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慘的戰役,3萬精銳戰死沙場,敵軍僅2人陣亡,史書從未記載

人們常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因為只有勝利者才有權力去書寫歷史,那麼他們就會盡可能地美化、神化自己,醜化、抹黑自己的對手。

我國最慘的戰役,3萬精銳戰死沙場,敵軍僅2人陣亡,史書從未記載


清朝,是中國延續2000多年的末代封建王朝,清朝末年,清政府的腐敗是人人皆知的,但當年的史書可不會那麼寫他們,比如在1860年發生了一次極其慘烈的戰役,清朝30000精兵毀於一旦,敵軍僅僅死了2人,如此屈辱的歷史,清史中隻字未提,直到後來有人看到了《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與《拿破崙三世和他權力的頂峰》才還原了當年的那場戰爭。

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失陷,僧格林沁統率蒙古馬隊7000、步兵10000餘人從天津退到了通州、八里橋一帶,不甘心的僧格林沁準備和英法聯軍來個決一死戰。

我國最慘的戰役,3萬精銳戰死沙場,敵軍僅2人陣亡,史書從未記載


誰知道沒多久咸豐帝就派人向英法聯軍談判求饒了,不過談判破裂,所以英法聯軍決定朝北京發起進攻,9月19日,英法聯軍邁著步子來到了八里橋一帶,他們的偵察兵發現了僧格林沁和他的隊伍,英法兩國恐有埋伏,決定原地駐營觀察幾日。

9月21日凌晨4點,英法聯軍耐不住了,他們派出騎兵開始向八里橋方向推進,當時英法聯軍各4000餘人,共8000餘人,早已知道對手人數的僧格林沁後來又調來了10000多清軍,組成了近3萬人的隊伍。

上午7點,三軍正式碰面,打響了戰役,此戰被稱為“八里橋之戰”,結局是清軍幾乎全軍覆沒,對手僅僅2人死亡,幾十人受傷。

我國最慘的戰役,3萬精銳戰死沙場,敵軍僅2人陣亡,史書從未記載


原來當年面對持有先進裝備的英法聯軍,清軍竟然用的是長矛、弓箭,僧格林沁覺得勇猛的蒙古鐵騎足以踏破英法聯軍的隊伍,所以令英法聯軍震撼的一幕出現了——只見拿著各種冷兵器的清軍奮不顧身地朝他們衝過去,嘴裡大聲喊著“殺敵!”

可是英法聯軍不止有槍,還有榴彈,輕輕鬆鬆就轟掉了衝過去的清軍,最可怕的還沒完,法國早早跑去安排了一門大炮,對著清軍就是一頓狂轟濫炸,可想而知,幾個小時後,30000多清軍就那麼倒下了。

我國最慘的戰役,3萬精銳戰死沙場,敵軍僅2人陣亡,史書從未記載


親眼見證著一切的法軍軍官吉拉爾在《法蘭西和中國》裡說道:“八里橋之役,中國軍隊以少有之勇敢迎頭痛擊聯軍。儘管他們知道已經打不贏了,還是寧願一步不退,勇敢堅持,全體就地陣亡。”對於八里橋之戰中的清軍,英法聯軍表達了敬畏之情。

那麼到底是誰給了他們那麼大的勇氣做出無謂的犧牲呢?這就不得不說說戰役的領導人僧格林沁,他其實早就知道冷兵器是打不過新式武器的,但當年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僧格林沁曾帶領蒙古騎兵打敗過英法聯軍,取得空前的勝利,這個勝利讓他變得有些自負,硬是帶著30000人去送死,最終輸得一敗塗地。

我國最慘的戰役,3萬精銳戰死沙場,敵軍僅2人陣亡,史書從未記載


其實八里橋之戰的慘敗並不只是輸在武器上,更多的是當時的清政府沒有意識到那些看不見的東西,比如清軍思想與體制的落後,戰術的不合理與戰術執行能力的落後,都是戰敗的原因。

無論如何,一個懂得與時俱進的國家,一個時時刻刻自省的軍隊,才能始終位於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