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線上3件2折,線下10件1折、20件0.5折,會員卡5月31日終止、積分及禮券將清空……最近,知名服裝品牌Esprit在官網、電商平臺旗艦店和線下實體店清倉大甩賣,Esprit旗下眾多店鋪的關門大吉,讓很多消費者倍感愕然。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從Esprit電商平臺的官方旗艦店看到,其所有商品已下架,僅剩一些第三方店鋪還有少量Esprit品牌商品在售。那麼,一件200多元的衣服20多元大促,這地攤式的“白菜價”還是大家昔日熟悉的Esprit嗎?

據Esprit官方旗艦店公告稱,此次清倉活動是因為品牌升級。不過,全國範圍短期內清倉關店及會員關閉,始終不同尋常。據透露,擁有Esprit中國內地經營權的GXG母公司慕尚集團已表示,Esprit將關閉在中國內地所有門店。

據悉,日前Esprit宣佈將關閉亞洲 56 家門市,包含港、澳、臺、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市場,並預計在本財政年度末前完成。此後,Esprit將專注歐洲市場,兼顧中國大陸的合資公司以及亞洲的批發等業務。

疫情衝擊下的消費“誤讀”

對於Esprit突如其來的變故,很多該品牌的現有用戶固然很疑惑,於是,大家更願意相信是疫情加劇了Esprit的品牌危機所致。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畢竟,Esprit母公司思捷環球在近期公告中也表達了憂慮:由於歐洲國家的公眾生活受到全面限制,集團在歐洲的所有店鋪,以及將近所有的集團特許經營及批發合作伙伴可控制銷售點的店鋪關閉,對集團的繼續銷售造成重大負面影響。

在3月16日發佈的預警公告中,思捷環球還稱,疫情帶來的店鋪關閉預計會令公司在2019/2020財年下半年產生重大虧損,目前其歐洲公司僅靠疲弱的電子商務產生營業額,薪金、租金及營運成本則在持續累積。到了3月27日,思捷環球則再發布公告表示,受疫情影響,其下屬位於德國的6家附屬公司已申請啟動財產保護訴訟程序,擬通過財產保護訴訟程序,加快2018年提出的重組計劃。

不過,疫情期間也有不少服裝品牌打折促進來拉動消費,但暫時還沒有一家品牌的打折力度能跟Esprit相比,官方宣稱的“品牌升級”始終讓人感到有點玄乎。而疫情席捲全球,備受影響的豈止服裝行業,更何止Esprit一家?而回到2008年金融危機那一年,Esprit也曾大舉降價清庫存,但也沒到要悉數關店的地步。為此,有聲音猜測,Esprit退出中國市場或者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不過追溯到2019年底的信息披露,Esprit的這次黯然清倉撤場,顯然不僅是疫情的衝擊所致,而是遵循已有計劃時間表有條不紊地推進。

據2019年底Esprit母公司思捷環球發佈的公告稱,思捷環球控股附屬公司與慕尚集團訂立了一項合資協議,雙方在中國內地成立一家的合資公司,主要運營思捷環球旗下品牌中國業務,以及從事經營服裝、服裝配飾及合資方可能同意的其他Esprit業務。據悉,該合資公司註冊資本1億元,思捷和慕尚各佔40%和60%股權。而思捷環球的中國內地業務過渡到合資經營模式預計在2020年6月30日完成,作為過渡的一部分,思捷環球將關閉若干店鋪或者將餘下中國內地店鋪的資產轉讓予合資公司。

該公告還指出,為促進合資公司的業務發展,思捷環球的附屬公司須按協議促使Esprit International訂立一項商標許可和轉讓協議,以轉讓若干商標予合資公司。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由此可見,Esprit產品的清倉甩賣,不過是一場早有預謀的“大撤退”。而疫情的衝擊,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讓事情“按下加速鍵”的催化劑。

而且,清倉大促之前,Esprit進行的大裁員及頻頻關店,也疑似為進一步從中國市場關店、撤離做準備。

據今年2月底公佈的業績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底的半年報中,思捷環球2020財年中期虧損,由上年同期的17.73億港元收窄至3.31億港元。對此,思捷環球解釋稱,報告期內集團成本大幅縮減,主要有賴於持續削減員工人數、關閉或調整無盈利店鋪,以及持續嚴格執行控制成本和效率措施。

據悉,截止去年12月底的上半財年,思捷環球淨關閉106間直營店鋪至389間,銷售面積淨減少19.5%;特許批發門店數淨減少471間至4739家,銷售面積淨減少10.7%。而且,思捷環球僱員數在過去一年裡也淨減少達1300名至約4400名。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從押寶中國到狠心“解脫”

