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清楊:假設郭襄和滅絕師太是同一個人(原創)

我想,很多金庸迷們在閱讀《倚天屠龍記》時,心裡一定裝著一個或大或小的問號:《神鵰俠侶》中那個聰慧伶俐、冰清玉潔、柔情萬丈的“小東邪”郭襄的傳人滅絕師太怎麼會是一個鐵石心腸、陰沉古板、殺人如麻的老太婆呢?郭襄是那麼可愛,而滅絕師太是那麼讓人討厭,二者之間的形象反差也實在是太大了啊?

其實,金庸塑造滅絕師太這個人物時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旨在想展示這樣一個主題:一個好人是如何變壞的?或者說,一個美女是如何變成醜女的?

金庸是十分博學的,對佛家道家儒家學說均有深刻的研究。另,金庸還有另一個顯赫的身份:三大時評家之一(另外兩個是喬冠華、陳布雷)。金庸的時評文章和他的武俠小說一樣,都是膾炙人口的,都擁有龐大的粉絲。

故而,金庸作品的思想性是十分深刻的。如同魯迅一樣,他不是為故事而故事,而是通過細緻的觀察和深刻的思考,發現了社會和民族的“劣根性”,其後精心構思出一個文學人物形象,並圍繞這個人物形象而編造出曲折的故事,然後讓讀者通過個這個栩栩如生的文學人物形象從而品味出社會和民族的“劣根性”。

因之,金庸筆下的很多文學形象是十分耐人品味的,像“冰山的一角”一樣,愈品讀愈覺得下面還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冰山。

也許,在一般讀者的心目中,郭襄就是郭襄,滅絕師太就是滅絕師太,二人風牛馬不相及,扯不到一起的。

然而,筆者通過了“峨眉派”這三個字發現了兩人之間的必然聯繫。郭襄作為開宗立派的一代宗師,她不僅創造出了一套獨一無二的武功,肯定還為峨眉派制定出了完整、森嚴的門規。當然,對於這些門規我們外人是無法得知的,金庸先生也並沒有做太多的交待。但,我們可以通過峨眉派的第四代掌門滅絕師來分析:滅絕師太之所以能夠在眾多的峨眉派弟子中脫穎而出,一定是因為她嚴格地遵守峨眉派門規,並勤學苦練峨眉派武功,從而得到峨眉派第三代掌門人的青睞,才將掌門之位傳於她的。

我們也可以由此得出結論:老年的郭襄和老年的滅絕師的人生價值觀是高度吻合的。

因此,請允許我這樣假設:郭襄和滅絕師太其實是一個人。

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女孩是如何變成了醜陋、狠毒的老太婆的?

如同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變成了老年閏土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的無奈、沉痛一樣,美女郭襄變成了醜女滅絕師太也同樣讓我們感受到傷痛不已。

其實,關於美女變成醜女這樣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曾看過這樣一篇新聞報道:“某天,一個昔日的環球小姐在洗澡時,竟然暈倒在了洗澡間。被救醒後,她說,她在洗澡間照鏡子時,看到自己曾經驚豔全球的美貌和身材竟然變得如此醜陋不堪時,心中的悲痛如同潮水般湧了上來,就嚎啕大哭起來,並哭暈了……”

我們有必要思考:“為什麼每一個小女孩生下來時都是那麼機靈可愛?為什麼每一個大姑娘都是那麼嬌豔動人?然而,為什麼很多女性到了老年時卻變得醜陋不堪……”

按照《易經》的解釋:“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大吉大利之卦,也就是說,每一個人的生辰八字都是吉祥美好的。”

然而,生活中有很多人就像打牌一樣,明明揭了一手很好的牌,但卻將這幅好牌打得糟糕透頂、一敗塗地……

以美女郭襄變成了醜女滅絕師太來分析吧:郭襄出身於一個顯赫的武林世家,父親郭靖是一代大俠,母親黃蓉是智慧女神,外公黃藥師是一代武術宗師,她的大哥哥楊過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新生代大俠……

她屬於那種一出生就彷彿含著通靈寶玉的寶貝,千人寵,萬人愛,集榮華富貴於一身。

可以肯定地說:童年、少年的郭襄是不缺愛的。沉浸在愛河中的郭襄自然每天都在吸收正能量,因此,她不僅擁有一幅人見人愛的花容月貌,並且擁有一顆讓人欣賞不已的心靈:聰慧、活潑、溫柔、嫵媚、善良、熱情……

然而,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漸漸地由少年步入了青年,她開始不滿足生活中僅僅只有親情了,她那顆少女之心也開始萌芽了,她喜歡上了她的大哥哥楊過。然而,她卻是剃頭擔子一頭熱,楊過愛的人是小龍女,楊過對她的愛也只是兄妹之情……

她也因之由一個不缺愛的人,變成了一個缺愛的人。她孤身一人騎著毛驢滿世界地轉,就是想尋找一份真愛……

在這樣一種十分迷茫、危險的情緒下,她遇到了兩個人:覺遠大師和張君寶。覺遠大師雖然是一代武學宗師,但他卻不是一代哲人,不能用智慧的語言撥清郭襄人生的迷霧;張君寶是一個武術奇才,然而,卻是一個不懂男女之情的木頭,面對郭襄這樣如花似玉的美女,竟然沒有產生愛情之火……

於是,她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歲月,也就是在二十歲和四十歲這個年齡段,是在無邊無際的孤獨和寂莫中渡過的……

終於,當她四十歲年後,開始失望了,不再對愛情充滿憧憬了……

此時,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寫道:她終於大徹大悟,隱居峨眉山,並開創了名震天下的“峨眉派”。

真的是大徹大悟嗎?我看未必,她其實是對楊過、張君寶的愛情心灰意冷了。

可以說,中年的郭襄儘管內心中存在無盡的的失落,但依然沒有步入絕望的深淵……她的內心深處依然存在著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的一縷情絲——對楊過、張君寶的愛情!

