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軍地聯合培養是我校士官生培育的一個特色和優勢。2019年12月,我校400餘名士官生光榮入伍走向了部隊。其中100餘名來自陸軍大隊的學員來到桂林陸軍特種作戰學院展開為期一個學期的集中培訓。

前不久,陸軍特戰學院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教員程亮明通過給來自我校的士官授課之機,向我我校發來了“寄語定向培養士官學員的一封信”——《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程教員以真誠的筆觸,真摯的情感,從與同學們的相識相處出發,講述了與武昌職業學院士官生的緣分,勉勵青年學子正確認識自我,珍惜韶華,勤奮讀書,刻苦學習,不斷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強軍夢貢獻正能量!

相遇是一種緣分

來自湖北武昌職業學院和湖南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同學們各有100多人,區分計算機情報處理、無人機操作和技術偵查3個專業。坦白說,沒有擔負你們的教學任務之前,本人沒有關注過職業學院。但通過前期教學的互動,同學們基礎紮實,奮進向上,充分彰顯了職業學院立德樹人、聚焦教學、為軍育人的豐碩成果。在對大家做學習起點和特徵分析的過程中,我自己的認知也得以拓展。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瞭解了定向生與直招生的區別

查找網上公開資料,弄清了直招士官和定向培養士官的異同。前者是直接從非軍事部門招收士官(文件依據為參動[2010]9號),徵集對象是普通高校應屆、往屆畢業生,未婚且不超過24週歲,政治和體格條件按照徵集義務兵有關規定執行。後者是部隊依託地方院校的優勢專業資源,直接從當年參加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且年齡不超過20週歲的普通高中畢業生招收培養(文件依據為參動[2012]5號)。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從2012年到2019年委託定向培養士官的學校獲得迅速發展,解放軍委託學校從12所發展到49所,武警部隊從3所發展到18所。目前,培養院校根據國家教育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和軍委國防動員部三部委聯合發佈的《關於做好招收定向培養士官工作的通知》(軍政〔2019〕517號)文件精神,定向培養士官已取代國防生成為“訂單式”軍事人才培養的主流渠道。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擴展了退役軍人就業渠道的認知

前期為了瞭解大家的學習基礎,我仔細研讀了你們兩所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也由此認識了你們學院的領導和教研負責人員。你們學院的絕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員和軍政教學人員均來自軍隊退役,所以有效保證了管理層面的原汁原味。管理人員既有軍官也有戰士,教學人員既有行政也有技術,發揮了退役人員的職業功能延續,也很好的解決了退役人員的就業問題。

在打交道的過程中,我們三方共同協商合作,建立了很好的工作與私人關係,這也未嘗不是一種收穫。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定位是一種智慧

我們古人提倡既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智。無獨有偶,在古希臘德爾菲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人啊!認識你自己。”哲學家蘇格拉底就特別愛用這句話來教育他的學生。人生有三大問題,我是誰?我從何來?我向何去?“未經審察的人生不值得過。”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認識自己是終生課題)

同學們在全體國民中處於靠前位置。百度資料顯示,2019年對1063758個樣本(6歲及以上)中的國民學歷調查情況,未上過學人口比例為5.3%,小學學歷人口比例為25.2%,初中學歷人口比例為38.1%,高中學歷人口比例為13.1%,中職學歷人口比例為4.4%,大學專科學歷人口比例為7.4%,大學本科學歷人口比例為5.9%,研究生學歷人口比例為0.6%。所以,擁有大專文憑就意味著大家進入全體國民中的前14%,但是這個數據要刨除兒童和老人這兩個群體的話,顯然沒有這麼靠前了。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同學們在同齡人中處於中等位置。百度顯示,1978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5%,1988年達到3.7%,1998年升至9.76%。1999年開始大學擴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快速上升,2002年達到15%,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2007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2010年達到26.5%。2016年是42.7%,2019年是48.1%,2020年預計突破50%,即將進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2002年以前考上大學的可以說是“天之驕子”,因為錄取比率在15%以下,可謂是“十里挑一”。在座的都是2017年高考入學,當年的錄取率是45.7%,可以說大家能夠考上大學也算是同齡人中的中等優秀者。職業院校畢竟是大專,所以大家的起點不高,需要在未來的工作中進行學歷和能力雙提升,確保自己有一定的競爭力。

當然,學歷未必等同於能力,文憑未必等同於水平。那麼我們在座的還是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人民軍隊是一所大學校。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文武兼備是我們的目標

作為一名攜筆從戎定向培養的職院大學生,經過三年的準軍事化嚴格管理培訓,你們既有厚實的文化科技基礎,也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到部隊之後應該能夠快速進入角色,適應好第一任職的需要。我不擔心你們的體能和技能基礎,因為你們風華正茂,處於生理和心理機能的巔峰狀態。我要強調的是,我們要有要強健的精神、健康的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要有強健的精神

