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出,其餘中秋之詞盡廢?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每個人都應該讀過。是蘇軾被調到密州任職時,中秋之夜所作。各家歷來都對這首詞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那它到底好在哪裡,竟能讓“餘詞盡廢”?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出,其餘中秋之詞盡廢?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出,其餘中秋之詞盡廢?

只要有一點古詩詞常識的人都知道,月亮這一意象在詩詞中是極具浪漫色彩的,更何況這是中秋之夜,寫詞,自然是繞不開月亮的。大多中秋之詞都是先寫中秋之月的圓和美,來與自己身在異鄉不能與家人團圓做對比。而蘇軾寫月亮不同於常人,開篇就舉杯問青天: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超宜興致、高接混茫。和屈原的《天問》一樣,問的痴迷茫然,想的飄逸出塵。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出,其餘中秋之詞盡廢?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又把思緒更往深處遞進,飄到月宮深處。從有明月刀現在,不知是有多久了。或許在東坡心裡,那是一個很美妙的地方吧,他也很想去看一看。所以他接下來就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可剛想到這,卻又擔心在那瓊樓玉宇、雲中高閣之中自己一個人太寂寞——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短短兩句就把作者嚮往天宮卻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表達的淋漓盡致。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出,其餘中秋之詞盡廢?

算了算了,去那寂寥之地幹嘛,這人間不也十分美好?讓我趁著這大好的月色,與我的影子共舞一支吧——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讀到這,才發現原來蘇軾不是真的害怕“高處不勝寒”,只是太留戀人間。

思緒漫遊之間,不覺夜已深了,月光已經移動到了紅色紅色閣樓上,穿過了雕花的木窗,可我這個“閒人”卻還是沒有睏意。“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從詞前的小序就可知,這失眠是因為作者對子由的思念所致。當然,在作者博大的心胸中,也是在寫天下的異鄉人。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出,其餘中秋之詞盡廢?

你這個月亮,真是不懂事,不知道我們這些可憐的異鄉人已經十分想家了嗎?偏還要在離別之時這般的圓——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當然不是不懂事,它每個月都會變圓。可是在此時的作者的眼中,這個圓圓的月亮太讓人生氣了。無理的埋怨中表現了對弟弟的思念,也透漏著對天下異鄉人的同情。

可蘇軾始終是蘇軾,這種無理的埋怨轉眼就消失了,又迴歸了理性:人生難免會有悲歡離合,月亮自然也會有陰晴圓缺,古往今來都是這樣。我怎麼能怪罪月亮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從語氣上看,這好像是作者替月亮回答了自己前面的提問,為月亮開脫。

為何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出,其餘中秋之詞盡廢?

罷了罷了,既然人生如此。我又何必過於難過。又何必這麼貪心:奢望沒有分別,沒有悲傷呢?縱然不能與家人共度中秋,我們雖相隔千里,卻能共同賞同一輪明月,不就彷彿他們在我身邊嗎?之希望親人朋友能幸福安康,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這首詞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他構思巧妙、極具浪漫主義色彩。上片望月,思緒漫飛;下片峰迴路轉,飛回人間。短短數字之間,從天上寫道人間,虛實交錯。從詞中也可以看出蘇軾既有馮虛御風、遺世獨立的飄逸,又有積極入世的人間煙火氣。而在詞中,也體現了作者人生的智慧和哲理,對世間離別的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