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片丹心向陽開


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片丹心向陽開


“人民送我上大學,我上大學為人民”,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也是一位退休老幹部的畢生追求。他就是獲嘉縣老促會副會長、關工委副主任、獲嘉縣林業科技專家張慶連同志。

1946年,他出生於河南省獲嘉縣太山鄉小莊村,小時候家裡窮,他不僅自己吃榆樹葉,吃榆皮面,更是親眼目睹了鄉親們同樣靠榆樹“救命”。從此,他便與榆樹結緣,與樹木結緣,園林工作更是成為他致力一生的事業。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古稀之年,卻依舊精神矍鑠的優秀共產黨員,感受他“播翠撒綠五十年,只為大地滿園春”的初心情懷。

一、他勤學善思肯鑽研,嘔心瀝血見黨性

1967年,21歲的張慶連來到太山公社林場當了一名林業技術員,當他看到周圍農村的榆樹,大部分種類混雜,品質低下,遠遠滿足不了當時的生產生活需求時,他就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為群眾培育一種品質優良的速生榆樹。那個時候他還沒有自行車,每逢節假日,他就背上兩個窩窩頭和水壺,徒步走到周邊農村的各個角落,尋找優質榆樹品種。

1974年5月的一天,張慶連走到辛章村林場澇河溝旁,突然他眼前一亮,原來,一棵生長旺盛、主幹挺直、樹冠狹窄、似竹又像松的榆樹矗立在他面前。當得知這棵榆樹樹齡還不滿6年,可是樹幹卻已超過了比它早三四年的榆樹時,平時不苟言笑的張慶連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興奮地抱著這棵榆樹狠狠地親了一下。然後用紅漆在樹幹上標了記號,並根據樹形起名“箭桿榆”。

第二年春天他爬上樹將榆錢種子小心翼翼地帶回自己的試驗田,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查看自己栽種的樹苗,為其澆水鋤草,修葉扶正。冬去春來,在張慶連的全心呵護下,箭桿榆樹苗茁壯成長,高度和直徑均超過普通榆樹苗近一半,這讓張慶連喜出望外。1978年,全國白榆考察組六位專家學者來到獲嘉,親臨現場鑑定,確認這是一種具有發展前途的獨特榆樹,他們將箭桿榆正式命名為“鑽天榆”,並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大力推廣。與此同時,這項研究成果還榮獲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這在我國榆樹培育研究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片丹心向陽開


科學的高峰永無止境,為了尋找培育更多的優質樹種,無論是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還是嵩山、泰山、燕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汗水。他不顧山風呼嘯,豹吼狼叫,先後三次鑽進海拔2000多米的太行高峰鰲背山的原始森林考察,尋找採集有價值的樹苗。有一次,他一下采集了60多斤的樹種樹苗,並硬是自己沿著懸崖陡壁艱難地扛下了山。那一次,他的右肩被壓起了一個雞蛋大的肉瘤,至今還留有疤痕。經過不懈努力、苦心研究,在1980年,他終於建成了我國首個良種齊全、資源豐富的榆樹基因庫。

張慶連興沖沖地跑回家,急著把這個喜訊告訴妻子,可當他一進門,卻看到妻子躺在床上,一臉的病態。他急忙問:“怎麼了?”妻子勉強擠出笑容說:“沒事,就是平常的頭疼腦熱,過兩天就好了。”這時,站在身後的女兒眼裡噙著淚水說:“俺媽前兩天忽然暈倒在了灶臺前,我們放學回來才發現。讓俺媽去醫院看看,她一直說沒事,就是不去。爸,帶我媽去看看吧。”拉著妻子的手,張慶連的心中五味雜陳,他深知自己對妻子有太多的愧疚,妻子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還操持著十幾畝地,全家的擔子都壓在了她瘦弱的肩上,為了事業,自己欠她、欠孩子們、欠這個家太多太多了.....

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片丹心向陽開


然而,他也深深懂得: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他的心裡不僅有小家,更裝著大家。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984年,帶著黨和人民的重託,懷著“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張慶連出任獲嘉縣林業局局長。他以科技幹部特有的眼光和戰略家的氣質,提出了實現平原綠化的宏偉規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帶領科技人員夜以繼日、不辭辛苦對全縣的林業現狀進行了摸排考察、分析、設計、栽種、管理。三年後,也就是1987年,我縣被林業部評為全國首批平原綠化先進縣。“欲問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風雨瀟瀟”,張慶連踐行的是工匠精神,詮釋的卻是一名黨員幹部無私盡責的黨性,這正是我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氣質”!

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片丹心向陽開


二、他牢記初心和使命,甘於奉獻為人民

“生我是娘,育我是黨,我要把一生交給黨。”1969年,張慶連入黨時,他把這句話寫在了本子上,更把它刻在了心裡,也踐行在他的行動中。陳毅元帥有詩云“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在經歷了風雪的滌盪和洗禮之後,就會更見高潔本性。

1996年,獲嘉縣遇到特大洪水,張慶連家的房屋被大雨沖塌。當他決定翻修蓋房時,一些人表示願意向時任獲嘉縣林業局長的張慶連出力出物,送木料做門窗,用還是不用,是對慾望的考驗。當時他腦海中時時回想起兒時母親的話:“兒啊,你知道孃的身體不好,一隻胳膊一條腿不能動,咱家蓋房時,房上的大梁是我用3年時間紡花織布換銀元買來的,買的是人家已用過好幾十年的榆木樑。那木頭堅硬、耐用,這些年一直為咱們家遮風擋雨。”母親雖然重度殘疾,尚能自食其力,自己身為一名黨員幹部,豈能貪佔!他決定,自己所管木材公司的木料一寸也不用,就用母親紡花織布換來的舊梁做門窗。這舊木樑就像頭頂的戒律一樣,讓他始終銘記自己要廉潔奉公,自立自強,挺起脊樑,他用共產黨員的實際行動鍛造出如青松一般的高潔品格!

