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樹臺、竹窩村,百年青島百年“臺柳路”,這是去往嶗山必經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老青島都知道有一條臺柳路,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條"公路",修造年代是1904年至1907年,尚在清代末期。"臺柳"名稱之來源,按照道路命名的慣例,取自起終點的地理稱謂,"臺"指的是臺東鎮,"柳"是南九水的柳樹臺。

可想而知,在百年前封建王朝末期,修築一條三十餘公里的"超級公路",是怎樣的難度,當然這也是德國殖民者的手筆。毋庸置疑,這條道路為打通青島市區至嶗山提供了便利交通條件,許多人進出山水間,不再通過海上交通。

如今的臺柳路,在城市化大進程中,已經被割裂為幾段,仍然存在的"臺柳路"只剩下五公里多點,即便行走在這條百年道路上,對於它與臺東和柳樹臺的關係,新一代市民中,知之者甚稀了吧。

今天來說說,與中國第一公路"臺柳路"相關的那些事情。

柳樹臺、竹窩村,百年青島百年“臺柳路”,這是去往嶗山必經之路

柳樹臺和竹窩村,大詩人的幽默感

著名詩人郁達夫先生,曾經在1934年夏,被杭州的暑熱"逼"到渤海之濱的青島(筆者:此處訂正為‘黃海’,應看官提醒修改)。應友人汪靜之、盧叔桓之函邀,大約一個月的居留,郁達夫先生把青島的山水名勝大半走遍。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青島)比無論哪一個港市,都要清新些,美麗些。"關於青島的最終評價,大詩人用了這樣的比喻,"以女人來比青島,她像是一個大家的閨秀;以人種來說青島,她像是一個在情熱之中隱藏著身分的南歐美婦人。"

在遊覽嶗山蔚竹庵時,郁達夫由雙石屋村一路北上,途中經過了"柳樹臺"和"竹窩村"兩個地方,這裡還存有一方"段氏婦之節烈碑",系同治四年所立。詩人更感興趣的,卻是這兩處奇特的地名,他在日記中專門提及,"柳樹臺無柳樹,竹窩中不見竹,尤覺可笑

",感到甚是有趣。

柳樹臺、竹窩村,百年青島百年“臺柳路”,這是去往嶗山必經之路

竹窩村的名稱,是市長沈鴻烈所改

關於竹窩村,其實原本不叫此名。據史料,清初康熙四十年(1701),有嶗山段家埠村的段氏兄弟遷居到"北崖子"戴家埠定居。後第十世孫段雲山,自戴家埠村遷居至蔚竹庵附近重新立村,見此村西北山上多野豬獸穴,遂稱此地為"豬窩村"。

1936年,時任特別市市長沈鴻烈來到此地,聞聽有村名"豬窩",感覺實在不雅,恰好看到村子不遠處有一片翠竹掩映,當即改名為竹窩村,沿用至今。不知郁達夫知此典故,會不會大跌眼鏡。(此處時間存疑)

按:此處沈公更名豬窩時間,與郁達夫遊嶗存在衝突。查資料並無引用錯誤。所以或許其中之一有記載問題,個人以為,郁達夫來青有明確記載,或許沈公傳聞時間點存在誤差。

其實老青島很多地理掌故,都與這位沈市長有關,如今,像這樣實心經營城市的長官實不多見。沈公1931年末到1937年在青執政六年,沒有什麼"比學趕超"的口號標語,卻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情。至今青島人仍認可他是歷史上最好的少數幾位青島市長之一。

柳樹臺、竹窩村,百年青島百年“臺柳路”,這是去往嶗山必經之路

柳樹臺上無柳樹,即墨學者早有疑問

柳樹臺在折崮頂西北,竹窩村的北邊,海拔五百餘米,東西有山峙立,中間存有夾口。《膠澳志》記載,"

柳樹臺為入山之孔道,南赴巨峰,東往北九水,於此分道",是嶗山一處重要交通道口,從這裡東行十二公里,可至嶗山最高點巨峰,往北一公里可達北九水。舊青島時,但凡到嶗山旅遊的客人,去北九水景區,多選擇由南九水入山,經柳樹臺至北九水,也就是當年沈鴻烈走的路徑。

據傳柳樹臺立村之時,村子周圍確有柳樹,在附近山巒平臺之上,所以得名,後被併入竹窩村管理。即墨學者藍水曾有《柳樹臺》一詩,其中有"青楊無一樹,何以柳名臺"一句,可見至藍水先生來此時,柳樹臺已經沒有柳樹存活了。而此地附近尚有德國人、俄國人所建宅邸、院所,如今也淹沒於荒草中。

柳樹臺、竹窩村,百年青島百年“臺柳路”,這是去往嶗山必經之路

德國殖民者的大手筆,四分五裂的臺柳路

德國殖民者經營膠澳(青島舊稱)還是比較用心的,他們在嶗山擇地修建了度假區和療養院,眼光確實不錯,但交通成了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困難,他們規劃了自市區北部到嶗山中部的公路,起點是臺東鎮,經過李村直達柳樹臺的兩山夾口,全長33.5公里。

從1904年立項,至1907年正式通車,規劃可以行駛汽車,是山東乃至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能夠通行汽車的現代公路。如今的臺柳路,早已不復當年,從李村往東一段,已改稱九水路;山東路往西則稱為西吳路;鞍山路到海城賓館的一段,更名為哈爾濱路了。在新都心一段,更搞出個"1907文化街",用來紀念曾經的百年老路。

柳樹臺、竹窩村,百年青島百年“臺柳路”,這是去往嶗山必經之路

臺柳路之繁忙,是老青島的景區必經道路

民國教育總長、近代學者傅增湘先生,在1932年八月遊嶗日記中寫道,"自青來遊者,車行至此止。有德人舊時病院樓房兩所,荒涼壁立山阿中。有新屋數楹,俄人所建客邸也"舊青島入嶗的客人,經過臺柳路至柳樹臺,到此車止,剩下的道路只能步行。這裡耳熟能詳的地名,尚有彈月橋、王子澗等。

當年在彈月橋,還有許多轎伕在此等客,專為遊玩的達官貴人,賺幾個辛苦錢。大作家王統照先生,在他的《轎伕的話·嶗山道中》一文中,描述三十年代嶗山南九水山民以抬轎為生的生活窘況,詩中寫道,"你看這荒山薄嶺,瓢大的地,碗大的田。在山坳裡和山溝裡才有人煙。扛轎、砍柴,靠山吃山,哪裡來你們吃絮了的白米、面"。對高居社會頂層的達官顯貴們發出強烈質疑。

嶗山多山石,少田地,鄉民的主要職業是扛轎、砍柴。臺柳路是當時青島唯一一條公路,遊玩的人也很多,更是催生了抬轎這個行當。藍水先生在《嶗山志·南九水》一篇中所記的入山道路,是百年來無數遊客所必經鎮,如今許多已被攔上鐵網,遊客穿行如在"囚中",頗失意境,文旅之過也。

柳樹臺、竹窩村,百年青島百年“臺柳路”,這是去往嶗山必經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