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女性觀

(一)沿承道教的女性觀

道教是中國自創的宗教信仰,魯迅曾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魯迅之言將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和價值,給予極高的評價。

道教雖然是兩漢時期形成的宗教,它的思想根源來自吸收了古代中國從老子、莊子、鄒衍等道家的思維成果,構建了一個龐大而整飭的自然、社會、人類三合一的起源與結構理論。

張魯被視為道教的創始人,在《三國志》〈魏書·張魯傳〉中,裴松之引用魚豢《典略》說:"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可見老子學說對道教的重要。探究老子的女性觀,作為道教的女性觀的思想根源。

(二)《道德經》呈現的女性觀

《呂氏春秋》〈不二〉篇文中對先秦諸子的思想做出評論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還有牟鍾鑑在〈老子的學說〉一文中認為:"老子哲學為女性化的生命哲學"所以說老子的思想是貴柔重陰的哲學。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的化生過程是根源於"道",把"道"視為母性的角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意思是"道"產生在天地之前,它是獨一無二,永恆存在的,是週而復始,不斷運行的,"道"是天下萬物之母。"玄牝"是指女性的生殖器官,"穀神"是指女性生殖之神。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的生成,類似人由母親生出一樣的從玄牝之門生出的,所以玄牝之門是天地的根源。"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也可以說是宇宙的玄牝之門孕育萬物,生生不息。

"道"是天下萬物之母,"道"與萬物的關係就像母子關係,老子的宇宙觀從被視為母親的"道"創生萬物的論述。《道德經》"是真正的女性哲學,它推崇的是陰柔之性。"


柔弱與剛強是相對的概念,在老子思想中是"柔弱勝剛強",因為《道德經》說"守柔曰強",老子舉出水的作用為例來說明,水是與火相對的作用,水柔屬陰,火剛屬陽,火陽水陰,天下萬物中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所有剛強者卻無法勝過水。傳統上認為女性為陰、為雌、為柔,男性為陽、為雄、為剛。

女性似水般柔弱的特質,成為象徵"玄牝之門"的"道",代表生殖萬物力量的"陰"。因此,《道德經》中常見"萬物負陰而抱陽"、"牝常以靜勝牡"、"知其雄,守其雌"等貴柔重陰的話語。老子以崇水之說,主張以柔克剛,即是表現貴柔重陰的觀念。

吳寧在〈試談道教的女性觀〉文中說:道教特別反對殘害婦女。女性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從《道德經》延續到《太平經》皆被認為是大地之母。可見道教對女性的重視。

(三)道教中的女性地位

在古代祭神活動中,作為傳達神的意念的女性叫巫,男性便是覡,早在周代時期便有女巫的存在。女巫在原始社會是天神的化身,女巫在原始社會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道教承繼中國古代原始文化中,男女皆可主持宗教儀式的傳統。


道教中的女性觀

《後漢書·王符傳》說:"婦人不修中饋,修其蠶織,而起學巫祝,鼓舞事神。"可見到漢代時,女巫主持祭祀活動應是相當常見。

道教的宗教理想是修道成仙,長生不死,"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道教徒以長生不老、飛天成仙作為個人修行的目標。道教認為不論男女或社會階層都可以修行道術,所以說女人與男人一樣都可以修道成仙。

女性在道教中的地位不輸給男性,例如張魯的母親對五斗米道的貢獻。她善於與劉焉交往,活躍於宗教和社會活動的作用,使得張魯深受劉焉的器重,擔任督義司馬之職,駐紮漢中。張魯在漢中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擴充勢力,因此張魯得以佔據漢中,與曹操抗衡。張魯雖然後來歸順曹操,可是他的母親卻進入了神仙行列。


道教中的女性觀

可見道教認為個人作為與修行比性別重要。道教還從"陰陽平衡"的觀點,認為男人和女人都是平等的,《太平經》中說:

"男女者,陰陽之本也"、"氣者,乃言天氣悅喜下生, 地氣順喜上養。氣之法行於天上地下,陰陽交得,交而為和,與中和氣三合,共養凡物。"


道教中的女性觀

由此可見道教男女之間是平等、尊重、和睦相處的關係。以"崇殷"及陰陽相合為基本教義的道教,對神的信仰並無性別差異。道教修道成仙的精神是超越天命的限制,也是超越男女性別的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