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頭韋應物 ‖ 浮雲一別後 流水十年間

提起韋應物,首先想起的定是那句“野渡無人舟自橫”吧。如果再說,應當是那句“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了。這句從唐朝走來的詩句,更是引發了全民的創作狂歡,恐怕韋應物也想不到,一千二百多年之後,自己竟然成了一位火遍大江南北的“網紅”。也許是因為它直接擊中了國人的某段敏感的神經末梢吧,是一種無奈?還是一種豪邁?是一種瀟灑?還是一種憂傷?

浪子回頭韋應物 ‖ 浮雲一別後 流水十年間

​我有一瓢酒 可以慰風塵

當然這句詩並不是韋應物的原句,但考其出處當為《簡盧陟》中的詩句的化用: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簡盧陟”大概意思是寫給盧陟(其姐姐的兒子)。據考證,這首詩寫於784年秋,當時韋應物閒居滁州西澗。有人說這是暗寫自己閒居的詩,透露著些許的傷感與無奈以及對自身無遇的自我安慰。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老夫到不這麼認為,其實在前一年,也就是793年夏,韋應物領滁州刺史,剛從“從六品上”升至“正四品下”,可謂是官場得意吧。也就在這一年,他寫下了《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細品之,幽草、深樹、野渡等意象,獨憐、自橫等情愫,總給一種淡淡的憂傷和無可奈何之感。是不是可以這麼認為,這不僅僅是對自身際遇的感喟,其中蘊含著盛唐之後的家國情懷吧。

少事武皇帝 無賴恃恩私

安史之亂(755—763)是中華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這場歷時八年,席捲半壁江山的戰火成為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同時,這也是韋應物人生的轉折點。

韋應物出身世家大族,15歲時就以“門蔭”進入宮廷,成為唐玄宗侍衛。在這一時段,說好聽點,韋應物是長安浪子,說不好聽點,那簡直就是大流氓、大惡霸。後來,他在《逢楊開府》一詩中對自己當年作了懺悔,“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橫行霸道,窩藏罪犯,設局賭博,獵豔偷香,大字不識一個,整日飲酒作樂,官府也拿我沒有辦法。安史之亂來了,長安陷落,玄宗西逃,韋應物風光不在, 之後二三年,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現實迫使他重新審視自己的不堪過住,所幸的是,他痛改前非,折節讀書,從而成就了一代詩人。從《逢楊開府》詩中 “非才果不容,出守撫煢嫠”一句中“出守”二字推斷,這首詩大概也是寫在任職滁州刺史期間吧。

浪子回頭韋應物 ‖ 浮雲一別後 流水十年間

​聞道欲來相問訊 西樓望月幾回圓

在滁州期間,韋應物寫下很多首詩,除《滁州西澗》、《簡盧陟》、《逢楊開府》,《寄李儋元錫》“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淮上喜會梁川故人》“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北歸去,淮上對秋山。”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浪子回頭韋應物 ‖ 浮雲一別後 流水十年間

最是“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一句,看似文字淺顯,但卻無法用語言去解釋,已經說到最白,只能用心而不是用文字品味吧。平淡詩非有深情者不能為也,亦非有深情者不能解也,其中個味,誰人能體會呢?誰人又不能體會呢?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What"s past is prologue)”。--莎士比亞《暴風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