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和PAN:藍天下的“雙子殺手”

臭氧和PAN:藍天下的“雙子殺手”

  進入4月以來,隨著氣溫不斷上升,各地的晴好天氣越來越多。藍天白雲總會給人“空氣很清新”的感覺,殊不知,在風和日麗時,有兩種汙染會悄悄擴散並且很難被人察覺,這就是臭氧和過氧乙酰硝酸酯(PAN)汙染。

  二者都是光化學煙霧汙染

  “臭氧和PAN都屬於光化學煙霧汙染,即由光化學反應引起的煙霧狀汙染,但兩者在來源、表徵、危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異。”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臭氧是一種淡藍色、有類似魚腥草味道的氣體,打雷閃電、火山爆發時,空氣中烯烴、芳香烴等揮發性有機物(VOCs)會自然生成臭氧。此外,汽車尾氣、加油站、石油化工生產過程中會排放氮氧化物、VOCs等,在太陽紫外線照射下會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臭氧;辦公室裡的激光打印機、複印機在工作時,也會由於高壓放電生成臭氧。

  而PAN主要來自人為汙染源,其最主要的轉化來源是乙醛,它們可能來自香菸、電子煙,或者汽車尾氣、傢俱製造等,並且其生成過程與臭氧相似,都是由氮氧化物與VOCs在光照作用下生成。“因此,PAN汙染主要出現在城市及周邊。”彭應登說。

  一定濃度下對人和植物都有害

  臭氧在平流層中能阻擋高能量的紫外輻射到達地球,是非常重要的“保護傘”,但到了近地面,就會變成“健康殺手”。“臭氧會刺激和傷害眼睛和呼吸系統,進入血液會損害免疫系統,還會損傷皮膚,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白血病、皮膚癌等。”彭應登說。

  臭氧和PAN達到一定濃度後,不僅會損害人體健康,還會影響植物生長,降低植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據瞭解,1943年美國洛杉磯曾出現過一次嚴重的光化學煙霧毒害事件,導致當地大片樹林枯死,葡萄減產60%以上。

  彭應登說,在光化學煙霧汙染中,臭氧所佔比重較大,成為了光化學煙霧汙染中的代表性物質。不過,在近地面大氣中,臭氧壽命較短,幾小時就會發生衰變,還原成氧原子。相比之下,PAN在大氣中存在時間較長,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危害比臭氧大。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PAN的大氣壽命會隨溫度變化而變化,在溫度接近25℃時,PAN的壽命約為30分鐘,0℃情況下壽命約為8小時。對流層上部溫度很低,PAN在這一位置相當穩定,壽命可達幾個月,並且會隨著氣流運動被傳輸到範圍更遠的地方,進而影響擴散地區的大氣光化學反應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臭氧、PAN和PM2.5汙染疊加,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損害作用也會放大、加劇。”彭應登提醒說。

  戴口罩無法對其進行預防

  光化學煙霧汙染生成的一個條件是“經紫外線照射”,彭應登說,每年5—10月,每天10—16點是生成光化學煙霧汙染的高發時段。“口罩可以阻隔PM2.5,但基本無法阻隔臭氧和PAN汙染,活性炭口罩也是如此。因此,在汙染高發時段,市民應儘量呆在室內,鍛鍊身體的時間可安排在10點之前,或16點之後。沒有陽光的陰天或雨天,臭氧和PAN汙染較低,戶外活動就無需在時間、空間上做調整。”

  彭應登說,PM2.5汙染的排放源和高值區域是重疊的,但PAN汙染不同,高值區域會隨著風向發生變化,“比如北京上午多是北轉南風,PAN汙染高值區往往出現在東南部的亦莊地區,下午多南轉北風,高值區就轉移到了西北部的昌平地區。因此,對居住在城郊的居民來說,周邊沒有光化學煙霧汙染排放源,並不意味著所在地的空氣環境就是安全的,同樣要提高警惕”。

  “目前,從全世界來看,PAN都不是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要求進行常規監測的考核指標,但考慮到它的危害,應在有條件的重點城市納入城市空氣質量監測體系,在政府實驗室、科研機構中開展更多觀測和健康研究,探討建立重汙染天PAN與臭氧汙染間的相關性模型等,更好地為公眾健康服務。”彭應登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