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掌控》,才知道原來我不會跑步

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久坐之餘,最好的運動是什麼呢?

當然是跑步。

寫作者和跑步的關係,村上春樹說得最到位,做得最透徹。他寫過一本書《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什麼》,光聽聽這本書的名字,就很高冷吧?

他跑的成績也是很牛的,是跑馬拉松的選手。

看完《掌控》,才知道原來我不會跑步

對我來說,跑步不僅是最簡單便捷的運動手段,而且是最省心的運動方式:不用找搭檔,不用選場地,不用挑時間,在跑步的時候,還可以思考……

但最近以來,我發現不能跑了,因為膝蓋疼,一開始是左膝蓋疼,後來是右膝蓋也疼,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才相信,原來跑步真的是個學問,需要專業人士指導的。特別是就我未來的跑步目標而言——跑馬拉松——必須有個教練指導才行。

在社群裡跟朋友說了我的麻煩之後,一位小夥伴立即送給我一本書,《掌控》,說這本書是專門指導跑步的。

看完《掌控》,才知道原來我不會跑步

拿到這本書之後,立即被吸引:這本書不只是談跑步,而是把跑步作為精力管理的一部分來談的,因此,跑步只是《掌控》裡面的一部分。

不過,因為我主要是為了解決跑步的問題而讀書的,相信也有很多朋友存在跑步的問題,本文就先談談跑步的一些原則。

本文只能以讀書筆記的方式來寫,因為對於這樣專業的內容,我也無法增加什麼、發揮什麼。

1、關於運動的目的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運動健身的目的是增強“健康體適能”,即“一個人每天有足夠的精力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而不疲勞,並有餘力享受休閒活動,還能應付突發狀況的身體能力”。

通過運動,我們可以在高強度的工作中游刃有餘,在工作之外還有精力去享受生活,這是運動健身的本質訴求。

2、心肺功能訓練

心肺功能決定一切,所以肌肉力量訓練不應該被列為運動健身的首要事項,

心肺功能訓練才是。

心肺功能的訓練,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

先天心肺功能比較弱的人,通過鍛鍊,心肺功能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鍛鍊的方案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心肺功能的改善程度。

3、怎樣判斷勞累?

一個簡單的方法,知道自己的靜態心率後,每天早上起床時看一下心率。

如果比正常狀態下高5~10下,說明前一天的運動量過大,體力尚未完全恢復;或者是昨晚沒有睡好,身體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

這時就要適當地調整運動量,或增加休息時間。

看完《掌控》,才知道原來我不會跑步

馬拉松的起源:希波戰爭

4、心率的指示功能

運動過度會導致非常勞累,起不到效果。如何把握尺寸?可以參考心率。

跑步時讓心率保持在合適的區間,再加上以時間或距離為基準的運動計劃,就能保證合理的運動強度和良好的運動效果。

兩個數值計算運動區間:

第一個數值是最大心率。網上最常見的計算公式是【(220—年齡)次/分】,用這種方法計算得出的是平均值,忽略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所以也可自己測試最大值。

第二個數值是靜態心率,這也是個關鍵的指標。選一個睡眠充足的早晨,起床後站起來靜止 1分鐘,這1分鐘內的心跳就是你跑步時的靜態心率。

參照心率水平來控制運動強度,可以用卡氏公式

【(220—年齡一晨脈)X(35%~ 55%)十 晨脈】計算出運動心率區間,也就是運動時應該保持的心率水平。

比方說,你今年 35歲,身體狀況一般,早上醒來時的心率是75,按照卡氏公式計算出你的運動心率區間是135~146。由此可以看出,運動心率主要和年齡、早晨醒來時的心率有關。

看完《掌控》,才知道原來我不會跑步

Phidippides,菲迪皮茨,雅典長跑能手

5、跑前熱身和跑後放松

(1)用泡沫軸放鬆肌肉,可以預防抽筋。

(2)動態伸展是最好的熱身方式。

它有助於活動到身體的每一處關節、肌肉、韌帶。以前的動態伸展通常採用慢跑的方法,可能跑完一圈後心率才達到 90次/分鐘左右,並沒有讓全身的關節充分地活動開。

那怎樣做才正確呢?走路或跑步前的動態伸展需要從腳踝開始,一直活動到手指、肩膀,整個過程大概需要10分鐘。動態伸展完成後,心率達到110次/分鐘,就可以結束熱身,開始跑步。

(3)運動後進行靜態伸展

靜態伸展可以進一步拉伸關節、肌肉、韌帶,提高身體整體的柔韌性。為什麼需要大量的靜態伸展動作把全身的肌肉、關節拉伸開呢?

