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動不如行動

週末,學校25名老師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參加了全國班主任專業成長高級研修班。三位主講教師都是省級或者國家級優秀教師、特級教師。兩天的仔細聆聽,讓我們知道,這三位老師確實名出特色,特出名堂,他們的思想、理念、方法值得我們深入學習。

一個非常大的感受,我們的思路不夠開闊,視角不夠新穎,思維不夠靈活,以至於在工作中捉襟見肘,步履維艱。兩天下來,即使談不上震撼,至少也會有所觸動,會在內心問自己:我是不是應該有所改變?我是不是能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工作中?這大概是很多人參加培訓當時的感受。但過後呢?也許就付之東流了吧。

有個詞叫學以致用,告訴我們要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工作中,才會提高學習的效果。即便不能拿來主義,但是借鑑一下,改進一下,結合自身的實際做起來,大致能夠促進我們的工作吧。臨淵羨魚,莫如退而結網,應該是這個道理吧。

一、轉心態,海闊天空

有人說,雞蛋從外部打破是食物,從內部打破是生命,以此啟發人們喚醒自我。我們需要看到的是,變成食物,還能營養別人,也算是物盡其用。最讓人揪心的是,還有第三條出路,似乎練就了堅硬的外殼,不管從內部還是外部,都不能打破。只能放置在那裡,時間久了,會變成什麼,可想而知。這是雞蛋的悲哀,更是這類人的悲哀,可怕極了。

中國有句古話,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可以改一改,轉心態海闊天空,我想,這也是成立的。通過三位名師的講述,我們知道即便是名師、特級教師,也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學生,也要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也要接受來自同事、學校、上級部門的壓力,也會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會生氣和討厭學生,也會出現倦怠感。他們都是凡人,和我們一樣是普通教師。但和我們相比,又不盡相同。面對問題,他們多了一些忍耐,多了一些寬容,多了一些坦然,多了一些智慧。因為他們知道,無法改變現實,唯有改變自己;因為他們知道,要想改變學生,首先要改變自己;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和學生共同成長,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心動不如行動


二、練智慧,遊刃有餘

愛心,我們每個人都有,即使可能不純潔。但作為老師,都希望學生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這一點上,教師是最無私的。但這種無私的愛,似乎學生並不領情。聽了三位名師的講座,原來我們缺少了智慧。智慧何來?

1.善於積累。

在培訓過程中,三位老師講了大量的自身案例,一是引起聽者興趣,二是佐證自己的理念,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讓人聽起來津津有味。這些案例怎麼來的,自然是在多年的工作中不斷積累起來的。作為一名教師,可供積累的內容有很多,在教學上,有教學設計、課件、達標練習、檢測題等;在學生管理上,有案例故事、管理方法、系列班會等。如果我們能做工作的有心人,幾年下來,積累的各種資源自然會很多。

這些資源有什麼用?一是可供不時之需。前幾天,突然接到通知,需要提交課題鑑定材料,提交時間是第二天。因為已經申報,不便放棄,於是決定加班完成。晚上一直弄到12點,第二天上午開會後又馬上整理,直到下午兩點。儘管累一些,但看著整整93頁的鑑定材料,心裡還是有一種成就感。後來仔細想想,這麼多內容,短短一天就整理出來,完全得益於平時的積累,不管是文字,還是圖片,都是原創,絲毫沒有剽竊之嫌。書到用時方恨少,材料也是這樣。二是會實現量變到質變的突破。我們都希望成長,但沒人會一步登天。當我們用心積累和整理材料,堅持一天天做下去,突然有一天,就可能發生質的飛躍。唯有大量的佔有資料,分析整理,才會實現從經驗到規律的探索,就會發現事物的本質。

積累的方法有很多,寫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曾讀過一篇文章,其中有這麼一段話:“西方的發明可以歷經很長時間,持續積累終成正果;中國的很多發明卻因為缺乏記載,只能不斷輪迴,不斷重新發明。工作以後經常在網絡上搜索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往往通過英文能迅速找到,中文信息不是付之闕如就是雜亂無章,每到這種時候我都倍感失望和慚愧。要改變這一切,只能依靠認真的中文寫作。那麼,就從自己開始做起罷。”從自己開始,既是自我喚醒,更是一種擔當。我們有理由拒絕麼?

