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一個被時代拋棄的浪蕩少年的成長日記

他曾是天性驕縱、囂張跋扈的紈絝惡少,欺凌百姓,胡作非為;他曾是不學無術、不務正業的輕薄浪子,目不識丁,戲人妻女。一次成家,一次國變,讓這個少年洗心革面,發奮讀書。二十六歲開始,他華麗轉型,脫胎換骨,成為一朝好官,一代詩人。他就是韋應物,唐代著名大詩人。

韋應物:一個被時代拋棄的浪蕩少年的成長日記

韋應物被稱為"山水田園詩人"。蘇東坡對他推崇備至:"樂天長短三千首,卻愛韋郎五字詩。"後人將他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並稱為"王孟韋柳"。其實這四人的風格有著很大的差異。不同於王維的悟道修佛恬靜閒適、孟浩然的濟世不遂心生隱退、柳宗元的仕途不順寄寓山水,韋應物的"山水田園詩"大多飽含憂患意識和悲憫情懷,有的還表現了戰爭對美好田園的破壞。由此觀之,韋應物的"山水田園詩",更偏向於政治詩。

韋應物:一個被時代拋棄的浪蕩少年的成長日記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是韋應物的"粉絲"。他曾如此評價韋應物:"近歲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因韋應物出任過蘇州刺史,所以世稱"韋蘇州"白居易後來寫過一首《觀刈麥》:"……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與這首《觀田家》異曲同工,都抒寫了田家終歲辛勞卻不得溫飽,自己作為一個官吏不事稼穡、俸祿來自鄉里的自責之情,似是一篇向韋應物的致敬之作。白居易的另一首詩《題潯陽樓》,更是將韋應物與陶淵明並舉:"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又怪韋江州,詩情亦清閒。"

韋應物:一個被時代拋棄的浪蕩少年的成長日記

言為心聲,與他詩中所寫的一樣,韋應物做官嚴於律己、廉潔奉公、心繫蒼生,在蘇州刺史任上,竟一貧如洗,"無川資回京候選"(川,江河。古代蜀中四面環山,江河成為與外界聯繫的主要渠道。人們要遠行,首選坐船,於是把坐船的盤纏叫做"川資"或"川費"。後來,人們把路費統稱為川資)。貞元七年(791年),韋應物被罷蘇州刺史,沒錢回鄉,便寄居蘇州城外永定寺,租二頃田,躬耕度日,次年即逝世,終年55歲。

韋應物的諸多詩句中,我最愛的是那句"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那個驕橫放縱的御前侍衛,收斂了一身鋒芒,而他散發出的寂寞清冷、溫厚悲憫之光,卻穿越了千年歲月,至今讓人驚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