有人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年輕人寫信給楊絳先生傾訴自己的人生困惑。楊絳的回信誠懇而不客氣:“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這話可能有失偏頗,但是國人的閱讀量有待改進應該是客觀事實。過去我們強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今強調“博專結合”,博就是要“歷史哲學天文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能廣則廣;專就是要“理論系統知識方法,結構功能宏觀微觀”,能專即專。當然,我們讀書既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閱讀“有字之書”就是與古往今來的智者賢人隔空對話,我們就能夠跳出“一己之隅”,窺“眾生之相”,培養出一種抽離能力,讓自己的靈魂和精神有所依託。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閱讀“無字之書”就是讓告誡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在接人待物的過程中努力做到“留心處處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前者讓我們“腹有詩書氣自華”,後者讓我們“接人待物很通達”。對於軍人而言,我們把書讀好也可以樹立良好形象,社會上很多人慣性思維的認為軍人是“大老粗”,我們作為新時代的軍人儘量做到“劍膽琴心”,既能夠“聞雞起舞”,也能夠“陽春白雪”。你們要求我推薦書,其實我自己也是“井底之蛙”,茫茫書海中“偶有所得”而已。如果你們有時間,可以利用“軍職在線”APP和“學習強國”APP裡面的資源學習,這裡面有很多國和軍隊推薦的作品,並且分門別類,很權威,大家根據自己興趣選擇閱讀即可。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要有健康的情趣

北大校長王恩哥上任之初便向學生提出10句話的要求,被廣大學生形容是新的校訓,一時風靡朋友圈。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要結交“兩個朋友”:一個是圖書館,一個是運動場。到圖書館博覽群書,充實自己;到運動場鍛鍊身體,強健體魄。這個提議我高度贊同。禁酒令下達以前,很多官兵喜歡部隊“三寶”——“抽菸、喝酒、檳榔”,甚至有順口溜“檳榔加煙,法力無邊”,“檳榔加酒,想啥都有”。這些壞習慣具有那個時代的侷限性,很多同志沒有健康的生活情趣,停留在“吃吃喝喝+打牌搓麻”的低級需求,往往不願意去發展一兩門真正的愛好和特長,所以也導致了很多問題的發生。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我們都很年輕,要儘量培養自己的終生愛好。就我自己而言,我是比較籃球、乒乓球和旅遊。運動的愛好可以幫助我們鍛鍊身體,也可以幫助我們拓展人際關係。旅遊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實踐載體之一,可以讓我們領略不同的風景。

我給大家的建議是:“戒菸戒酒戒遊戲,培養健康愛好”,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和個人興趣,發展好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和豐富自己。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要有健全的人格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人在出生的狀態,不是完整意義的人,經過二十幾年的人化過程,才使他變成了人。”人格的修煉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過程。健全的人格,來自於長輩和學校的教誨,來自於自身的閱讀和感悟,來自於實踐歷練和反思審視。擁有足夠的智慧和歷練才會讓人挺立於大地。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的結合,我們可以學會淡定從容,開闊視野,提升境界,和諧內外。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在這裡,我要強調的是“不卑不亢,與人為善”。到了單位,我們都會身處於組織之中,尊重領導和尊重強者是適應生存的需要,正常人都會遵照執行。但是“尊重弱者”則體現我們的修養,也是檢測人格的“試金石”。你們都有可能會擔任班長骨幹,未來也會有自己的戰友和部屬,希望大家在自己處於強勢地位的時候,能夠尊重和關愛身邊之人。當人格培養定位於生命的關懷和靈魂的喚醒時,才能形成真正良好的人格;定位於生命的滋養和精神的培育時,才能形成最豐饒的沃土、最美麗的畫卷。

總之,我希望大家“不媚上,不欺下”,做一個堂堂正正的良好公民和革命軍人。

誠摯的朋友:陸軍特種作戰學院 程亮明

二〇二〇年四月二十三日


陸軍特種作戰學院介紹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由原特種作戰學院和桂林綜合訓練基地於2017年7月合併組建。原特種作戰學院前身是1953年7月成立的解放軍體育學校,2011年和國際關係學院偵察與特種作戰專業合併組建特種作戰學院。

陸軍特種作戰學院,是全軍唯一一所特種作戰、情報偵察領域的高等教育院校,面向陸軍、海軍陸戰隊、空軍空降兵培養特種作戰、情報偵察領域軍官和士官,承擔全軍狙擊作戰、軍事體育領域人才培養任務,是全軍偵察特戰人才培養基地、全軍高中級狙擊手培訓中心、全軍軍事體育人才培訓中心、特種作戰理論和戰法訓法研創中心。

願我們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來自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的一封信

程亮明:2003年地方大學畢業後特招入伍,先後在解放軍電子工程學院和南昌陸軍學院學習培訓,空軍空降兵學院和北京空軍指揮學院政治工作專業研究生畢業。歷任原廣州軍區41集團軍121師364團通信連排長、107火箭炮兵連指導員、師政治部宣傳科幹事、步兵團政治處保衛股長、原廣州軍區綜合訓練基地保衛辦主任、港澳學員培訓隊隊長,陸軍特戰學院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教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籃球裁判員。在《政工導刊》、《政工學刊》、《華南軍事》、《華南軍事教育》、《空降兵學報》等雜誌刊物發表文章20餘篇,在《解放軍畫報》、《南疆影視》、《戰士報》、《全軍政工網建言獻策》、《空軍政工網政工研究》等媒體平臺發表30多篇作品。先後在全軍“強軍論壇”、“多域戰論壇”以及“傳承紅色基因,鍛造強軍傳人”論壇榮獲獎項。2次榮立三等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基層幹部和優秀機關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