還記得,思捷環球曾在2019年喊出過“在2、3年內實現收支平衡,於2022-2023財年度實現基礎業務經營溢利率達到高單位數百分比”的口號。不過,隨著最近Esprit清倉甩賣的“暴風驟雨”式的進行,掐滅了業界對Esprit的期許與最後的幻想。

就客觀而言,從對中國市場的重心傾斜到今日的“品牌升級”式變局求生,已是Esprit品牌近十多年來的持續業績下滑與虧損的必然結果。儘管對中國70後、80後等有著深刻影響的Esprit,對中國畢竟“愛過”。

回到2016年前後,面對ZARA、H&M、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蜂擁入華廝殺,Esprit為捍衛其在中國市場的地位,一面跟風模仿對手一面瘋狂打折促銷,不惜“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而自2017年起中國快消服裝行業如日中天的時候,Esprit母公司思捷環球更試圖押注中國市場。於是,面對對手來勢洶洶、自身股價暴跌、產品打折都也不能刺激市場業績的情況下,在競爭白熾化的中國市場裡,思捷環球在捉襟見肘之際選擇了“孤注一擲”。為了集“火力”發展中國市場,Esprit不惜退出了澳洲和新西蘭市場,並在2018年9月關閉了澳洲和新西蘭的所有店鋪。而且,為了精簡成本,Esprit還在亞太地區進行裁員調整。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破釜沉舟”的拼殺之下,Esprit卻依然節節敗退,陷入了打折也無人購買的境地。如果不是最近“打折打到骨折”的不到一折的清倉促銷,恐怕很多人已忘記了這個曾經無比風光的時尚品牌。

不過,思捷環球最終與慕尚集團成立合資公司、狠心“甩手Esprit”中國市場的背後,則是Esprit逾10年業績虧損的不堪重負,以及思捷環球已經喪失了對Esprit的最後信心與耐性。

據數據顯示,在2007至2009年達到鼎盛時期之後,思捷環球的業績就走上了下坡路。自2009年至2019年間,思捷環球的營收已經歷了連續十個半年報的下滑。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截至2009年底的半年報中,思捷環球同比下滑3.09%至184.75億港元。截至2017年底的中期財報則顯示,思捷環球股東應占溢利同比暴跌1663.93%至虧損9.54億港元。

而在截至2018年中的年度財報中,思捷環球則繼續虧損,截至6月30日的期內已虧損25.54億港元。其中,在思捷環球所有區域中,亞太市場成為了其跌幅最大的市場,同比下滑26.6%。而在亞太區域,其業績下滑的中國店鋪數量最多,為123家。

到了2019年初,思捷環球發佈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中期報告則顯示,思捷環球集團營收同比下滑15.84%至67.66億港元;毛利同比下滑18.37%至34.71億港元;股東應占溢利同比下滑85.85%至虧損17.73億港元。

那麼,這次“有計劃的撤退”,或者對於Esprit及思捷環球而言,都是一種解脫。

從時尚啟蒙到產業“追隨者”

無論對於資本市場還是消費市場,經歷十連虧的Esprit已經“裡外非人”。然而回到Esprit品牌誕生與發展之初,Esprit卻一度站在潮流的前沿,曾充當過時尚啟蒙的“潮流教主”角色。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20世紀60年代末,適逢“崇尚自由、打破陳規”的美國嬉皮文化盛行,Esprit當年採用明亮撞色等先鋒設計理念深得年輕一代的喜愛,從而一炮而紅。這種潮流文化刺激品牌的成長,如眼下Supreme等美國當紅潮牌的流行如出一轍。

而且,創辦於1968年的美國服飾品牌Esprit,其在品牌塑造與推廣方面也突破常規。有別於傳統的明星、模特廣告,Esprit請來了藝術家、建築師乃至自家員工來拍廣告,還突破了當時主流的靜止拍攝,開創了跳躍式的人像拍攝。於是,如此不走尋常路的Esprit很快在年輕群體中走紅,成為美國紅極一時的潮牌。

1992年,名聲在外的Esprit率先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第一年就取得了58%的業績增長。而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中國內地服裝品牌匱乏的環境下,Esprit讓國人領略到了西式時裝的同時,也催生了其在全國近百個城市的數百家直營店和加盟店。在巔峰時期,Esprit坐擁1500億元市值,門店遍及歐洲、美洲、亞洲等全球市場。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2002年優衣庫搶灘中國,2006年ZARA在中國大陸開設門店,2007年H&M聞訊趕來,GAP也在2010年進入中國,諸多全球時尚品牌也蜂擁而至。於是,隨著Esprit“一家獨大”局面的逐漸土崩瓦解,中國的服裝市場競爭環境變得無比複雜。

