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生活,我們被“比較”偷走的幸福感

人生苦短,歲月不長,遠離煩惱,勿愛比較。

我們總是愛比較,可是你忘了嗎,生活最平淡的樣子,不過是吃過很多飯,走過很多路,讀過很多書;生活最接近完美的樣子,也不過是吃過很多飯,走過很多路,讀過很多書。

那些年的生活,我們被“比較”偷走的幸福感

你還忘記了,每個人,都像太陽,獨一無二,努力發著光。

在這個優劣、好壞並存的世界裡,比較成為了必然的存在。

有人說比較是小偷,偷走了幸福感,讓人們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也有人說比較競爭才是王道,人們只有通過比較競爭才會有所進步。

天性使然,比較沒有對錯,存於生活各處,存於萬物之間,成績,工作,婚姻等等都可以拿出來比較。但這不是生活,林清玄曾說過,生活品質不是從與別人比較中來的。

通常,每個人都會作為被比較的對象,可能是別比較,也可能是主動比較。人類天生喜歡比較,我們真的很難去跳出這個圈子。

那些年的生活,我們被“比較”偷走的幸福感

幼兒園,比玩具;上小學後,比成績;

一句“別人家的孩子”成了多少孩子的童年陰影

畢業了,比工作;找對象了,比條件;

太多種類的感情都是經不起反覆的折騰與比較的

成家了,比幸福;有了孩子,比孩子;

一輪又一輪的比較在時間流逝中永無止境的繼續

那些年的生活,我們被“比較”偷走的幸福感

比較在我們眼裡,都是件常事,人們就是有這樣的天性,想要通過比較來衡量各種事情,這就很好解釋了為什麼你的女朋友總是要和你的前女友作比較。

雖生活不是用來比較的,但是人們會在比較中前行。

適度地與更優秀的人作比較是合理的,“向上比較”的確能夠激發動力,讓人更願意付出努力精進自己。這在中國學校中是非常普遍的教育模式,分班級,排名次,我們總是成為老師帶過的最差的一屆。

看過一篇文章,德國人為什麼幸福感高,在德國,幼兒園和學校是故意弱化競爭比較的,過度競爭與比較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所以幼兒園和學校都會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幫助孩子克服掉“愛比較”的弱點。比如幼兒園和小學的教室門上貼著海報,大大的寫著“不是最快的就是勝利或者最好的。贏家是將自己做到最好的人”。

那些年的生活,我們被“比較”偷走的幸福感

弱化競爭與比較,人們可以更專注在自己身上,也會提升幸福感。

我所在的北方,多有些封閉式管理的高中,有些常會每週一次大考來排名比較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據此調一次座位,出發點是好的,為了提升學生的成績,但結果必定是有人歡喜有人憂,心裡承受能力強的學生是激勵,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學生是打壓。有人在比較中兢兢業業,有人在比較中活的輕鬆自在。

這樣會失去幸福感嗎,午飯時間的電話亭,我見過給家長報喜一兩分鐘再去吃飯的同學,也見過一整個午飯時間不去吃飯向家長哭訴他們的壓力與崩潰。上千人的學校也難免會出現抑鬱的孩子,何必為了學習上的比較去毀了孩子。

這些在同類學校中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我們已經很難去評判是否是適度的。

有人說不再懼怕比較,才算真正的成長。我們其實可以很努力的離比較遠一點。

盲目的比較是錯誤的開始。父母愛比較孩子,所以極其重視孩子的學習教育,興趣特長。有些家長比較別人家的孩子,給自家孩子帶來了語言上的傷害及心理上的壓力;有些家長過度的增加孩子學習時間,卻早早地超出了孩子身體可以承受的負荷。被比較的孩子的潛力很難發揮出來。

曾有部熱播韓劇《天空之城》,講述了一群上流人士居住在天空之城,他們已經很成功了,所以孩子成為了他們比較的重中之重。女主是一個家庭裡的媽媽,如願以償為大女兒爭取到了只收一位學生保證考上最好學校的家教,雖然慢慢發現這個家教只教書不育人而且是個殺人犯,但為了讓女兒考試最好的學校,在動搖的一段時間內竟還是選擇了繼續留任家教。

另一個家庭的爸爸也讓我印象深刻,在結局前夕,年級前幾並處於三角戀的主角孩子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在正常學習,這位爸爸不顧他的兩個兒子為朋友傷心的狀態,對他的孩子說,他們不學了機會是你們的了,這種無語,註定了他會成為西伯利亞平原上一顆孤零零的白樺樹。這兩位是多麼可怕的家長,長時間的比較扭曲了他們的觀念。劇中已經造成了無法挽回的事實,好在都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別讓比較成為了噩夢。

那些年的生活,我們被“比較”偷走的幸福感

成年人的比較可能是漫不經心的,也可能是會帶來壓力與崩潰的,

成年人從小被比較,長大後又重蹈覆轍,沒有多少人真的喜歡比較或者被比較

你的身邊可能就有這樣的例子:

已經過了三十歲還未結婚的姐姐總被拿去作比較,

談個對象,對方的家庭條件總是被父母拿去比較,

同學聚會上,當年最受人追捧的女孩子成為了最不起眼的家庭婦女,開始在人們比較的眼光中躲閃,

朋友又為剛上幼兒園的孩子買了學區房,你卻一家老小擠在一個屋簷下,

各方面不如你的朋友找到了非常優秀的女朋友,引發的多是不甘心。

那些年的生活,我們被“比較”偷走的幸福感

成年人的比較可真是方方面面有些人喜歡拿自己與別人比較,有些人不喜歡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但卻喜歡比較別人與別人。可這都是別人的生活,我們不應該在和別人的比較中尋找自己的優越感和挫敗感。

在這個社交媒體極度發達的時代,我們常會在空間,朋友圈及微博等經意或不經意的瞭解到別人的生活,我們可以去適度的去了解借鑑,尋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我們不能活在別人的生活。

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人和人之間是不需要被比較的,生活也是如此。

不要完美化他人,你所看見的只是表象,別人是付出了努力的。拿自己的弱勢和別人的優勢去比較,會失去生活的幸福感。但也不能滿足於現狀,生活總是要持續向前的。

那些年的生活,我們被“比較”偷走的幸福感

比較可能是有些人所期待的,另一些人可能更傾向於理想的不比較。不管我們有沒有比較,都要記住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給別人看的。做好自己就是了,比較是旁人對整體的評價。比較最好的樣子就是把眼光放在自己身上,把現在和過去比較,才能更加去珍惜我們得到的,把現在和將來比較,才能更加奮進去爭取我們想要的。

希望你努力的原因不是為了超越別人,取悅父母,超越了一個別人家的孩子,還會有千千萬萬個別人家的孩子,努力變好是為了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