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片丹心向陽開


黨員幹部當如青松,根深則本固,根必須要深植於人民。1975年,張慶連被推薦到河南省百泉農專園林專業學習深造。從那個時候起,“人民送我上大學,我上大學為人民”的信念就深深地根植於張慶連的心中,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那是1982年元月份的一天,出席省勞模大會的張慶連一回到家裡,就向他愛人王豔枝講述了許多勞模為群眾辦好事的先進事蹟,他對愛人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就要帶頭為百姓做好事,做實事。去年咱承包隊裡的樹苗,已經出圃了一部分,除了給隊裡交的和還銀行貸款,還有七百來塊,咱拿出一半,把咱隊八十多個小學生的學費全包了,你看行不?”深明大義的妻子毫不猶豫地支持了他。三百五十元,對於當時工資只有四十多元的張慶連來說不是小數目,但是“位卑未敢忘憂國”,這位年輕的共產黨員毅然拿出自己的血汗錢,進行教育投資。

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片丹心向陽開


在他的家鄉太山鎮北小莊村,村民們都知道張慶連的果木、苗圃種的好,全村120戶,誰家想種果樹,張慶連就免費提供樹苗。有一年,張慶連一口氣送出了兩千多棵樹苗。在我們拜訪他的短短几個小時裡,就有數名老百姓去找他諮詢果木問題,張慶林都是熱情接待,耐心解答,幫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憂。然而,和張慶連打過交道的人,都說“拿張慶連沒辦法”。他們記得張慶連說過:我不要大家的物質感謝,真想感謝,就拿成果去回報給社會。是的,張慶連幫助過的群眾,無法用金錢來回報他,就接力做公益。他們讓愛的接力棒永遠傳遞,讓愛的聖火永不熄滅。張慶連不僅是一位農林科技專家,而且也非常懂得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幾年來,張慶連在省內外設計規劃了100多個觀光園,全部分文未取。輝縣孟電集團的原董事長範清榮請他幫忙設計孟電生態園,他仍然啥都不要,他說:“我拿著國家發的工資,就應該多為社會做奉獻。”平凡之舉見忠誠,樸素之情顯本真。這樸素的話語裡,折射出的是一位老黨員深厚的家國天下大情懷。

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片丹心向陽開


三、他立志退休不褪色,獻了青春獻餘熱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2006年,張慶連退休了,他更是把所有的時間用在了科技服務、幫民致富上。他跑鄉村、進農戶,風裡來、雨裡去,他使真勁,用真功,哪裡群眾有需要,他就走到哪裡去。

2010年的一天傍晚,張慶連接到一個電話,這是一個晚秋黃梨種植戶宋迎祥打來的電話,說苗木出現了問題。張慶連二話沒說掛了電話就推車出門,當時天色已晚,還有六七級北風呼呼地颳著。當他頂著刺骨寒風到果園時,全身都被凍透了。看著風塵僕僕匆忙趕來的張慶連,宋迎祥激動地落下了眼淚,畢竟,當時的張慶連已經是位60多歲的老人了。臨走時,宋迎祥硬要往張慶連的口袋裡塞錢,被張慶連嚴詞拒絕,他說到:“老宋,你是知道的,我不會吃百姓一口飯,不會喝百姓一杯酒,更不會要大家一分錢的”。

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片丹心向陽開


這樣的感人事蹟還有很多,退休十幾年來,張慶連累計奔走1.5萬公里,為獲嘉縣及全國各地林農果農免費提供技術服務5000餘人次,舉辦各類培訓班300多期,培訓5萬餘人次,他還自掏腰包用自己的退休工資免費發放林業技術資料2萬餘份。他就像一棵眷戀著大地的大樹,一棵笑迎金風的大樹,一棵根向下扎的大樹,忠誠於黨,服務於民,廉潔自律,逐夢前行;他就像一棵不忘初心的箭桿榆,胸懷在藍天,深情藏沃土。

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片丹心向陽開


回首歲月,張慶連將大半輩子都奉獻給了大地綠色,他用對黨和人民的赤子深情演繹出了人生最美旋律。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呢?這是一位科技工作者執著追求、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是一名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一座山峰的崛起,挺立的是脊樑;一個國家的勃興,昂揚的是精神。在新時代新徵程中,我們每一名黨政幹部就要秉承這樣的精神,乘風破浪,披荊斬棘,以不忘初心、馳而不息的精神狀態,彰顯“我將無我”之大境界,以實字當頭、以幹為先的奮鬥姿態,成就“不負人民”之大作為,為我縣趕超發展拼搏進取,為中原更加出彩貢獻自己的力量,以優異的成績報效祖國,讓獲嘉這塊古老而豐盈土地更加和諧富麗,明媚動人!

一枝一葉總關情 一片丹心向陽開


作者:徐莎莎,河南獲嘉人,獲嘉縣委黨校教師,曾作為新鄉市“兩學一做”百人宣講團成員、獲嘉縣“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宣講團成員多次參加宣講活動。先後打造《不忘初心再出發 牢記使命譜新篇》《叩問初心使命 奮進美好時代》《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十九大黨章解讀》《開啟“中國之治”新境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解讀》等精品課題。多次在獲嘉縣及其他縣區授課,宣傳黨和國家精神、政策,弘揚正能量,受到大家一致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