在憑藉輕資產批發商業模式登上服飾王座的Esprit眼中,傳統服裝行業的一件衣服從設計到生產要經歷數個月,然而優衣庫、H&M、ZARA等快時尚品牌的做法則完全顛覆了這一傳統模式週期。

於是,在諸多快時尚品牌的夾擊下,Esprit始終無法跟上時代的市場節奏,其品牌定位也在對手的衝擊下變得血肉模糊,以至於逐漸迷失。一方面,Esprit產品主打中產格調,但又無法提供類似奢侈品牌的消費認可度;另一方面,立足於傳統歐洲式的設計的Esprit,大同小異的樣式,已不能更好地滿足年輕消費者的多元化與個性化需求。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競爭態勢,2008年之前,Esprit企圖以“簡單粗暴”的店面擴張戰略刺激業績增長,捍衛時尚服裝行業霸主地位。為此,Esprit的銷售面積也一度突破了100萬平方米,其銷售額也達到了360億港元。然而,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Esprit在竭力補救歐洲市場的同時,卻讓對手在中國市場乘虛而入。

於是,到了2009年,Esprit的市值已落後於ZARA、優衣庫、H&M、GAP等品牌。而自2009年起,Esprit也開始了明顯的業績下滑,步入了虧損連年的“下坡路”。

從追趕ZARA到“去ZARA化”

回到2010年前後,在快時尚品牌蠶食,以快打快的市場打法的衝擊下,產品迭代緩慢、揹負龐大庫存壓力的Esprit,也開始了“自我救贖”之路。

在Esprit看來,時代變化、年輕人“喜新厭舊”不假,而群狼並起的市場競爭態勢下的“以快打快”則是最揪心的。為迎合善變的新一代年輕消費者,時尚服飾行業已是“唯快不破”。而ZARA、優衣庫、H&M的快速靈活多變的進攻,猶如噩夢。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以ZARA為例,其可以迅速將時下最潮和最熱的流行元素融入設計,幾天內就可設計出新款。對此,ZARA的產品從設計到上架銷售大約只要兩週,而Esprit卻要為此花費9個月左右。

而且,與H&M、優衣庫等輕資產快時尚品牌不同,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擅長構建強供應鏈、重資產投入,為此,ZARA還擁有自己的工廠和生產線,實現了新品快速投產與結合銷量情況靈活調整生產。最要命的是,ZARA在物流速度上也締造了行業內的極致。據悉,為了讓新品快速投向市場,ZARA不惜付出高額航運費用,每天分批次將新品運往世界各地。

於是,有著神一般存在的“ZARA模式”,成為了Esprit的“學習榜樣”。

2012年,Esprit母公司思捷控股以“4035萬港元的天價薪酬”請來了ZARA西班牙公司的分銷和營運總監馬浩思。隨後,還有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的4名前高管的加入。至此,Esprit以“ZARA幫”核心團隊,開啟了“ZARA化”的轉型之路。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據悉,馬浩思牽頭的Esprit“ZARA化”轉型計劃的核心內容主要有三方面,實行“垂直模式”以持續生產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通過全方位渠道模式以優化銷售渠道業務;逐步提升Esprit品牌形象。

關閉虧損店面成為轉型第一步,這直接導致Esprit2014財年收入下降6.5%。值得一提的是,Esprit將優衣庫、H&M、ZARA這些快時尚品牌作為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卻忽視了其背後是完全不一樣的“門道”。

在轉型期間,Esprit企圖通過在生產銷售環節大量縮減供應商、縮短新品週期,謀求跟對手一樣的更快市場反應速度。然而最終,Esprit的新品週期也不過是從9個月“砍到”3到4個月,效果並不明顯。究其原因是,不同企業的運作機制不同。屬於重資產公司的ZARA,其 50%產品來自自家工廠、擁有絕對的主動權,而輕資產性的Esprit始終無法實現“ZARA速度”。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在馬浩思任期內,思捷環球取得了難得的3年盈利,但其代價卻是顧此失彼。由於當時Esprit選擇主攻歐洲市場而戰略性放棄了北美和亞洲市場,讓Esprit再一次錯過了中國等新興市場的發展紅利。

於是,這個為期4年的自救計劃並未能取得預期效果。截至2017年“轉型計劃”結束,Esprit依然沒有擺脫虧損與業績下滑。據財報顯示,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思捷環球控股的營收分別為154.55億元,129.32億元和57.63億元,淨虧損分別為25.54億元、21.44億元和3.31億元。

