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新解: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老子新解: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銀河系

在宇宙觀解說時,當時遇到幾個矛盾的地方,一直未能想通,直到該系列接近尾聲,才發現問題。及時改正一下。

當時的主要疑惑有:

  • 為什麼道的定義會有多個。
  • 為什麼老子的宇宙與佛祖的不一致,一個是有始,一個是無始以來。

當初對於“孔德之容”的解讀,我借用了王弼的說法,理解成了管孔的意思,從而將道看作是微觀世界的粒子。然後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中,把“先”理解為了“先是”,從而以為物就是道,混成了天地,認為是天地生成的順序。以至於這兩段的後半節無法解讀,直到整個系列快結束的時候,才明白了“先天地生”的“先”是什麼含義,也因此可以解讀後半段內容。

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qiǎng)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果看作“先於”,那麼可以有以下解讀:有個東西是物混成的,他先於天地前生成,寂兮廖兮,獨立未改變過,周行而不停止,可以為天下之母。我把他稱為道,非要強調一下的話,那就叫大吧。如果結合我們當前的認知,這點要感謝西方科技帶給我們的成果。把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看成是道的話,是不是可以說得通?假如是黑洞的話,咱往下看,就會發現,人遵從地球的規律,地遵從天(是否是太陽和星星等),天遵從黑洞,黑洞遵從他自己(現在有不少人把自然看作一個詞來解讀,這是受到現代語言的影響,與我理解先的含義是一樣的),是不是也貼合了我們當前的認知?在開始解讀時,看到“穀神不死”,我就懷疑是不是與黑洞有關,可惜一時掉進了微觀世界不能自拔。當然也未必一定是黑洞,還可能包括整個銀河系,或者是其他的東西,這大概就需要靜修才能解開了,或者隨著科技的進步有了新發現,隱約感覺老子、佛祖和現代科技一定會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從上面的解讀看,似乎黑洞符合了永動機原理,與佛祖的無始以來也能對應上了。並且會不斷從黑洞中拋射出東西,形成天地,一旦足夠遠,又會把他們拉回去,回爐再造吧,看似好像是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如果是這樣的話,現代科技認為的大爆炸不是錯誤的,就是比老子和佛祖還厲害,知道了黑洞形成之前的狀況。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孔確實可以採用甚大的意思,必須要佩服和尊敬那些古文化研究者們。也就是說黑洞是恍惚之物狀,其中有個精,精中有個信,老子就是通過這個信,像看電影一樣瞭解了萬物的覆命之說。黑洞大概是超級計算機,所以信息都在中央數據庫存儲。這麼看來,道的含義就是一個了,不在是宏觀和微觀都使用,拋出的物質,確實有可能會是基本粒子的組合。

看到這裡,會發現老子竟然在地球上就能進入到黑洞內一探究竟,然後又毫髮無傷的回來,地球距離最近的銀河系中心黑洞有多遠?以光速前進,這輩子都到達不了,更何況還搞個來回,這麼遠的距離,說明老子完全是超光速前進啊,莫非他有個飛船,曲率引擎的。霍金等牛人們還在不斷猜測黑洞中到底長什麼的時候,是否知道中國有個老子早在兩千年前就逛了不知道多少趟了呢?

此刻您是否有抓緊造個飛船的想法,趕快去黑洞瞧一瞧?從描述中看,恐怕進去了以後,您和飛船都得化為烏有了,然後您會再次因為妄作,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老子說是通過“致虛極守靜篤”做到的,難道這種方式可以瞬間轉移?而且至少還能看到各種歷史,那還等什麼,有了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疑點作為素材,豈不是在頭條寫文章再也不用發愁啦。如果能看到未來,看看彩票和股票,那還要什麼工作。如此多的誘惑力,是否心動了?只可惜這麼做恐怕無論如何也到達不了老子的境地,能有如此神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