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沿海有12種雌雄同體的海魚,性成熟時是雌性,次年再轉成雄性

石斑魚為雌雄同體,具有性轉換特徵。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次年再轉換成雄性,因此,雄性明顯少於雌性。分佈於福建沿海的石斑魚有12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且較為常見的種類有赤點石斑魚、鮭點石斑魚、雲紋石斑魚和網紋石斑魚等。

福建沿海有12種雌雄同體的海魚,性成熟時是雌性,次年再轉成雄性

東星斑(海南常見)

東星斑的色澤有藍色、紅色、褐色及黃色等,體形比一般斑魚瘦長,頭部細小。藍色的眼睛中有烏黑的瞳仁,身上佈滿白色的幼細花點,形似天上的星星,因而稱為“星斑”,至於“東”字,是因為它產自中國東部的.東.沙群島。

福建沿海有12種雌雄同體的海魚,性成熟時是雌性,次年再轉成雄性

青石斑魚

青石斑魚體下部具若干橙紅色斑點,體側具6條深褐色垂直條紋,第3與第4帶間隔最寬;僅尾鰭具斑點。暖水性中、下層魚類。仔稚魚攝食浮游生物,成魚攝食魚、蝦、蟹。雌、雄同體,雌魚先性成熟,體長250~400毫米時性逆轉,雄魚6齡(個別5齡)全部性成熟。絕對生殖力為8萬~25萬粒,產卵期為5月下旬至7月,20℃開始產卵,22~24℃盛期,產浮性卵。水溫22~25℃,需23~30小時孵出仔魚。肉味鮮美,為名貴魚類,活魚大量銷往香港及澳門。為我國及東南亞淺海養殖對象,可以用網箱養殖。分佈於我國臺灣,東海、南海,以及日本。

福建沿海有12種雌雄同體的海魚,性成熟時是雌性,次年再轉成雄性

寶石石斑魚

寶石石斑魚一般體長25~30cm,體表以及除胸鰭外的各鰭上滿布寶石狀斑點。胸鰭上具赤色條斑,尾鰭淺凹形,邊緣呈白色。為暖溫性中下層魚類,多生活在岩礁底質海區,具性轉變,為先雌後雄。生長較為緩慢。石斑魚性兇猛,機警,以肉食為主,喜食魚、蝦、蟹類,不喜結群,飢餓時有自相殘殺現象。寶石石斑魚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我國多個省份有進行人工網箱養殖。

福建沿海有12種雌雄同體的海魚,性成熟時是雌性,次年再轉成雄性

龍躉

學名中巨石斑魚,別名豬羔斑,為暖水性海洋底層魚類,屬鱸形目,石斑魚科,石斑魚亞科,石斑魚屬。它體呈長橢圓形,側扁,口較大,魚頭部、體側及各鰭均散佈著很多青黑色斑點,為大型名貴食用魚類。在天然海域,成魚一般體長60釐米~70釐米,最大體長可達2米,體重一般在30千克~40千克左右,大者可達100千克~160千克以上。據記載,1999年7月,,香,港漁民在東沙群島曾活擒一頭母龍躉,體重180千克,被視為龍躉王。

福建沿海有12種雌雄同體的海魚,性成熟時是雌性,次年再轉成雄性

點帶石斑魚

點帶石斑魚吻短鈍,背鰭8~11根棘,基底無黑斑,體側有5條不明顯橫帶,體側及各鰭上分散著斑點。為熱帶中、下層魚類,喜棲息於岩礁底質海區,為南海名貴魚類。性兇猛,肉食為主,喜食魚、蝦、蟹,飢餓時自相殘殺。可生活在鹽度11~41‰水域,最適水溫22~28℃,18℃以下食慾減退,15℃以下魚體失去平衡。可進行網箱養殖。分佈於我國東海、南海等海域。

福建沿海有12種雌雄同體的海魚,性成熟時是雌性,次年再轉成雄性

赤點石斑魚

赤點石斑魚背鰭基底具一黑斑,體棕褐色,頭、體、奇鰭有許多橙黃色斑(浸製標本變白色)。暖溫性中、下層魚類。成魚攝食魚、蝦、蟹。雌雄同體,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齡性成熟,體長231~295毫米時,從雌性轉變為雄性。大部分6齡魚(個別為5齡魚)體長340~400毫米,絕對生殖力為10萬~25萬粒,產卵期為5~9月,盛期為5~6月。肉鮮美,可供出口,是名貴魚類,現已進行人工繁殖,是網箱及淺海養殖對象。分佈於我國臺灣,東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

福建沿海有12種雌雄同體的海魚,性成熟時是雌性,次年再轉成雄性

斜帶石斑魚

斜帶石斑魚身體延長,在頭和身體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紋呈白色;無數橙褐色或是紅褐色的小點分佈於頭、身體和鰭條的中部;身體上有5大不規則的、間斷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個黑斑在前背鰭棘的下方,最後的黑斑在尾柄上;2個黑斑在中鰓蓋,而另外的1~2個在次鰓蓋和中鰓蓋的邊接處。當暴露於空氣中時橙色的點變為褐色,而在防腐劑中則變得模糊。

斜帶石斑魚常棲息於大陸沿岸和大島嶼,但在河口、離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發現。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魚全長25~30釐米時成熟(2或3年齡魚),而性轉化常發生於55~75釐米體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