一味的模範,始終無法完全複製別人的成功。在追趕“ZARA速度和模式”無果後,Esprit一度寄予厚望的“ZARA化戰略”便宣告失敗。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於是,2018年底,思捷環球宣佈了品牌重組計劃。思捷環球在公佈的未來五年的戰略計劃中稱,在中國市場Esprit將進行線上線下多重改革,但對中國市場仍持樂觀心態,預計到2023年,Esprit將在中國地區新增220家店鋪。而且,思捷環球還決定了跟ZARA劃清界限,走上了“去ZARA化”之路。為了有別於ZARA,Esprit甚至還減少了高端高級時裝佔比,加強基礎款式產品。

奪路狂奔與十年“失魂”

隨著“ZARA化”轉型計劃的宣告失效,以馬浩思為首的“ZARA系”團隊不但未能給Esprit力挽狂瀾,期間還觸發了一波管理層退出的“浪潮”。

最先退出思捷環球的是邢李㷧,這位有著“林青霞丈夫身份光環”並帶領公司上市的靈魂人物,先在2006年辭任董事會主席和CEO職務、成為非執行董事,後來,在2008年1月辭任非執行董事、全面退出了管理層。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2009年,Esprit品牌總裁Thomas Johannes Grote、北美洲總裁Griffith也遞交了辭呈。自此,Esprit三位創始人悉數退出。

到了2018年,Esprit發佈公告稱CEO馬浩思離開公司,由曾任綾致中國執行官、New Look CEO 的Anders Christian Kristiansen接任。隨馬浩思一同離去的,還有前產品總裁Rafael Pastor Espuch、審核委員會和風險管理委員會成員José María Castellano Rios。隨著思捷環球“ZARA幫”的分崩離析,“ZARA化模式自救計劃”徹底成為了往事。

在這期間,Esprit在變革路上的失利與高管出走,伴隨著思捷環球業績的“虧損連連”,以至於如今Esprit品牌的萎靡不振。

自2011年後,Esprit出現了持續的營收下滑與虧損。Esprit在2013財年虧損了34.95億元,2015財年虧損了19.15億元,2018財年虧損了21.53億元,2019財年虧損了18.86億元,營收更從300億下滑到113億元。如今,思捷環球的總市值已從巔峰時期的1500億元縮水到了15.1億港元(約人民幣13.79億元),市值累積跌去超過90%。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對此,Esprit品牌及思捷環球的靈魂人物邢李㷧的“出走”,尤其耐人尋味。於是,有業界聲音認為,是邢李㷧預見了Esprit的頹勢而離開,也有人認為是沒有邢李㷧的掌舵才導致了今天Esprit的一蹶不振。對於這樣莫衷一是的猜測固然只能流於猜想,畢竟如今Esprit結盟慕尚集團“米已成炊”,Esprit品牌未來的發展與走向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回到上個世紀,Esprit這個美國品牌進入中國並創下了輝煌,離不開邢李㷧這個關鍵人物。

1971年,年僅21歲、只有高中學歷的邢李㷧進入成衣行業做生意,期間結識了Esprit創始人道格拉斯夫婦。當時,邢李㷧抓住了這個接觸機會,其香港遠東有限公司拿下了Esprit香港原料採購代理,隨後又與Esprit品牌創始人各出資一半在香港成立合資公司,並讓Esprit在1972年登陸亞洲市場。

1981年,邢李㷧在香港銅鑼灣的第一家Esprit的線下零售店開張,隨後,又順利在新加坡、中國內地、臺灣等市場火速開店。1993年Esprit母公司思捷環球在港交所上市,之後又在倫敦二次上市。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1996年,Esprit創始人夫婦離婚,邢李㷧又順勢買下了Esprit的63%股份。1997年,邢李㷧將公司更名為思捷環球控股有限公司,同年,思捷環球與華潤集團合資組建華潤思捷,在中國大陸開展Esprit品牌服裝的零售業務。到了2002年,邢李㷧又趁勢買下Esprit的37%股份。至此,邢李㷧完全控股Esprit完成“大一統”,Esprit也成為第一個由中國人掌控的國際化品牌。

而Esprit股價也一路大漲,市值一度超過1500億港元,讓邢李㷧成功躋身世界500強富豪。2003年,福布斯公佈財富在十億美元以上的億萬富翁,邢李㷧排在了第310名。當時美國《福布斯》雜誌這樣評價邢李㷧,“他的Esprit成衣王國正在快速擴張,像GAP一樣遍佈全球。”