2.精於思維。

多年固守一份工作,容易讓人產生思維定勢。前幾天,打印機頻繁出現故障,要麼無法連接USB設備,要麼打印混亂,連續打印若干張紙,卻沒有一頁是完整內容,浪費時間,浪費紙張,於是想辦法解決。首先想到的是排除法,借來另外一臺同樣的打印機,插上以後,故障依然。由此,打印機有問題的可能性基本排除。又想到可能是自己的軟件系統過於龐雜,準備重裝系統,但由於當前系統還有很多任務要完成,就沒有重裝。於是卸載了部分軟件,整理了幾個分區的碎片,接上打印機以後,顯得非常正常。但好景不長,第二天又出現了之前的問題。沒辦法,只好百度一下,看到有些文章提到可能是USB接口供電問題。於是把打印機接到右側的USB接口,沒想到問題解決了,直到現在,非常正常。原來一直以為,同樣是USB接口,同樣的接口標準,連接其它設備都沒有差別,連接打印機也不會有差別。但正是這樣的認識讓我遭受了兩週多的困擾,最後事實證明,同樣的USB接口也會有差別。

由此可見,我們要打破思維定勢,力戒經驗主義。正常情況下,我們習慣於定向思維,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學生打架了,我們就想辦法制止打架;學生抄作業,我們想辦法制止抄襲;學生喜歡違紀,我們想辦法管住學生。但我們應當看到的是,在這些問題上,我們的辦法收效甚微,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如果能夠改換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何老師從一個相聲作品中總結出了處理學生打架的方法,讓學生自己討厭打架,充分利用了移植思維;鄭老師善於利用逆向思維,不是制止抄作業,而是進行抄作業評選,看誰抄得規範(工整),抄出水平(多種方法),結果把最能抄作業的學生培養成優秀生;華老師能夠從生活中吸取智慧,充分利用側向思維解決問題,一個女生的一句話,勝過了老師的萬千方法,解決了一個違紀難題。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也可以說,生活中不是缺少智慧,而是缺少思維。換個角度,改個視角,也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關鍵是,想不想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勢?

3.樂於學習。三位老師的講座,既有精彩的案例,更有理論的支持,這完全得益於不斷的學習。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相關內容,無 不在他們的涉獵範圍之內。比如鄭老師提到的積極教育,就與心理學SFBT療法有異曲同工之妙。SFBT療法強調要尋找問題沒有發生時的例外情形(好的一面)並充分運用,鄭老師的積極教育,強調要發現問題的積極因素並加以放大。二者都以誇獎能力為基礎和以解決問題為重點,遠比我們不斷的懲罰、批評要有效得多。當我們羨慕這些老師的睿智時,忘記了一個事實,其實在書籍面前,我們是完全平等的。只不過他們認真讀了、悟了、用了,而我們恐怕連認真讀做得都不夠。痛定思痛,我們還要拒絕讀書麼?

4.成於提煉。有老師說,這些年我一直喜歡學習,積累了很多資源,遇到問題也喜歡思考,但也沒有成為名師啊。那是因為一直在經驗層面上徘徊,沒有上升到理論層次。如鄭老師、華老師一樣,他們提出了積極教育、自主管理、智慧教育。這是他們在多年積澱的基礎上,經過深入的總結提煉,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主張,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真正成為了專家型教師。現在我們提出了“自由的課堂”,就是希望老師們能夠提出自己的教學主張,打造自己的教學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實現合格教師-優秀教師-名師的專業化發展。根據學校的規劃和打算,我們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強化這方面的工作,希望老師們早做準備,爭取在新的征途中佔得一席之地,出彩自己的教育人生。

從現在開始,做好自己,在自己的崗位上找到樂趣,體味幸福,才會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心動不如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