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回遷”這把“雙刃劍”傷誰更多?

【歐洲時報】近日,“美國和日本鼓勵本國企業撤離中國”的消息引發關注。相關消息稱,日本政府推出了一項總額超過百萬億日元的“抗疫振興”計劃,其中相當數額是專門用來資助日本製造企業撤離中國、回到日本。與此同時,白宮的一位經濟顧問也提出了類似建議,並聲稱對有願意撤出中國、迴流本土的美國企業,白宮可對相關費用進行“財務補助”。

伴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這場“大流行病”帶給世界經濟的影響日益凸顯,決策者們採取什麼措施來抵禦風險,成為牽動市場神經和社會輿論的關鍵。在這個“至暗時刻”,是選擇保守,還是延續開放,每一種舉措都可能引發不同解讀。

一般認為,醫療及公共衛生體系發達的經濟體,其疫情應對也不會太差,但實際情況是,美日歐的疫情應對並不理想。在反思原因的過程中,不斷有人提到“全球產業轉移”這個因素:

一般邏輯是,伴隨全球化浪潮,全球產業鏈格局也經歷了深度調整,醫療物資產業鏈就在此過程中大量轉移到了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當疫情暴發,中國通過提升產能迅速解決了醫療物資緊缺狀況,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卻因產能降低而苦惱,由此產生鼓勵相關企業迴流的想法也順理成章。

疫情暴發促使某些產品的需求激增,疫情防控又導致經濟產出減少,很多國家關閉了非必要企業,帶來大量失業,鼓勵本國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的製造企業撤出中國、迴流本土,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提升就業率,緩解社會壓力。

由此可見,此次疫情正讓全球產業鏈經受重大檢驗。這場公共衛生危機過後,各國恐怕都會舉一反三,以經濟安全等考慮,將更多經濟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產業鏈過於依賴一個或幾個經濟體。這個邏輯本身並不錯,但關鍵是何種產業與程度的“回遷”才最符合這些國家的利益。很難想象,在基本市場經濟規律未被打破的大前提下,外企會因為一點“補助”而放棄中國大市場。

對世界經濟而言,由於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產業分工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徵,所以美國和日本鼓勵本國企業撤離中國的消息一經釋放,外界就擔憂其背後“逆全球化”的邏輯。實際上,此次疫情再次把全球化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甚至有人提出了“疫情是壓垮全球化最後一根稻草”的說法。因此,不能排除有關國家只是借疫情應對之名行“逆全球化”之實。倘若如是,那將是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的加強版,是對從中國鋼鐵到法國葡萄酒在內的很多產品徵收高額關稅的翻版,不僅無助於共克時艱,也無助於全球化問題的良性修正,更無助於全球治理共識的達成。

對相關企業而言,即便採取了比較優厚的迴流政策,美日企業大規模撤出中國的可能仍不大。過去幾年,並非沒有產業從中國等經濟體轉移出去,美國總統特朗普也曾多次開口讓美國企業迴流,但效果如何,外界都能看到。資本說到底還是更看重市場利益、營商環境、勞動力價格等核心要素。美日企業之所以願意在華投資,一是看中了中國完整的產業鏈,二是看中了中國巨大的消費潛力。一旦搬離,付出的成本與損失的市場都可能更大。更何況,近年來中國仍在不斷擴大開放,改善營商環境,以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

對中國經濟而言,鑑於多年來外貿、外資、外商在中國經濟中的位置,一旦出現美日企業撤離的情況,當然會對經濟運行產生衝擊,但中國產業鏈齊整、國內市場廣闊的經濟特質也決定了,美日企業撤離後讓出的國內市場空間,中國企業可以迅速佔領,不會對中國經濟產生致命打擊。由是觀之,美日企業迴流帶給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有二:一是對外貿導向企業經營壓力產生影響,二是帶來比較大的產業調整成本。中國所需要做的是,堅持當前產業升級策略,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特別是提升其中高附加值環節的發展質量。

故爾,就目前的“外企回遷”總體觀察,這把雙刃劍,傷及“外企”自身,要比傷及中國來的慘烈。因此,即使在“後新冠時代”,做“逆全球化”的動作,也需慎而又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