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無論光陰變化,相聚和陪伴都是永恆的年味!

慶餘年

民平

那些年,白雪皚皚,數九寒冬裡孩童們盼望著春節快快到來。

有糖吃,吃炒米糖。

村莊裡甜香氤氳,家家戶都在熬糖,蒸炒冬米,很遠聽見夯糖的聲音。於是,孩童流口水之因,有這炒米糖。有趣的是熬糖的饞景。飯和麥芽還在大鐵鍋中翻滾尚未形成糖漿時,幾個小孩早已候在一旁,靜靜等著,像是立在水邊等魚的鳥。待甜香源源不斷飄出來時,母親盛上一碗,說每人嚐個鮮。幾個人都想第一個喝。一人喝上一口,然後砸吧下小嘴,極不情願的把碗傳給下一位,然後看著兄弟姐妹們喝,眼裡直愣愣地望著,心裡想著還應有返輪。當最後一人喝盡碗中糖水,先前喝的人只能再次有力地舔了一下嘴唇。

有雞有魚有肉吃。

平時,吃飽飯不易。春節來了,大葷之菜也就有了。一年的準備,養頭豬宰了,叫殺年豬。自家有豬殺,鄰居們羨慕,誇說是能過個“肥年”,肥年就是好年。多數人家是要稱上或賒上幾斤肉。肉要肥瘦兼有,以肥為主,因為人們缺油。可以豬肉紅燒生付。母親善做糖臘生付燒肉,生付多,肉少,紅糖加醬油,紅得透亮,甜得發齁。

雞必須有。是黃色雞毛的老母雞,生蛋的,油多味鮮,兩隻。年夜飯端上一隻燉好的上桌子。燉老母雞,沙鍋裝,用上好的木炭,在木火桶裡用文火煨燉幾個小時而成。味香悠遠,好吃。一年辛苦,母雞大補,享用一次來年健康。但要少吃一些,這隻雞的大部分得留到大年初一早上吃,用來下面。面是細長的掛麵,面裡和有食鹽的,全手工製作。面細長,寓意好日子長久。還有一隻雞,一同宰殺洗淨,生放在高處,用竹籃盛著吊起,備貴客來時再燉熟。

魚是春節的象徵。魚意向餘。過年要準備年魚,這年魚是鰱魚,不能用鱅魚等其它魚替代。鰱魚,一年有餘,年年有餘,豐盛富餘,寓意好。年魚於春節期間不允許吃,擺供著,是個象徵,也是父母的期待,要完好無損地擺到正月十五。鄉風俗定,過了十五過完年,此時有魚,稱慶年餘。條件好的家庭,自然能夠備些能吃的魚,除夕夜吃的,如鯽魚、草魚什麼的。小時候,門前的水塘在臘月廿八會放水捉魚,叫“乾塘”,捉魚稱“起家塘魚”。一身泥,抓一條鯽魚,冷得直哆嗦我仍會興奮很久時間。

春節來,有新衣新鞋穿。

扯上幾尺布,供上裁縫,一家人即使不能夠每人做上一件,孩童們人人一件新衣服是有的。父母自己不捨得吃不捨得穿,子女們必須有一件“新”。扯上一根新的紅頭繩,得給喜兒高高興興過過年。那時,天氣格外的冷,吃不飽,也穿不暖,穿上新衣服,即便單薄些,一高興起來,全身也就暖和起來。舊歲月,平時難得穿上新衣服,春節換上新的,有面子。但襯衣還得穿舊,弟穿哥的小,妹接姐的舊,破了就補補。

秋收後,家中女人就開始忙,要做鞋,搓底繩,納鞋底,縫鞋幫。除夕夜新鞋放床頭櫃上,新衣放在枕頭旁。新鞋初一穿,穿新鞋走新路。新衣初一穿,穿新衣新年新氣象。娃們相見,有時候也相互比一比。比一比就有高下之分,可能會引來委屈和淚水,那燈心絨的鞋面和白布縫的包邊,會被玩伴踩髒。

“向陽門弟春常在,積善人家慶有餘”。人們用的次數最多春聯句子。這是那時人們普遍企盼的生動寫照。小時候,除夕這天,貼春聯貼門慶,我的活。衝一小盆漿糊,用一箇舊毛筆刷。房子雖矮,門窗戶還不少,小手不凍得透紅透紅的,春聯和門慶是貼不完的。

春節叫過年,得要有年味。備年貨炒年味不可少,錢多多準備些,錢少少準備些。記憶裡,冬至始,一直到除夕晚鞭炮響聲至才算完。煙花炮竹,是年味濃濃一個標誌,現在不少人在禁放時還有此觀點。要買鞭炮放,要買二腳踢響,要買沖天雷炸。看鞭炮誰家的響得時間更長,看誰家的煙花飛得更高。持續不斷響得久,新年就順就旺。於是你得掏更多錢,買更多響數的,五百響到千響到五千響再到一萬響的。人們要的是鞭炮響聲響得更大、更遠,日子過得更順、更好。

春節,是兒時最渴望的節日。如今過春節,已不在意於添件新衣服、一雙鞋、飽餐幾頓美食了,我們更多地在乎相聚和陪伴,一起敘敘共同過往的年華,一起講講對於美好未來的憧憬。昔日極度缺乏的衣服和食物與苦難,早已消失在記憶的深處而不復還。當下,過春節業也改變了許多,以往的方式和麵貌與一些傳統習俗,或者稱“年味”,亦漸漸的被新的文明方式、新的“年味”所取代,紅包、拜年互聯網化了,鞭炮在許多地方除夕和大年初一時,也是悄聲無息了。新的“年味”,有些已經適應,有些正在適應。在適應中還會創新出更多的過年方式。但無論如何演義,那春節顯示出的親情依然濃郁,這是血脈連接著的情懷。看每年春運忙的場景,感受的都是回家過年的故事。還有,一次次幸福相聚,一件件深情禮物,一聲聲親切問候,都是親情的延續、春節的禮讚。

不與你嘮叨了,先去理個髮,回家拂拭下門窗上的灰塵,算是“改頭換面”。再淨身沐浴,洗去邋遢,沖走疚疾,我與你一起在眷戀中辭舊迎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