡用冒險的方式做事。管理者則是成熟穩重,工作有條不紊。

3. 對工作的概念

領導者可以容忍混亂,但不能容忍平凡重複的工作狀態。管理者追求秩序,排斥混亂。領導者力求拓展自己的思路,希望可以開啟新的選擇空間和手段,主動追求風險,甚至危險的工作,管理者傾向將長期的問題,分為不同階段和細節,控制過程以求長遠目標實現。

4. 與他人關係

首先,領導者喜歡以自身角色與他人交往,用更富有情感的,愛蹭分明的特徵來對待不同的人,管理者常會根據自己在不同事件或不同環境中需要扮演的角色來與他人交往,有理性。

其次,領導者在與他人討論事情時,喜歡在氣勢上壓倒對方,潛意識裡傾向於零和博弈。管理者則不會咄咄逼人,傾向於雙贏博弈。

最後,領導者在決策時,會造成人際關係的動盪與緊張,管理者會保持穩定與有序。

5. 自我意識

領導者和管理者的去表表現在自我意識上,也決定於自我意識上。由於自我意識的存在,領導者常會表現出於自身環境相隔離的特點。管理者則會表現出融入環境的特點。領導者喜歡根據自我的想法新建秩序,管理者保護和規範秩序。

總的來說,管理者和領導者是由區別的兩類人,性格、幼年的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工作內容等方面的差異造就了五個維度的不同。

啟發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美國企業受到日本的挑戰,迫切需要又有創業和改革創新的領導者,但當時的商學院培養教授膜拜“科學管理、時間與動作”的管理者。扎萊茲尼克的思想對打破這種狀態石破天驚。他認為管理研究和實踐缺少有抱負和願景的人,領導職能研究應該包含豐富的人性內容,領導的內涵從簡單的權力擴展到激勵、溝通和解決衝突等人文領域,實現了從重“物”到重“人”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