終於,她步入了老年,她對楊過、張君寶的愛情也徹底地變成了心如死灰!她的內心也因之像一件容器一樣,先前滿滿的愛已經被時光蒸發完了,取而代之的是,裝滿了怨恨的液體……

缺愛的後果是十分可怕的,可以肯定地說,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失足人員,其實都是缺愛的人。

從古至今,為什麼愛情歌曲流傳的十分廣泛?可以說,第一,這些歌星是缺愛的人;因為缺愛,所以才聲嘶力竭地呼籲愛、乞求愛!第二,這些歌迷也都是缺愛的人,因為缺愛,所以才沉浸在愛情歌曲中不能自撥。

為什麼缺愛?是因為社會的人大多不懂愛!不懂愛就得不到愛,無法擁有愛。不懂愛的後果就是,內心充滿了恨。

於是,郭襄也因此變成了那個冷漠無情、鐵石心腸、人見人厭的滅絕師太了……

可以說,她悲劇的一生,就是從一個不缺愛的人,變成了一個缺愛的人;然後又從一個缺愛的人,變成了一個充滿仇恨的人……

一位國學大師如此說:“任何歷史其實都是當代史!”金庸的本意也就是,通過虛構的武俠故事來揭示現實社會的醜陋。通過美女郭襄變成醜女滅絕師太這樣的假設,我們可以聯想到: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如花似玉的少女變成醜陋不堪的老婦啊!有多少風度翩翩的少男變成了醜陋不堪的老男人啊!

在當今社會,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都出現了嚴重的錯誤和偏差。一些有良知作家和記者如此說:“今天的社會教育太危險了,一個聽話、懂事、上進的乖孩子,一旦和社會上的人混在一起後,沒兩年時間,就變得面目皆非了:打架、泡妞、抽菸、酗酒、飈車、玩網絡遊戲……”

可以肯定地說:“我們這個社會病了,病的很重。”

良醫治病必先找到病根,當今時代的病根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斷層!

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遭遇了三次較大的文化斷層:第一次是“五四運動”;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第三次是改革開放後西方思潮在神州大地上洶湧澎湃。

這三次較大的文化斷層,使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影響日漸式微。形象點說:“現代人吃的是中國飯,喝的是中國水,寫的是中國字,說的是中國話,然而,內心中百分之九十的卻是西方的思想。”

西方思想的核心是:自私自利!

西方思想中的三大癌細胞是:成功學、性開放、高消費。

值得慶幸的是,當今,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正在大張旗鼓地宏揚中國傳統文化,重新樹立民族自信心!

中國傳統文化最頂端的智慧是《易經》。儒家認為:《易經》是群經之首。

《易經》最核心的內容是:陰陽五行。

關於陰陽,比較好理解,如陽代表太陽、陰代表月亮;陽代表正能量、陰代表負能量;陽代表愛,陰代表恨……

關於五行,對於現代人而言相對陌生些,但五行絕對是《易經》中最核心的內容。《易經》認為,天下萬物都是由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構成的。

金火水木土,對應到一個人的內臟,是肺心腎肝脾;

對應到一個人的五官:是鼻子、舌頭、耳朵、眼睛和嘴巴;

對應到倫理道德是:義禮智仁信。即金,對應義;火,對應禮;水,對應智;木,對應仁;土,對應信。

仁義禮智信,是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神奇的密碼——

儒家認為:一個人做到了仁義禮智信,就是一個君子(或淑女);

道家認為:一個人做到了仁義禮智信,就是得道高人,謂之為仙人;

佛家認為:一個人做到了仁義禮智信,就是“五行圓滿”,就是佛!

佛家認為:“本自俱足”,即,每個人生下來,心靈、五臟、五官都具備“仁義禮智信”的基因。

按照佛家的解釋:“每一個小女孩生下來,都有菩薩相;每一個小男孩生下來,都有佛相。”

那麼,為什麼“本自俱足”的兒童,到了老年時卻變得醜陋不堪呢?

著名作家郭文斌如此說:“人生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受汙染的過程。”

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說:“人生成長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吸毒的過程。當然,如果‘開智慧’的話,也可以成為一個戒毒的過程、提升能量的過程。”

古人說:三天不讀聖賢書 ,即面目可憎。

可以肯定地說:過去的經歷都是有痕跡的。這些痕跡,對一個一棵樹而言叫年輪。對於一個人而言,如果過去的行為大多是善行的話,也就是符合“仁義禮智信”的要求的話,那麼,他(她)的相貌和氣質會顯得:儒雅、俊朗、祥和、端莊、美麗……

如果過去的經歷大多是惡行的話,也就是說他(她)的行為大多是“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之舉的話,那麼,他(她)的相貌和氣質會顯得:陰沉、狡詐、狠毒、尖刻、醜陋……

因之,關於美女郭襄變成了醜婦滅絕師的悲劇故事,其實是跟我們每一個人都相關的——這因為,熱愛美是人類永恆的話題!

如果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病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斷層的話,那麼,藥方就是:多讀聖賢書(比如《易經》、《道德經》《金剛經》《論語》《了凡四訓》、《弟子規》等,讓自己的內心充滿愛!讓自己的起心動念、行為舉止都符合“仁義禮智信”的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