而在邢李㷧的帶領下,Esprit品牌迎來了歷史巔峰時刻。2007年,思捷環球創下了1500億元的最高市值,榮登為當年消費品牌龍頭寶座。而且,邢李㷧的財富光環自始未減,2019年進入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2020年2月26日再以22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2020世茂深港國際中心·胡潤全球富豪榜》第837位。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而Esprit的“高光時刻與小宇宙效應”,卻在邢李㷧的抽身離開後黯然褪去,其曾引以為傲的亞太市場也風光不再。最後,邢李㷧便將持有的42%Esprit母公司思捷環球股份逐步減持、最終悉數賣出,累積套現約233億港元(約人民幣212億元)。

於是,此後思捷環球市值縮水超過90%,而邢李㷧卻早已毫髮無損地成功套現上岸。邢李㷧一手打造了Esprit的品牌擴張傳奇,而邢李㷧的離去卻只留下了世人對Esprit虧損連連、日薄西山的唏噓不已。

歐美時尚教主的時代尷尬

回到90年代時尚領域還是片空白的中國,Esprit成為了國內中產階層關於歐美時尚的啟蒙者。然而,一位靈魂人物的離開,就讓一家早已有自我品牌生命力的公司如大廈之將傾?以至於後來,思捷環球不惜重金請來《太陽的後裔》裡的宋慧喬做代言人,也未能給品牌發展注入新機?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而事實上,Esprit從鼎盛時期的“號令天下”到近年來的“衰敗與大逃亡”,究其原因,還有更多耐人尋味的因素。

首先,市場變化、競品衝擊是Esprit痛苦的“根源”。

Esprit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國人對服裝品牌的選擇非常有限,Esprit品牌以歐美時尚教主的角色“先入為主”。但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Esprit元氣大傷,在對歐洲、亞洲市場顧此失彼之下,讓優衣庫、ZARA、H&M、GAP等國際服裝品牌大舉入華侵吞市場份額。面對設計和生產週期更短、更新速度快、少量生產且打法靈活的快時尚品牌,Esprit就逐漸敗下陣來。

就生產設計方面而言,Esprit遵循輕資產的批發模式,只是按自己的想法生產服裝供給市場來“引流潮流”,而不是鎖定消費者為中心、根據消費者喜好來設計服裝“捕捉趨勢”。而且,產品從設計到生產、上架週期動輒好幾個月Esprit,根本無法跟上ZARA等競爭對手的市場節奏。

那麼,那些市場滯後的款式商品形成的庫存壓力,就可想而知了。而庫存積壓拖累產品更新,產品失去活力加劇了市場的滯銷,這是一個無比可怕的惡性循環。而為了清庫存的打折促銷,則是對品牌價值的進一步傷害。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其次,缺乏清晰的品牌與市場定位,讓Esprit高不成低不就,品牌價值流失嚴重。

儘管率先入華的Esprit曾以國際服裝品牌旗號所向披靡,但卻面對各路快時尚品牌的衝擊而逐漸潰不成軍。一直缺乏一個清晰的品牌故事與消費人群畫像,也沒有設置好一個最具競爭力的市場定位,讓Esprit無法從“野蠻生長”的姿態切換到“精益增長”的賽道。

於是,面對快時尚品牌群狼攻擊,思捷環球一面跟風模仿卻無法實現“ZARA速度”,一面保持偏高的定價卻階段性地“低價打折促銷”,場面甚為狼狽。也因此,昔日血統高貴的Esprit品牌,也逐漸被打上了“廉價”的標籤,遭追崇時尚的消費人群所遺棄。

在2018年底公佈的五年戰略計劃中,Esprit高管層對其品牌的定位是,“我們不是快時尚,也不是廉價品牌。”如此傲嬌的言辭,看似很酷,其實也暴露出了Esprit的問題所在。

因為,如果連自己都沒有一個清晰的品牌定位,就不可能搞不清主要競爭對手是誰,更不可能鎖定對手和問題作出正確的市場判斷、制定最合適的打法。以至於,源於美國嬉皮文化的Esprit本應該最能俘獲年輕人歡心,卻把代表市場未來的千禧一代拱手讓人,實在可惜。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再者,沒有“認清自己”的Esprit,稍不留神就變成了“四不像”。

除了沒有跟上市場變化的節奏,Esprit在中國的“水土不服”,還因其把歐美標準設計與審美強加在國人身上。要知道西方歐美人的身材尺寸與亞洲人的參數存在的差距,這是一本不容忽視的事實。

對此,思捷環球董事長柯清輝曾表示,“Esprit在中國市場銷售低迷的一個重大原因,是現有產品設計和尺碼沒能滿足中國消費者需要。這對於一個服裝品牌來說是致命的,如果連產品的根本都沒有做好,那客戶的離開是必然結果。”

