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劫”1644:明末三大政权都没能度过疫情拐点


“春劫”1644:明末三大政权都没能度过疫情拐点

古代春节

春节,是一个万民同欢的节日,民间如此,官方更加重视。明代的正月初一这一天,皇帝一般都特别忙,有各种仪式:先要到祖庙祭告,接着到奉天殿举行大朝会,然后皇帝大驾出乾清门,浩浩荡荡地经过谨身殿、华盖殿,御奉天殿接受臣民的新年朝拜。外廷仪式结束,皇帝回到内廷,接受皇后率嫔妃及皇子、皇孙行礼。

奉天殿的的百官朝贺,仪仪最为隆重:王公百官整肃,仪卫威严气派,鼓乐声中众人一同朝拜天子。——对王公百官而言,出席新年的大典,既是礼制的规定,更是一种荣耀,没有人会缺席新年朝会。


“春劫”1644:明末三大政权都没能度过疫情拐点

大明影像

但是,崇祯十七年(1644)的新年朝会,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正月初一的一大早,召集百官的钟声已响过三遍,崇祯皇帝来到朝堂,朝堂之上竟空空如也,只有锦衣卫首领及几个太监站在堂下。崇祯皇帝问:诸大臣呢?

锦衣卫首领圆场说:“诸大臣也许没听到钟声吧?”

于是,崇祯皇帝命人再次鸣钟。过了许久,才见部分官员陆续上朝。但是,官员们一个个没精打采,脸上如同霜打的一样。


“春劫”1644:明末三大政权都没能度过疫情拐点

大明影像

1644年的朝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场面呢?原因很多。

其一,天气不好。除夕之夜,狂风怒号,大雨如注。大臣们的住处,离紫禁城一般都有几里路,冒雨上朝,迟到似乎在情理之中。

其二,心情不好。1644年的元旦(正月初一,春节),是闯王李自成西安称帝的日子,皇帝心情不好,大臣也会揪心。

但是,这些都不是理由。大臣们起早上朝,摸黑赶路,这是寻常之事。夜里冒雨上朝,大臣掉进水里淹死,这在明朝都曾经发生过,何况是元旦这样的大朝会呢?

李自成起义,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西安离京城还很遥远,李自成的大军一下子还不太可能打到京城。皇帝忧心,大臣们还没有什么必要。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明朝的元旦惨惨戚戚呢?最重要的原因,是可怕的瘟疫。


“春劫”1644:明末三大政权都没能度过疫情拐点

大明影像

明朝是个多灾多难的王朝,一个月曾经发生过二十多次地震。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是运气最差的皇帝。朱由检自十七岁走马上任,十七年里没有一天不揪心。今天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及相关论著,一再从科学的高度,以灾害性的气象危机,证实朱由检可怜的运气——明朝遭遇了“小冰河期”,明朝中叶(1500年)后,气温骤降。1600—1644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来的最低点,万年来的次低点,百万年来也是第六、七个极度寒冷的时期之一。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时期之中段。而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

极度寒冷时期的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导致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国家财政开始枯竭。

气候给明季带来了复杂的社会问题,一位路经延安的官员马懋才,向崇祯的书面报告是:“现在之民,止有抱恨而逃,飘流异地,栖泊无依。恒产既无,怀资易尽,梦断乡关之路,魂销沟壑之填,又安得不相率为盗乎?”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问题,朱由检无法淡定。

恶劣气候,最终又给了朱由检最致命的一刀——瘟疫!


“春劫”1644:明末三大政权都没能度过疫情拐点

鼠疫

《古今图书集成· 职方典》卷三八九《开封府部》记载:“崇祯十四年,夏大疫,人相食,有鼠千百成群渡河而南去。” 嘉庆《庐州府志》卷四九《祥异》有更明确的记载:“崇祯十四年大疫,郡属旱蝗,群鼠衔尾渡江而北,至无为,数日毙。”顺治《郾城县志》卷八记载:“崇祯十六年有鼠无数,群行田间,几至成公径,甚至与猫共处。”光绪《顺天府志》卷六九记载:“崇祯十六年,先是内殿奏章房多鼠盗食,与人相触而不畏。旦后鼠忽屏迹。”

崇祯末年,大明的土地上已经瘟疫流行,与鼠有关,只是一时还没有传染至京城。古代科学很不发达,传播力强的流行疾病无法准确判断,通常都被通称为“瘟疫”。明末的瘟疫,早在万历十年、十五年、四十五年即已发生,时缓时急。由于北方旱灾发生,灾民四散逃荒,瘟疫随之扩散,至崇祯十四年后大规模暴发,京城也便在劫难逃。


“春劫”1644:明末三大政权都没能度过疫情拐点

大明影像

当代学者根据史料的记载,推测明末发生的瘟疫应为鼠疫,先是腺鼠疫,后是肺鼠疫的混合。患者起初突然发起高烧,有的胡言乱语,行为失控,或者从睡梦中惊醒。然后,患者腹股沟、腋窝、双腿出现肿胀,一些人长期昏迷或精神错乱,直到死亡。有时候,患者正在街上或家中交谈,便突然浑身摇晃,倒地死亡。

鼠疫为何出现在明末?因为这是近一万年来最冷的时期,华北地区地处平均气温下降了4—6摄氏度,草原植被出现南移,大量啮齿动物随之南下。啮齿动物带来的鼠疫病菌,由北方进入明朝核心地区,缺少防范意识与治疗手段,鼠疫流行无法扼制,从而愈演愈烈。


“春劫”1644:明末三大政权都没能度过疫情拐点

大明影像

这次鼠疫主要发生在北方,而这里是中国军事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域。鼠疫的发生,直接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锐减,兵源严重不足,明军战斗力随之下降。据史料记载:北京沦陷前,守军士兵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多已染病,军官“鞭一人起,一人复卧如故”。只要有强敌进攻,京城都无法防守,这也是李自成大军只用了两天,就轻易占领北京的重要原因。

李自成的大顺军进入北京城,同样十分危险。很多人将李自成的失败,归于入城后的腐败,但这并不是真相的全部。清后转而轻易赶跑大顺军,与大顺军遭遇瘟疫后战斗力明显下降同样有关。


“春劫”1644:明末三大政权都没能度过疫情拐点

鼠疫

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认为:明末华北地区流行的鼠疫,流行于崇祯六年至崇祯十七年间。鼠疫发源地大致在山西兴县,然后到大同,再到潞安,接着传到陕西的榆林等地。崇祯十四年,大疫传到河北大名府、顺天府等地,崇祯十六年传至北京。鼠疫传染性强,疫区“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有对新婚夫妇,入了洞房后再也没出来,家人进去一看,二人竟死于床的两头。有个官员吴彦升,赴任温州前有个仆人死了,吴彦升命另一仆人去棺材店买棺材,也不见回来,再让人去看,那人已然死在棺材店里。崇祯十六年,京城有时一天死亡万人,城门内外全是棺材,京城约有20万人在大疫中死亡,紫禁城内也有为数众多的人员死亡。据台湾学者曹树基估算,明末崇祯年间,鼠疫流行核心区的山西、直隶、河南三省,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于鼠疫。明清易代之际,中国人口约减少五千万,瘟疫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1644年的春节,是大明王朝的“春劫”。瘟疫直接导致大明王朝垮台,李自成、张献忠的失败也与此相关。但是,进入北京的清兵,为何没有遭遇瘟疫呢?只能说是天意。清兵进入北京后,疫情拐点已经出现,他们来得太是时候了!

“春劫”1644:明末三大政权都没能度过疫情拐点

古代春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