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

一年辛劳奔波千里返乡过年,谁都没料到会如此乱糟糟地打开2020这个庚子新春。

这个年,新闻里说得最多的、人们祈祷得最多的是“过关”,底色里铺着祥和喜庆的“过年”,变得遥远而恍惚。

这个春节,小编的同事从泉州回到了久别4年的家乡内蒙古包头。逐渐严峻起来的疫情,让她“忘了回家的路”。

她说的这条路啊,我们也好想去走走。

1.

在内蒙古包头,有一种早餐叫烧麦。

这烧麦有多好吃呢?皮薄如蝉翼,柔韧而不破,色白馅大,咬一口,汤汁汪汪,香而不腻。这馅儿,皆以来自锡林郭勒草原的新鲜羊肉切粒儿,配上沙葱、鲜姜等佐料拌成,纯手工制作,所谓“色比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猩”,简直回味无穷。

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
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

烧麦馆在包头大街小巷,总能找到几家像样的招牌店。烧麦馆不像别的饭店,从来不需要放音乐,人们彼此间的嘘寒问暖,抑或夹杂些八卦,就够你听一阵子了。

吃羊肉烧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就是煮出来的砖茶或奶茶。烧麦馅儿大,平均一个人吃上一两烧麦就饱饱的了,可砖茶或者奶茶每个人都能喝上一整壶,如果再遇上好朋友,要上二两金骆驼,点上两碟“烂腌菜”。吃饱喝足,赶着上班的人结账走了,那些有闲工夫的大爷大妈们继续坐着,奶茶续上,继续煮着,一两烧麦两壶茶,一呆就是一上午,到中午该回家给孙子做饭了,这才想起来挪屁股。而店家们也从来不催赶,有的服务员漏空了还凑上来一起唠,场面很是温馨。

好几年了,身在南方的我,无数次梦见,自己又在这样的早晨醒来。

2.

收拾好行装,我是在刷着“武汉封城”这一新闻的早上醒来。

当时心里一紧,一边嘀咕着早上8点的飞机会不会受全国交通管制的影响,一边安慰自己:没事,那只是武汉,我要回的可是内蒙,天高地远,到家了该咋地还咋地。

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一进家门我妈就告诉我,附近最有名的“背头烧麦”腊月二十八就关啦。到了第二天,听说很多酒店取消了年夜饭,再到大年初一,得嘞,家里所有亲戚朋友都开始互相打电话拜年,顺便认真地通知彼此——接下来的聚餐,都延期再说吧!

时间就这么飞快地——停住了。干点啥好呢?初一这天,通知还仅限于少聚集,没说一定要关在家。那就带孩子去旁边的公园踩踩雪、滑滑冰、透透气吧!全副武装!两个南方孩子,第一次站在了那片冬天的白桦林。

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
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

白茫茫的雪,对孩子的诱惑,几乎等于《冰雪奇缘》成真。她们一边喊着冷,一边全身心地躺在雪地上,划起了天使。穿过树林,整个公园像一个凝固了的世界,湖面不见了,上面可以任人奔跑,穿过拱桥就是冰场,孩子们欢呼着,划着冰橇。

“妈妈,冰以前是水吗?”

“是啊。”

“那鱼去哪儿了?”

“鱼还在冰下面啊!”

“那不就冻成冰鱼了?”

“没有啊,冰下面有流动的水啊。”

“为什么冰下面的水还能流动啊!”

……

我一时回答不上来。多年没回来的我,已经无法适应这种寒冷,冻得瑟瑟发抖。脑子里想起了铁锅炖鱼。包头黄河一年一度的炸冰应该炸完了吧?冰下面养了好几个月的黄河大鲤鱼,那肉是多么肥美啊,可眼下这疫情,上哪儿还能吃一顿热乎乎的铁锅炖大鱼呢……

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

说起包头达拉特旗一年一度的黄河冬捕鱼,小时候我近距离见过一次。寒冰上,人们摆上三牲,挂起哈达,吹响号角,拉起马头琴……刚炸开的黄河,河水清澈剔透,壮实的鲜鱼从浪里跳跃而出,在悠扬的琴声下,如一个个漂亮的音符!

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
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

那是多么欢乐的场面啊,人们唱着,跳着,捧起一条条硕大的鱼,丢进热乎乎的铁锅里。等锅里的香气漫起,人们围坐过来,一起吃鱼,一起喝酒……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冻得红扑扑的脸,在冰上旋转、玩闹,摔着跟头,美哉!

3.

醒醒!回到现实中来!

等两个孩子玩得差不多了,一家人老老实实回家做饭。内蒙毕竟干燥,出来一小会儿,觉得口干,想吃点凉的。于是路上问我妈,“我已经忘了,在咱们这,冬天有没有米凉粉吃啊?”