Esprit CEO Anders Christian Kristiansen曾在對公司經營狀況審查時還發現,大部分員工對品牌現狀並不瞭解。為此,主要不是自身不優秀而是因為“沒有認清問題所在”而落敗,這樣“一直自以為是、矇眼狂奔”的教訓是讓人痛心的。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最後,失敗的改革與職業經理人體制弊端,讓Esprit品牌雪上加霜。

在最近10年裡,從時尚服飾行業跌落神壇的思捷環球也並非執迷不悟,也嘗試了各種改變。從“ZARA化”的4年變革之路,到“去ZARA化”的5年征程,當時矇在鼓裡的Esprit以為可以“師夷長技以制夷”,誰知道最終結果是“別人的成功無法複製”。即便最後,向ZARA模式看齊的Esprit,其在庫存、供應鏈優化、產品上架與流通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優化。

業界至今還有人認為,假如當年邢李㷧不全身而退或者Esprit可能不至於此。因為,與老闆不同,職業經理人往往只注重短期的業績,關店止損容易,但就公司從輕資產向重資產轉型的關鍵問題上,始終有心無力。而且,隨著曾權傾朝野的邢李㷧離開後,Esprit股東結構就相對分散,難以形成合力促成公司突破的策略性改變。以至於,只要是短期損害股東利益卻最有利於公司長遠發展的決定,也不可能被通過。

於是,在換了不下10位CEO之後,Esprit依然迴天乏力。儘管,後來Esprit方面也發現,導致其業績下行的,是品牌下的客戶流失以及其自身的管理問題。不過,事已至此,一切已為時已晚。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情懷已老退場趁早?

是非成敗轉頭空。一手鑄造了Esprit品牌輝煌的邢李㷧,似乎有著不能承受之重,以至於其離開就讓Esprit“失了魂”。不過,市場嗅覺無比敏銳的邢李㷧,自2006年起先後辭掉了思捷環球重要職務及減持、清退股份,有著令人驚歎的“先見之明”。這,也難怪當年Esprit創始人談到對邢李㷧的第一印象是“自信精明到令人印象深刻”。

回看1997年至2007年這十年間,思捷環球股價走勢跌宕。股價最低0.9元,2007年股價最高去到了94元,思捷環球堪稱百倍股代表。但在2007年華麗分界線之後,自2008年起,受金融危機及競爭對手衝擊的影響,思捷環球開始進入衰退期。到了2009財年,Esprit的營業額出現7.4%跌幅,結束了長達15年雙位數高速增長,當年集團淨利潤暴跌27.4%。隨後,思捷環球股價走勢風光不再,多年來的一路下跌,讓不少投資者叫苦不迭。

眼下,委身慕尚集團揮淚打折清場,在風雨飄搖中的Esprit,讓人難言唏噓。畢竟,作為上個世紀給予中國人時尚啟蒙的Esprit品牌,銘刻著很多人難以磨滅的記憶。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要知道,ESPRIT品牌產品曾是美國年輕人最愛的流行爆款,高峰時期店鋪遍佈全球40多個國家。而1992年就率先進入中國市場的Esprit,也比優衣庫入華足足早了近10年。憑著新穎設計、高端品質與歐美時尚品牌效應,Esprit當時的號召力宛如今天的“蘋果商店”。1981年在香港銅鑼灣開業的第一家Esprit零售店,每逢有新品發佈,就會有人不惜連夜排隊購買,宛如近年來的蘋果iPhone手機的新機發布現場。

作為時尚品牌的標杆代表,Esprit產品復購率超高,Esprit門店被很多大型商場追捧,當時內地商場的核心位置通常都是為Esprit而留著。而且,商家為了吸引其Esprit入駐,還給出了各種優惠政策。鼎盛時期的Esprit,在全球範圍內一路高速擴張,擁有數百家門店,每年的營收額近300億元,一度與美國的服裝巨頭GAP齊名。當時Esprit這個“當之無愧亞洲服裝龍頭品牌”,不但將其老闆邢李㷧推上了福布斯富豪榜,還在中國大陸捲起了Esprit品牌時尚風潮。

1994年,邢李㷧和林青霞正式結婚。據報道,當時林青霞的結婚戒指價值500萬港幣,500萬朵玫瑰花就花費了700萬港幣,連婚禮喜帖都是金庸寫的。而婚後,老闆娘林青霞更成為了Esprit的免費代言人,成為Esprit品牌移動廣告,吸引了眾多明星和粉絲們去店內消費。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為此,在當時時尚服裝品牌匱乏的中國,不但是普羅大眾,就連明星們都要到Esprit門店掃貨。除了林青霞為自家品牌“帶貨”,就連范冰冰、任賢齊、宋慧喬等當紅明星也自帶著保鏢給Esprit的全球首發款捧場及“帶貨”。一時間,Esprit門店,成為了大家的時尚潮流“打卡聖地”。

