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板盤點成都美食街道,又一首洗腦“神曲”走紅網絡

近日,一首名為《一街又一街》的歌曲在網易雲等網絡平臺悄然走紅。歌中出現了一個節奏很魔性的聲音,它來自一種四川傳統說唱伴奏樂器——金錢板。混著這深深淺淺的節奏,一個“碎碎念”的男聲隨之出現,盤點了成都的美食街道——“吉祥街、天祥街、撫琴小區、文殊坊,琴臺路穿寬窄巷子……”這混搭的旋律雖然十分洗腦,但很耐聽。截至昨日,歌曲播放量已超140萬。

金錢板盤點成都美食街道,又一首洗腦“神曲”走紅網絡

“吉祥街、天祥街、撫琴小區、文殊坊,琴臺路穿寬窄巷子、鷺島road、奎星樓街,李家沱和太古裡,宏濟路、華興正街,桐梓林到海椒市……”在《一街又一街》當中,演唱者——故事唱作人KE似乎一邊流著口水一邊用碎碎唸的方式,把敏一嘴幾十年來吃遍成都的心血積累唱了出來。敏一嘴,成都資深美食媒體人,人稱“一個好舌頭、一把絕妙筆。”有了她的參與,讓這首歌中的盤點更權威。

為什麼會將金錢板加入到歌曲中,又為什麼會把成都的美食街道寫進歌詞?KE說,這裡面的故事線太感人。

KE的外婆二十多歲去過一次成都,在她給KE的描述中,一直記得一個穿著長袍拿著三塊竹板的男孩,邊說邊唱細數著成都好吃的街道。可KE的外婆聽不懂四川話,記不住那些街道,也不知道三塊竹板叫什麼。但這個記憶卻一直深刻。臨終前,外婆說希望有機會去成都再看看。

大學畢業後KE來到成都工作,7年記者,500強企業白領,最終,KE修煉成一個十足的好吃嘴,不,是音樂人。

金錢板盤點成都美食街道,又一首洗腦“神曲”走紅網絡

舞臺上的KE

住(chi)了11年的城市,KE希望用一首歌來回饋……他發現,因為網絡的營銷,美食真正的口碑被淹沒了。吃美食和聽音樂一樣,開始失去驚喜和儀式感。他一條街一條街地尋覓思考,最後來到寬窄巷子。在這裡,他偶遇了某使館總領事的午宴。這位總領事說,作為一個外籍人士,他最大的樂趣是帶著自己的狗狗,每天跑步到各個街道找吃的,街道是美食和城市環境的完美結合!

金錢板盤點成都美食街道,又一首洗腦“神曲”走紅網絡

成都街道上流連於美食的人們

KE忽然有了靈感,為什麼不做一首歌,盤點成都的美食街道?敏一嘴對此也同意:“尋找街道,再打開點評APP,絕對有趣又不會錯,尤其對於遊客們。”所以,也就有了敏一嘴對美食街道的盤點。

美食的盤點有了,但如何音樂化?很多朋友建議用國外說唱的形式,但KE想用更成都的方式去呈現。一位手裡拿著竹板的街頭藝人打動了KE。那唱腔和洗腦的節奏,他一數,那竹板是三塊,這不正是外婆70年前尋找過的樂器?一邊喜悅,一邊又對外婆充滿思念的KE,更相信這是冥冥註定,決定用金錢板的方式來呈現這首歌。

有了想法後,他結識了竹琴大師羅大春、金錢板大師張徐,職業曲藝人向雪飛、範超,華研獲獎音樂人王希凡……特別是年過六旬的前輩羅大春先生,更耐心接待了KE的冒昧來訪。在和羅老師的交談請教中,一個更為傳奇感人的,發生在成都街頭,跨度40年的愛情故事浮出水面。

而這段動人的故事,也被KE完美裝進了《一街又一街》的歌曲中。

金錢板盤點成都美食街道,又一首洗腦“神曲”走紅網絡

羅大春老師

金錢板盤點成都美食街道,又一首洗腦“神曲”走紅網絡

10年前的一天,寬窄巷子舊貌換新顏,人流穿梭,一位曲藝大師,正在進行推廣曲藝的公益演出。舞臺間歇,他走到街邊,看到一位同樣銀絲滿鬢的女士,他一眼認出,這正是40年沒見的初戀愛人。

他年輕時,走街串巷去茶館唱曲藝,是十足的街(gai)娃。在街頭,他結識了初戀,兩個人一條街又一條街地玩耍,無論陰雨綿綿還是眼光明媚。然而他們並沒有在一起。女孩子沒等到他最後一次表演完就離開了。

金錢板盤點成都美食街道,又一首洗腦“神曲”走紅網絡

人流穿梭的寬窄巷子

一別40年,如今兩個人都不再年輕漂亮。孑然一身的老曲藝人千頭萬緒卻又不知從何說起。那日陽光明媚,一如他們曾經歲月的燦爛巷子。老曲藝人終於開頭,“這些年,你過得咋個樣?”女子同樣盯著他握著樂器,長滿老繭的手,“就那樣撒,現在,一個人清靜得很。”

老曲藝人用心整理著整潔的長衫,曲藝人最在乎自己的體面和儀式感,“你要不要等我,我表演完了,一起聊聊,前些時候很多話沒聊完。”女子笑了起來,“前些時候?幾十年了吧?”

