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鬥:堅守在分水嶺的暖心書記

2016年,李向鬥被派駐到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分水嶺村擔任第一書記。三年來,他把自己當作分水嶺村的人,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團結村“兩委”一班人,堅持想做事、能做事、敢做事、幹成事,圓滿完成了整村脫貧任務。現在的分水嶺村在一天天變化,山區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

深入群眾心貼心

李向鬥剛入村時,作為一名“外來人”,對村情瞭解不深,對民意掌握不全。要想當好一名第一書記,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就必須要親臨其境、置身其中搞好調研工作。於是,剛到村任職第一天他就馬不停蹄開始入戶走訪。分水嶺村村民居住十分分散,村東頭到村西頭有3里路之遠,農戶白天家裡沒人他晚上去,下地幹活兒他去地頭找,這都沒有阻止他前行的腳步。半個月下來,他手拿一根“打狗棍”進到了村裡每一戶村民家中,瞭解到村裡每一個村民的想法,工作筆記記下滿滿一本。每到一處,他都與村民坐在炕頭拉家常,站在地頭點根菸,蹲在村頭談養牛,通過這樣心貼心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面對面傾聽他們的生活苦樂,不知不覺中他已然從一名“外來人”變成了村民的“自己人”“貼心人”。村民對他的認可和接納,讓他在短時間內掌握了村情、戶情,為制定脫貧規劃開了好頭。


李向鬥:堅守在分水嶺的暖心書記

扶貧產業得民心

發展扶貧產業,讓老百姓的口袋鼓起來,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持久的扶貧方式。分水嶺村人均耕地不足2畝,有荒坡10000多畝,想靠傳統農業種植脫貧肯定沒出路,李向鬥和村“兩委”一班人結合村情實際,分析市場形勢,著眼黃芪種植、肉牛養殖、發展光伏三大產業做文章,說幹就幹。他積極爭取實施整村推進養牛扶貧項目,利用項目資金50萬元,引進優質西門塔爾肉牛68頭,現在帶動全村發展肉牛達到了400多頭,每年增收60多萬元,實現了“人均一頭牛,致富有盼頭”。


李向鬥:堅守在分水嶺的暖心書記

李向鬥:堅守在分水嶺的暖心書記

貧困戶宋萬恩就常說:“我現在養殖16頭牛,一年收入三五萬元,脫貧有保障,感謝黨的扶貧好政策啊!”同時,他還利用黃芪品質高、荒坡面積大的優勢,爭取中藥材種植補貼項目,帶動村民大力發展黃芪種植業,幾年來全村黃芪種植面積達到3800畝,預期效益可達200萬元。

李向鬥:堅守在分水嶺的暖心書記

2017年併網運行的分水嶺村光伏扶貧發電項目,目前已累計發電20多萬度,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多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也達到了4萬多元。2018年分水嶺村又實施了200kw光伏扶貧發電項目,全村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00kw,分水嶺村僅光伏扶貧一項每年就可產生效益近40萬元,三大扶貧產業為山區群眾帶來了看得見的實惠,也為分水嶺村脫貧鞏固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辦好實事暖人心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信任,百姓的信任和擁護,是建立在扶貧幹部們為老百姓做了什麼、付出了多少上。村裡婦女老人活動健身沒有好場地,李向鬥籌措資金6萬元建設分水嶺村體育文化廣場,配套體育健身器材,購置了演出服、鑼鼓鑔,建起了秧歌隊,熱鬧的鑼鼓聲紅火了山裡人的好日子。為方便山裡人出行,他爭取項目資金50萬元,建起了佔地1000多平米的村級客運汽車站。

特困戶高玉民想要危房改造,可是除了國家補貼部分,個人還是湊不齊建房款,最後通過協調幫扶單位縣委辦、鄉政府,最終解決了老高危房改造資金缺口1.2萬元,高玉民順利住進了亮堂堂的新房。一說到這事,老高總說:“李書記,我這輩子能住上新房,全靠共產黨啊!”

貧困戶張果魚患病去世,李向斗數次往返縣合醫中心代為辦理住院報銷,聯繫縣婦聯,又為他家申請到困難婦女救助2000元。貧困戶宋計林住院治療,耽誤了農村合作醫療報銷,李向鬥通過多次對接縣合醫中心說明情況,最後予以報銷解決。還有村民想要了解慢性病醫療保險辦理、農村養老保險遷移、住院轉診、殘疾證辦理等方面政策,他都義不容辭諮詢有關部門,一一予以解決辦理。山裡人最淳樸,你給他辦一點好事,老百姓能記你一輩子!李向鬥常常想,第一書記是戴著黨徽開展扶貧工作的,一言一行事關黨的形象。正是通過辦好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實事、小事,才贏得了群眾對黨和政府、對扶貧工作發自內心的滿意。

在分水嶺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日子,是李向鬥最繁忙、最辛苦的日子,但也是最自豪、最充實的時光。他說:作為一名最基層的第一書記,在今後的扶貧道路上還將只爭朝夕、奮發有為,在分水嶺村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抒寫一名共產黨員的人生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