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種稱謂,現在是一種侮辱,但在當時卻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大家在清宮劇中可以看到,無論多麼位高權重的大臣見到皇帝都是自稱“奴才”並樂此不疲,而在清朝之前的歷朝歷代中,一般自稱”奴才“的都是太監。據考證,”奴才“一詞早在我國春秋時期就有出現了,而且從出現一直到清朝之前,其意義基本沒變,

都是表示對下人、家奴的稱呼,而且多含有諷刺、看輕的意味

在現在,如果有人用這個詞來稱呼你,我想大家也會覺得是一種莫大的侮辱。的確,這個詞不僅僅是一種低賤的稱呼,更是代表了一種“奴性”的侮辱,是對人尊嚴的一種踐踏。

清朝有一種稱謂,現在是一種侮辱,但在當時卻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清朝的太監、宮女

但是,在清朝的時候,這個詞的含義卻和之前不太一樣。在現在的清宮劇中,大家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會自稱“奴才”,但是其實這個詞並不是可以隨便用的。在真正的歷史中,很多人連自稱“奴才”的資格都是沒有的,如果用錯了,還要獲罪。而那些能夠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的,則很可能是位高權重、叱詫風雲的“紅人”。

清朝有一種稱謂,現在是一種侮辱,但在當時卻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清朝大臣

在清軍剛入關的時候,清朝的君臣制度、稱謂基本都沿襲以前的,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不過到了康熙的時候,君臣之間的對話就出現了“奴才”一詞。這個時候,能夠在康熙面前自稱奴才的人都是出身上三旗的滿人,比如託合齊,和那些“包衣入籍”的漢人,比如,曹雪芹的爺爺曹寅等人。

這些人從小在宮中和康熙一起長大,可以算是皇帝的兒時夥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和感激之情,“奴才”也就成為了他們這一群人的專有稱謂。除了這個小圈子裡的人,其他的大臣是不能自稱“奴才”的,這些都說明了“奴才”的專有、尊貴和與皇帝的親近。

清朝有一種稱謂,現在是一種侮辱,但在當時卻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康熙畫像

到了康熙的末年,“奴才”的稱謂變得更加普遍,已經不僅僅限於上三旗使用,下五旗以及宗室皇子都開始使用這個稱謂。到了乾隆年間,“奴才”的使用更為廣泛,但是還是隻有滿族大臣才能使用,漢人則只能稱“臣”。清朝明確規定:“滿洲大臣奏事,稱臣、稱奴才,字樣不一。著傳諭,嗣後頒行公事摺奏稱臣,請安、謝恩、尋常摺奏,仍稱奴才。”

清朝有一種稱謂,現在是一種侮辱,但在當時卻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乾隆劇照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清朝“奴才”還真不是隨便能夠當得,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代表了當朝皇帝對臣屬的一種恩寵,代表了和皇帝的親疏。在乾隆年間,有官員就因為“奴才”的稱謂而受到了嚴懲。

在調查一場科場舞弊案的時候,朝廷派遣一個滿族大臣和漢族大臣擔任正副職進行調查。二人在向乾隆皇帝寫奏章時,把奏章寫成:“奴才某某(滿臣)、臣某某(漢臣)……”本來滿臣是正職寫在前面無可厚非,而且漢臣也很有自知之明寫的是“臣”。

清朝有一種稱謂,現在是一種侮辱,但在當時卻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乾隆劇照

可是這份奏摺送到乾隆皇帝手中後,乾隆皇帝卻火冒三丈。原來,乾隆皇帝認為這位漢臣在奏摺中有冒稱“奴才”的嫌疑,因此下旨將其革職查辦。事後,乾隆皇帝還特意下旨,以後如果滿臣和漢臣一起上奏摺,都統一稱“臣”。

從乾隆對待這件事的做法,我們可以看出,“奴才”還真不是能夠隨便冒用的。乾隆皇帝的意思也很明確,“臣”是一種上下級的關係,而“奴才”是一種私人關係,同時也告訴漢人大臣,大家只是公務上的關係,並不存在私人關係,漢人要想當大清皇帝的“奴才”都不配

清朝有一種稱謂,現在是一種侮辱,但在當時卻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乾隆、和珅劇照

所以,現在看來是侮辱的“奴才”稱謂,其實在當時確是一種皇帝特有的恩寵,而且也可以說,皇帝是通過這一稱謂,把那些能夠稱“奴才”的人當作了自己的人,在政治上的話語權自然也是那些只能稱“臣”的人所無法比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