靜態伸展是一整套的伸展動作,做靜態伸展時要在每個姿勢上停留 90秒,每次呼氣時慢慢地將身體向遠處盡力拉伸,這樣才能保證效果的最大化,讓肌肉、韌帶、關節得到徹底的放鬆。靜態拉伸是能否長久跑下去的非常關鍵的一環。

這一部分內容,最好是參考作者的視頻。

6、正確規劃,輕鬆跑步

(1)第1步,瞭解4個指標

體脂率(跑步訓練的啟動指標)

當男生的體脂率低於26%、女生的低於32%的時候,也就是體脂秤顯示體脂率不在肥胖區間的時候,可以考慮慢跑的運動方式。

最大攝氧量(確定跑步舒適區間的指標)

最大攝氧量就是你在運動中獲取氧氣的最大能力,這個指標越高,代表你的心肺功能和肌肉線粒體的功能越好。

對於一個正常成年人來說,男性達到40ml/kg·min,女性達到 36ml/kg·min,才算是及格,及格線以下都是比較危險的。

心率(制定跑步強度的指標)

測量所需的第一個數值是最大心率,網上最常見的公式是(220—年齡)次/分,也可以自己用心率手錶實際測試。

需要的第二個數值是靜態心率,測量方法是起床後站起來靜止1分鐘,這1分鐘內的心跳就是你跑步時的靜態心率。

疲勞指數(調整跑步強度的指標)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知道自己的靜態心率後,每天早上起床時看一下心率,如果比正常狀態下高5 - 10下,說明前一天運動量過大,體力尚未完全恢復或者沒有休息好,要適當地調整運動量或增加休息時間。

(2)輕鬆跑步第2步:把目標改成提高最大攝氧量

如果是為了改善健康狀態、保持精力充沛,我們可以把目標設定為提高最大攝氧量。

(3)輕鬆跑步第3步:在6個強度分區間循序漸進

《丹尼爾斯經典跑步訓練法》(0‘的作者是傑克。丹尼爾斯( Jack;),曾被全球權威跑步雜誌《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跑步教練。他在著作中把心率強度分為

E,M,T,A,I,R 六個強度等級。

強度1區:輕鬆跑,計算公式是【(最大心率—靜態心率)X(59%一74%)+靜息心率】。初跑者應從E強度等級開始跑步,可以避免因長期缺乏運動而受傷。

(4)輕鬆跑步第4步:定好週期,4個月後就能跑半馬

運動科學家發現:人體在同一個運動強度的適應期是四到六週;之後需調整運動強度,提供新的刺激,運動能力才會不斷進步。

看完《掌控》,才知道原來我不會跑步

7、跑步姿勢對了,效能翻倍

(1)跑步姿勢的兩個誤區

一是過度跨步。

過度跨步是在跑步時最容易出現的錯誤姿勢。所謂過度跨步就是在跑步的時候,腳部落地的位置位於膝蓋的前方而不是臀部的下方。過度跨步時,受傷的位置一般都發生在膝蓋,因為膝蓋是大腿和小腿的接合處。過度跨步會形成剪應力,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膝蓋受傷。

什麼是剪應力?打個比方,我們用錘子砸釘子的時候,如果釘子始終是垂直的,就不會產生剪應力。如果釘子是傾斜的,通常錘子一砸下去,釘子就被砸彎了。

跑步時腳部的落地點在臀部的下方,就像垂直砸釘子的情形,不會產生剪應力。

跑步時過度跨步,腳部的落地點在臀部的前方甚至在膝蓋的前方,彎曲的腿部就像傾斜的釘子,這個角度就導致了剪應力的產生。向前跨得越遠,產生的剪應力越大。剪應力會造成膝蓋的不當滑動,時間長了可能會引起膝蓋疼痛,最終導致膝蓋受傷。

二是後腳跟先落地。

跑步時腳後跟落地比較省力,但問題是,我們的肌肉可以通過不斷地訓練變得強壯,可以提供越來越多的力量支持;骨骼和關節卻不能越練越壯,它們只會在長年累月的使用中磨損、消耗。

(2)所以,跑步時的正確姿勢是:

首先,跑步時的落地方式,最好是前腳掌落地,腳跟腱和小腿肌肉可以協助減緩落地之後的衝擊力。

其次,跑步時膝蓋要保持一定的彎曲度,在腳部落地的時候利用肌肉來緩解衝擊力。如果膝蓋是直的,那腳部落地時的衝擊力又落到了骨骼和關節上。

最後,提高步頻的速度。步頻,就是兩腳落地交替的速度。雙腳離地的時間越長,落地時造成的衝擊力越大,所以步頻越快,落地時造成的衝擊力也就越小。跑步時,步頻維持在180次/分鐘左右即可。

跑步的力量訓練的目的是讓肌肉更有彈性和柔韌性,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訓練方式中必須包括彈跳訓練。

看完《掌控》,才知道原來我不會跑步

8、耐力提升訣竅:從燃糖模式切換到燃脂模式

能更多地利用脂肪來提供能量,不僅可以提升運動耐力,還是保持好身材的關鍵。這個能力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怎麼訓練呢?就是要經常慢速跑,即前文提到過的E強度運動和M強度運動,才會達到這樣的效果。

只有進行低強度的運動時,人體以脂肪消耗為主,更多的低強度有氧運動會增加肌肉中的脂肪分解酶。

在進行高強度運動時,人體消耗的是身體裡的糖分,同時也會增加肌肉中的糖分分解酶。所以高強度的運動會消耗更多的卡路里,但是燃脂率並不高。肌肉通過長時間低強度的有氧訓練,也會產生更多的用作脂肪燃燒的耐力型肌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