一個小時後,老曲藝人的表演結束了,寬窄巷子熙熙攘攘,他左顧右盼地尋覓著,一回身,他看到那個微微佝僂、不再年輕的身影。她還在等他。

這次,她守了約定。

兩個人走出寬窄巷子,又東繞西繞地,走過奎星樓街、琴臺路、春熙路、天祥和街……聊著再也找不到的兩分錢的書茶、街邊的三合泥……就像年輕時總捨不得告別,所以總要繞路聊天一樣。

這便是竹琴大師羅大春老師的故事。羅大春先後拜師楊慶文等學習多門曲藝藝術,並曾和恩師李月秋共同灌錄過一張曲藝唱片,金唱片銷量。

金錢板盤點成都美食街道,又一首洗腦“神曲”走紅網絡

羅大春和恩師李月秋

然而,羅大春的個人經歷,現在看來,同樣讓人唏噓。

70年代末80年代初,羅大春成為曲藝團最紅的曲藝演員,“那時沒有流行音樂,曲藝很紅。”到底有多紅?走到街上會被認出來。

年少成名,快人快語又仗義的羅大春朋友多,但也惹來單位幾個同事的紅眼。後來,羅大春離開印刷廠工會,為了謀生成立了自己的演出團體。沒想到正趕上劇團紅火年代,演出團收入頗豐。然而,80年中後期,搖滾流行起來。曲藝人市場被擠壓,從眾人捧變成眾人噓。羅大春端著金錢板、竹琴出去,大家起鬨,要聽崔健。

無奈,他學著貓王的造型成立搖滾樂團,他拿著吉他問觀眾,“聽了崔健,咱們聽曲藝好不好。”連哄帶騙,才能唱兩個曲藝。唱搖滾唱到90年代初,羅大春吼倒嗓了。

金錢板盤點成都美食街道,又一首洗腦“神曲”走紅網絡

羅大春和他的搖滾樂團

後來,劇院更喜歡比基尼走秀,崔健也不想聽了。羅大春不幹了,搞那些不行!但劇團要吃飯,羅大春思考了很久,拿起自己和劉寶瑞老師學來的相聲段子,再配合曲藝。一個個段子讓觀眾們捧腹大笑。羅大春的劇團再次走紅,連連打敗比基尼演出團。

然而,90年代末,漸漸式微的劇團經濟、家庭離散、倒嗓難復、父母生病……羅大春的百萬身家被折騰得一文不剩。曾經是“曲藝痴”的他不得不解散劇團,情緒低落,不再開口唱曲藝。他回成都悉心照顧年老的父母,這一守就是十年。十年裡,年輕時劇團要好的曲藝老友接連去世。陳永超、鄧濤的去世最讓羅大春感傷,因為他們是羅大春年少最好的朋友。羅大春默唸著去世夥伴的名字,在一個夏日的午後再次拿起竹琴,“楓葉蘆花並客舟,煙波江上使人愁,勸君更盡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頭……”清亮嗓音不再,但現在的他更能唱出曲藝真正的酸甜苦辣。

他開始重新開班授徒,怕人家不學,他就自己貼錢送琴給學生,惹得很多同行不理解。“好友們離世了,他們告訴我要珍惜光陰,我不能讓曲藝後繼無人。”也許是悉心盡孝感動了命運,也許是運數天註定,羅大春在晚年遇到40年前錯失的愛人,決定相扶為伴。

2008年,羅大春被評為非遺傳承人,枯木又逢春,大器終晚成。

金錢板盤點成都美食街道,又一首洗腦“神曲”走紅網絡

也許曲藝人的故事無人記錄,最終會被時光覆蓋。但冥冥自有安排。這一切故事便和KE結緣。一個金錢板,就如此牽掛著兩地,如此多人的人生故事。這個故事背後包含著青澀、喜悅、無奈、思念、堅持……這些故事在成都這個城市發生。

KE想用音樂去記錄這些故事和這些城市的精神。

金錢板盤點成都美食街道,又一首洗腦“神曲”走紅網絡

一街又一街創作現場

“一首歌不像紀錄片、非虛構文學,他講述不了太多,但音樂最適合做一把鑰匙,如果你喜歡我的歌,那就去聽聽咱們中國的曲藝,關注堅持的人生。”

KE《一街又一街》專欄

金錢板盤點成都美食街道,又一首洗腦“神曲”走紅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