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明十三陵中,為什麼其中的十二陵沒有碑文?

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有碑文,這塊長陵石碑上面刻著“大明長陵神功神儒碑”字樣,下方還刻有朱棣兒子明仁宗親自撰寫的為其父親歌頌功德的三千餘字碑文。既然十三陵中的第一陵有碑文,為什麼其餘十二陵不刻上碑文呢?

顧炎武所著的《昌平山水記》,文中是這麼記載的:傳說嗣皇帝謁陵時,問隨從大臣:“皇考聖德碑為什麼無字?”大臣回答說:“皇考功高德厚,文字無法形容。”而《帝陵圖說》給出了另外一種解釋,《帝陵圖說》裡記載著明太祖朱元璋曾說:“皇陵碑記,都是大臣們的粉飾之文,不能教育後世子孫。”開國皇帝既然都這麼說了,那翰林院的學士們哪還敢寫皇帝碑文。後來,寫碑文的任務,便落在嗣皇帝的肩上。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成祖朱棣親自撰寫,而長陵(成祖)的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熾撰寫。

但明仁宗以後各碑,為何嗣皇帝不寫了呢?依照這種說法,長、獻、景、裕、茂、泰、康七陵門前,並沒有碑亭和碑。到了嘉靖時才建,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建成,當時禮部尚書嚴嵩曾請世宗撰寫七碑文,可是嘉靖帝迷戀酒色,不問政事,又一心想“成仙”,根本沒心思寫那麼多碑文,所以此事就擱置下來。

世宗之後的各皇帝,看到祖碑上沒有碑文,自己也就不便只為上一代皇帝寫碑文,但如果都寫的話,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因此,一代一代的皇帝傳下來,就出現了這些無字碑。實際上,自明朝中期以後,皇帝的心思都不在政治上,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都沒有政績,如不加以粉飾,那就沒法寫了,因而這些皇帝乾脆不寫了。

還有人認為,這些皇帝的做法是效仿武則天。因為武則天立無字碑的用意是,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明智的辦法。這些皇帝們知道自己有可以肯定地方,但肯定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他們知道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得好與壞都是難事,因此才決定立無字碑,功過是非由後世評說。

不管這些說法怎樣,到現在,這些無字碑還立在十三陵中,它們身後的皇帝功德如何自有世人評說。

北京的明十三陵中,為什麼其中的十二陵沒有碑文?


北京的明十三陵中,為什麼其中的十二陵沒有碑文?


北京的明十三陵中,為什麼其中的十二陵沒有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