“有啊!”我妈颇为得意,“前两天你巧梅阿姨请我们吃饭,在巴盟人家,特意点了米凉粉招待我和你爸。”爸妈比我早一个月回包头,所以他们和同事、同学、知青等,前阵子没少聚会。

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

包头是草原文化和黄河文明的结合地,融合了蒙、汉两地的风格。像巴盟人家、鼎盛楼这类老包头美食,菜肴风格有点类似晋陕。有一首民歌,几乎把老包头的土菜都给串进去了,用的就是陕北民歌的调调:

山药丸子烂腌菜,

吃得把人肚憋坏。

烂腌酸菜炝上油,

远远儿介闻见涵水流。

嗬上一锅山药熬上一锅粥,

慢慢儿介坐下细吸溜。

油糕粉汤倒上点儿醋,

裤带绷断手提住。

羊肉腥汤蘸软糕,

一口就香塌你那后脑勺。

现炖羊肉蒸馒头,

吃上一顿死了也管够。

驴肉碗坨儿米凉粉,

一吃就撑得肚皮疼。

红腌菜胡油抹酸粥,

吃完忘了回家的路。

……

说到小调,不得不提,包头人很爱唱歌。饭桌上不亮两嗓子的话,简直就跟不喝酒一样扫兴。亲戚朋友只要聚坐在一起,酒过三巡,就是开演唱会的时候了。

清唱,必须清唱,不然你是听不出韵味的,尤其是蒙古长调,记得我三姨夫是最拿手了,一个长调拉十二拍,妥妥的。像《呼伦贝尔大草原》、《天边》……等等,草原歌曲最适合聚会这种场合了,又能勾起乡情,又抑扬顿挫,特别好听。其次是陕北小调,女人们更愿意唱,不需要嗓子多亮,唱起来更像拉家常。另外,再如我爸他们知青们聚会,还喜欢一些歌以咏志的风格,比如《少年壮志不言愁》《向天再借五百年》之类的,也很带劲。

唱歌这件事,谈不上是习俗,反正在我记忆里就是一件约定俗成的事。吃饭重要还是唱歌重要,我已经分不清楚了,我只知道只要回包头,得提醒自己肚子里记得复习上两首歌。这些年,最令我感动的一个画面,是我在包头的婚宴上,酒过三巡,人依然满座,爸爸妈妈的朋友们轮番上台来唱歌,到最后要大合影的时候,快门按下那一刻,不知道谁起了一个头,一群人不约而同地变成了大合唱: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

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

终于迎来今天的这欢聚时刻”

哎!我哭得稀里哗啦!

4.

总的来说,包头人都很真性情,说话轻声慢语,喝酒痛痛快快。草原赋予了内蒙人宽广的心胸,和一种温柔而忧郁的气质。很多时候,还有特别天真可爱的一面。

疫情把大家都关在了家里,但爸妈的手机叮叮咚咚地就没消停过,大家都在“云联系”。

初十那天中午,才刚吃完饭,我妈拿起手机,惊呼:呀,漏看一条信息,今天忘了吃莜面!

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

拿过手机一看,被我妈单位的刘阿姨乐坏了:“明天是正月初十,你们别忘了吃莜面,这是耗子娶媳妇的日子,大家都吃莜面,让耗子娶上媳妇,它就不闹了!今年一进鼠年,新型病毒肺炎这一疫情就是耗子闹得,只要它消停了,疫情也就要结束了,切记,切记……”

刘阿姨这段,还真不是瞎编的,正月初十又叫石头节,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节,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个重要节日,按照传统习惯,这天的妇女们可以不用做针线,家里男女老少都围坐在一起搓莜面。

聊天记录里,还有刘阿姨拍的视频,一卷卷莜面窝窝,薄薄密密的立在笼屉里,如蜂窝般惹人喜爱,我都能想象得出,等他们都上锅了,当笼屉中白烟升腾,莜面特有的香气弥散出来的时候,啊,蘸上刚熬好的羊肉汤,或者蘑菇汤,香!

越想越按捺不住,我说:妈,咱们补点莜面吃?

我妈有点犯愁:这东西最好亲戚朋友人多点,更方便做,咱们就三口人,做多吃不了,做少不好蒸……

我一想,更生气了:哎!我真是亏死了。四年没回老家,结果回来一趟,一顿家乡饭都没吃着!

我妈说:咋能这么说呢?我和你爸这一年四季给你做的不是家乡饭啊?

不一样!我没有再争辩下去。

他们不懂,我想吃的家乡饭,是一群人的家乡饭,是我在梦里还能馋醒的家乡饭。是能听到唠一上午嗑的奶茶,是桌上人们都在唱歌的酒,是黄河边上热乎乎的围炉,是众人手里搓的莜面窝窝,是“驴肉碗坨儿米凉粉,一吃撑得肚皮疼”,是“红腌菜胡油抹酸粥,吃完忘了回家的路”。

我已经忘了回家的路。

未完的故事☞


返乡,回家。这4个字,在每个年终岁末,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灯塔。


一场疫情,改变了太多。有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支援武汉的路途,医疗队、建筑工、菜农、果农、司机和无数为疫情心忧而竭尽全力做募捐的平凡大众……


你是其中的哪一类人?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战疫情 在一起,我们仍在等待你的故事和线索。

我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却没吃上一顿家乡饭

END

文 /王团团 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

感谢城市以外,我们还有一个回得去的农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