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种称谓,现在是一种侮辱,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大家在清宫剧中可以看到,无论多么位高权重的大臣见到皇帝都是自称“奴才”并乐此不疲,而在清朝之前的历朝历代中,一般自称”奴才“的都是太监。据考证,”奴才“一词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有出现了,而且从出现一直到清朝之前,其意义基本没变,

都是表示对下人、家奴的称呼,而且多含有讽刺、看轻的意味

在现在,如果有人用这个词来称呼你,我想大家也会觉得是一种莫大的侮辱。的确,这个词不仅仅是一种低贱的称呼,更是代表了一种“奴性”的侮辱,是对人尊严的一种践踏。

清朝有一种称谓,现在是一种侮辱,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清朝的太监、宫女

但是,在清朝的时候,这个词的含义却和之前不太一样。在现在的清宫剧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都会自称“奴才”,但是其实这个词并不是可以随便用的。在真正的历史中,很多人连自称“奴才”的资格都是没有的,如果用错了,还要获罪。而那些能够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的,则很可能是位高权重、叱诧风云的“红人”。

清朝有一种称谓,现在是一种侮辱,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清朝大臣

在清军刚入关的时候,清朝的君臣制度、称谓基本都沿袭以前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到了康熙的时候,君臣之间的对话就出现了“奴才”一词。这个时候,能够在康熙面前自称奴才的人都是出身上三旗的满人,比如托合齐,和那些“包衣入籍”的汉人,比如,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等人。

这些人从小在宫中和康熙一起长大,可以算是皇帝的儿时伙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和感激之情,“奴才”也就成为了他们这一群人的专有称谓。除了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其他的大臣是不能自称“奴才”的,这些都说明了“奴才”的专有、尊贵和与皇帝的亲近。

清朝有一种称谓,现在是一种侮辱,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康熙画像

到了康熙的末年,“奴才”的称谓变得更加普遍,已经不仅仅限于上三旗使用,下五旗以及宗室皇子都开始使用这个称谓。到了乾隆年间,“奴才”的使用更为广泛,但是还是只有满族大臣才能使用,汉人则只能称“臣”。清朝明确规定:“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

清朝有一种称谓,现在是一种侮辱,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乾隆剧照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清朝“奴才”还真不是随便能够当得,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代表了当朝皇帝对臣属的一种恩宠,代表了和皇帝的亲疏。在乾隆年间,有官员就因为“奴才”的称谓而受到了严惩。

在调查一场科场舞弊案的时候,朝廷派遣一个满族大臣和汉族大臣担任正副职进行调查。二人在向乾隆皇帝写奏章时,把奏章写成:“奴才某某(满臣)、臣某某(汉臣)……”本来满臣是正职写在前面无可厚非,而且汉臣也很有自知之明写的是“臣”。

清朝有一种称谓,现在是一种侮辱,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乾隆剧照

可是这份奏折送到乾隆皇帝手中后,乾隆皇帝却火冒三丈。原来,乾隆皇帝认为这位汉臣在奏折中有冒称“奴才”的嫌疑,因此下旨将其革职查办。事后,乾隆皇帝还特意下旨,以后如果满臣和汉臣一起上奏折,都统一称“臣”。

从乾隆对待这件事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出,“奴才”还真不是能够随便冒用的。乾隆皇帝的意思也很明确,“臣”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而“奴才”是一种私人关系,同时也告诉汉人大臣,大家只是公务上的关系,并不存在私人关系,汉人要想当大清皇帝的“奴才”都不配

清朝有一种称谓,现在是一种侮辱,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极大的荣耀

乾隆、和珅剧照

所以,现在看来是侮辱的“奴才”称谓,其实在当时确是一种皇帝特有的恩宠,而且也可以说,皇帝是通过这一称谓,把那些能够称“奴才”的人当作了自己的人,在政治上的话语权自然也是那些只能称“臣”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