然而,隨著2007年思捷環球股價、市值的“封頂”,Esprit的輝煌也隨著多年來的跌跌不休從此作結。2007年之後,思捷環球幾乎沒有像樣的漲幅,而是一步不回頭地跌了下去。

不過,Esprit品牌的潰敗也絕非個案,而是一個時代變局下的產業發展縮影。近幾年來,隨著班尼路、佐丹奴、堡獅龍、真維斯等品牌門店的紛紛關閉,這些昔日在70、80後乃至90後年輕人留下青春印記、雄踞繁華路段的老牌子,也只能輾轉線上“延口殘喘”了。

儘管,很多人對“牌子貨”的概念,都是從班尼路、佐丹奴等品牌開始的。電影《瘋狂的石頭》裡,黃渤所說的“牌子,班尼路”對白,至今還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一個“梗”。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於是,班尼路、佐丹奴等清一色的香港服裝品牌,就這樣近乎“全軍覆沒”地退出了歷史舞臺。昔日這些叱吒風雲的“國際設計、香港品牌、大陸市場、中國製造”的黃金組合,以本港思維來統領內陸市場的方式,已經失效。

這些港資服裝品牌的淪陷,與同樣有港資背景的Esprit品牌一樣,在一定程度上跟其“我行我素”、沒有很好地融入中國本土市場息息相關。而受這些港資服裝品牌的啟蒙下,其他全球化的快時尚品牌的入華衝擊,本土品牌的快速崛起,還有主打電商渠道的物美價廉的平民定位淘品牌的興起,以及渠道下沉、消費升級和“追求性價比”的理想消費思潮趨勢,都加速了這些傳統時尚服裝品牌的衰落。

“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雷軍所說的這句話,一針一線地刺痛在昔日那些曾風靡全國巨星代言無人不曉、如今卻蹤跡難尋的品牌身上。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Esprit+慕尚=什麼?

按Esprit的品牌升級計劃,Esprit將投身慕尚集團謀發展。接下來,思捷環球將關閉若干店鋪或者將餘下的中國店鋪的資產轉讓給合資公司,而合資公司則負責經營Esprit在中國內地的業務。

而近幾年來,Esprit品牌老化以及市場開拓的停滯不前,堅定了Esprit母公司與慕尚集團成立的新合資公司的謀發展的思路,這如金融危機當年放棄亞洲市場彌補歐洲市場的做法似乎如出一轍。

一方面,思捷環球已無心戀戰,Esprit亟需換一種方式“續命”;另一方面,以運動和時尚、日韓風男裝為主的慕尚集團也需要一個大眾化品牌彌補中低端市場短板。於是,Esprit與慕尚集團的合作,近乎一拍即合。而且,Esprit在歐洲市場方面的優勢,也正好可以與慕尚集團的中國本土化優勢互補。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不過,而Esprit接下來的走向依然不太明朗。據資料顯示,“接盤俠”慕尚集團,是一家在2019年5月登陸港股市場的上市公司,涵蓋男裝、女裝、童裝、運動裝等品類的產品,旗下有GXG、Yatlas、2XU等品牌。而思捷環球的Esprit核心產品組是女裝,德國為其最大消費市場。

那麼,面對Esprit的品牌,慕尚集團也不過是看到了其還留存的品牌知名度和全球化渠道優勢,Esprit門店關閉、資產轉移到合資公司後,慕尚很可能會就其產品設計及品牌定位等方面重塑“大刀闊斧”。

而對此,慕尚集團也曾表示,將對Esprit現有的策略基本全部推翻重塑,Esprit將關閉在內地的所有門店,包括近月新開的全球旗艦店,一切推翻重來。

值得注意的是,Esprit公司由曾任New Look CEO 的Anders Christian Kristiansen接任執行董事及集團首席執行官,也讓人浮想聯翩。畢竟,New Look已完全退出中國市場,Esprit是否會走New Look的“老路”,依然充滿玄機。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回想當年,隨著中國消費者追求品質與性價比的“理性消費觀念覺醒”,優衣庫、ZARA、H&M等同樣講求性價比的快時尚品牌業務,在中華大地上遍地開花,更掀起了一輪外資品牌入華的狂潮。

然而,如今,市場競爭日趨白熾化的態勢下,ZARA深陷關店風波,而包括New Look、Topshop、Asos、Forever 21在內的眾多海外服裝品牌更已紛紛敗走中國市場。就連有中國版ZARA之稱的“中國女裝第一品牌”拉夏貝爾也負債累累虧損連連,資本撤離、實控人爆倉、旗下資產1元甩賣,一瀉千里。

因此,背倚思捷環球與慕尚集團、企圖以合資公司“重新出發”的Esprit的前景充滿變數。站在連快時尚品牌都已經玩不起的中國市場,曾敗於快時尚品牌的Esprit何以重新崛起?隨著商業模式革命、消費趨勢和消費方式的改變,面對複雜的中國市場,面對無比挑剔與多變的年輕消費群體,尤其是千禧一代,有本土化優勢的慕尚集團如何“以快打快”,力挽狂瀾、拯救Esprit於亂世?

而且,受疫情的影響,各行各業都深受其累。而紮根線下實體經營為主的時尚服裝行業更是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這也給Esprit的絕處求生蒙下了諸多陰影。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3月份,ZARA公司稱,受疫情影響,其母公司Inditex關閉了全球範圍內39個國家及地區的3785家門店,其中,旗下在西班牙的所有門店全部關閉。

4月份,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發佈的中期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月29日,集團實現淨利潤1004.59億日元,較上年同期下滑11.9%;集團預計2020財年的營收將下滑8.8%至20900億日元,淨利潤預計下滑38.5%至1000億日元。如此一來,迅銷集團2020財年將迎來4年來的淨利潤首降。

而最近,H&M公司也宣佈了啟動了關於臨時裁員的計劃。據悉,在全球範圍內,臨時裁員計劃可能會影響企業的數萬名員工。而近日,GAP公司也宣佈,為了應對危機,公司宣佈將從本月起暫停給8萬多名公司員工發放工資,讓員工無薪休假。GAP還表示,自2月份以來已消耗10億美元,預計到下週其銀行賬戶裡將只剩下7.5億-8.5億美元。在未來12個月內,其現有現金和預期從運營中產生的現金可能不足以為集團運營提供資金。

覆巢之下無完卵。在時尚服裝行業的一片哀鴻下,品牌老化的Esprit的翻盤並非沒有可能,只是其蝶變重生之路,將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成王敗寇。在疫情導火索下,眼下堪稱瘋狂的清倉甩賣背後,是Esprit按下了關閉國內全部門店以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倒計時。

昔日的“成衣王國”、“港股時尚王”Esprit,那個曾經龐大到近乎不可能倒下的服裝帝國,經歷營收逾十連跌之後,今年3月股價尚存1.33港元/股,而今卻僅剩0.78港元/股左右,市值也僅剩13.79億元,足足縮水1400多億元。都怪無比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市場競爭的殘酷,還有無比複雜的中國市場?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那麼,既不夠快,已不再時尚,怎能續航下一個快時尚服裝市場?

Esprit的起落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訴說著中國時尚服裝行業發展的產業更迭。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隨著港資服裝品牌的節節敗退,高光時刻一去不復返,有些品牌,其實最後也就折騰得僅剩品牌了。在這其中,Esprit曾經是一代人的潮牌記憶,更是港資服裝品牌的佼佼者。如今揮淚清倉甩賣,拋下了昔日一切品牌自信與傲嬌,也扯下了已委身他人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如今,還有多少人會想起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那段屬於Esprit品牌橫跨50多年的創業史?

1964年,21歲運動員道格拉斯·湯普金斯(Douglas Tompkins)與26歲的蘇西·羅素(Susie Russell)邂逅,1968年,兩人在舊金山共同創立了Esprit品牌。20世紀60年代末,道格拉斯夫婦開著一輛旅行車銷售女裝、創建了PlainJane品牌,還開了一家戶外旅行用品店。PlainJane女裝後來發展成為了Esprit品牌,而戶外旅行用品店則孵化出了享譽全球的運動品牌“北面(The North Face)”。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然而,Esprit與The North Face這朵雙生花,就這樣走向了兩個相對面,一個生機勃勃,一個卻邁向了沉落的另一端成“時尚棄子”。

不過,世事如棋,世事難料,僅此而已。畢竟,站在今天,誰都無法預料明天,正如回到上個世紀的中國,商人邢李㷧也不確定Esprit會一炮而紅,誰也不知道下個世紀會流行些什麼。

時尚可以是一種經典,有時候,時尚也可以是一陣風。

那麼,歲月凋零,青春已老,還憶否“那時花開”?

很多時候,不是你跟不上時代,而是時代拋棄了你。

更可怕的是,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潮牌不潮Esprit不香:入華28年市值跌逾9成,內地關店甩賣疑清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